内卷,拼尽力量让对手先流尽最后一滴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丨刘春雄

内卷不可避免,内卷必然走到集体流血的程度,但内卷有解药。

谁是内卷的最后胜利者?大胆参与内卷,但有解药者。

内卷这个词太流行了,以至几乎所有竞争性行为,都在用内卷表达。就如同东北人的“整”和河南的人“中”字。“整”字几乎可能概括为所有动词,如“整两口(酒)”,“整几句”。“中”字几乎可能概括河南人的肯定性回应,如好、行、可以、OK等。

这是不对的,会误导大众。

但是,内卷又集中反映了目前商业的真实状态,无人能逃离内卷,而且内卷的终局清晰可见。

既然无可逃避,那么,只能想办法成为内卷的最后胜利者。

谁是最后胜利者?别的人血流尽了,你还有最后一滴血。

内卷是流血的战场

内卷的流行已经脱离了最初本意。本意并非指竞争激烈,而是竞争激烈到“收入努力比下降”的状态,相当于投入的“通胀”。

敲黑板:努力收入比下降。投入越来越多,收益越来越低,低到流血。否则不是内卷,或者误用内卷这个词。

之所以努力收益比下降,就是大家都进入了裹挟式内卷轨道,无退场通道。大家都被动进入“用相同的方式抢对方的份额”,并且争相加码。这是造成努力收益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根据努力收益比下降程度,内卷分四级。

第一级内卷:没有发展的增长

这是最低一级,虽然还有增长,但企业没有进步,利润下降。

第二级内卷:没有增长的维持

虽然没有增长了,但还要维持下去,持续投入。

第三级内卷:清理门户式的清场

别谈增长了,更别谈发展了,让对手流尽最后一滴血。拳击台上就在反复上演如此剧目。

一般来说,如果在第二级内卷之前没有退出,就找不到接盘侠了,只能硬抗到底。

流血影响健康,持续流血的结局是死亡。

第三级内卷的结局是什么?就是行业或市场有经营主体“批量死亡”,也有人说是“清理门户”或“清场”。

比较学术性的表达是“行业集中度提高”,意思就是,既然企业批量死亡了,但需求仍然存在,于是,市场份额集中到活下来的企业身上。

谁在清理门户?未来成为龙头的企业。此项行为曾经在中国上演多次。那些寡头的行业,都经历过。

因此,只要让对手先流尽最后一滴血,胜利者也许“惨胜如败”,但绝对收获巨大。

有人可能会说,一些国际品牌专心做价值,不参与内卷。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事实上,国际品牌也是曾经内卷的最后胜利者,只不过他们内卷的时间更早。

那么,什么时候企业不参与内卷了呢?答案是企业之间达成了“恐怖平衡”的默契。

什么是恐怖平衡?就是相互之间有毁灭对手的力量,如美俄之间的核武器。

在达成恐怖平衡之前,内卷不可避免。

中国各行业离恐怖平衡还比较远。所以,内卷还将持续。

那么,第四级内卷是什么?就是集体出清,集体退出。

比如,低价格区间,品牌商未来可能集体退出,成为自有品牌的价格区间。比如,曾经的批发商集体出清。未来经销商也可能集体出清。集体出清,不是该领域消失,而是让位给其它模式的经营者。

四级内卷,分别是少赚、不赚、少赔或大赔、集体出清。

现在到了第三级。

划分内卷的等级有什么用?方便参与者做心理建设,以及资源和方法储备。

做企业的结局,其实从内卷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内卷无可逃避

内卷能否回避?主做高端的小企业可以逃避,但主打大众的企业无可逃避。

有人喜欢用 “共赢”这个词,大家(特别是中小企业)达成默契,不搞对抗性竞争,一起赚钱。

这是臆想。不同时期,都会涌现出这种观点。这种乌托邦式的想法,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内卷无可避免,到了一定时期,必然出现,然后也会消失。这才是商业逻辑。

下面这张图展示的是生命周期。几乎所有的商业生命周期都是相似的,产品生命周期、个人职业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国家经济生命周期,都是如此。

生命周期四大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各种生命周期都是如此。

成长期快速发展,大量企业进入,突然遇到成熟期。大家怎么办?

就如同大家看到未来美好,大家一起生孩子。孩子越生越多,突然告诉你:粮食不够吃。怎么办?

为了活下来,只有拼命抢粮。

古代的王朝兴衰,不是如此吗?

前面讲过,最严重的内卷,就是“批量死亡”。死亡一批,“粮食”就够吃了。

啤酒行业,曾经数千家啤酒厂,现在国内3大+5小。

火腿肠行业,曾经数百家,现在不过3家。

方便面行业,曾经几百家,现在想不起来第5名是谁。

家电行业,曾经数百家,现在不超过十家。

乳制品行业,曾经4000多家,现在全国化的不过3家。

只要是工业时代的行业,基本如此。农业时代的行业,稍微分散一点,集中度没那么高。比如餐饮、茶业等。

一个行业的发展,曾经成千上万家,最后寡头两三家,太正常了。

90%甚至99%的企业在内卷中死掉了,这就是内卷的终局目的。无可逃避地集体死亡,只留数家守望着这个行业。

两大竞争战场

内卷永远存在,战场各有不同。但是,一定不要以为只有一个内卷战场,也不要认为内卷的胜利一定在内卷战场内。

功夫在诗外,内卷的功夫在内卷之外。

只要做营销,性价比与附加值这两个,各说各有理。其实,这是说人的一体两面。

品牌专家苗庆显有一篇文章《“与众不同”与“随大流”,俩坑你跳一个》。个性与大众,也是消费者的一体两面。

类似的一体两面,品牌专家空手说有十几对。消费者就是这么矛盾。

一方面,在性价比上斤斤计较;另一方面,又在附加值上出手大方。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消费者。

性价比的战场,一定是内卷的战场,这是低价格带属性决定的。性价比之“比”,除了性能与价格之比,还有与竞品比较。

消费者要比较,厂商只有内卷。被比较的对象,要取悦消费者,不得不内卷。

有内卷的战场,就一定有不内卷的战场。我画了一张图,用价格带区隔内卷与不内卷的区域。

主流价格带是我最近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就是销量最大的价格带,也是区隔性价比与附加值的价格带。

低于主流价格带,基本上算性价比区,也是内卷重灾区。裹挟式的内卷,不参与都不可能。

高于主流价格带,就是附加值区,打的是品牌附加值。这是不参与内卷的。你见过茅台卷价格吗?你见过奢侈品内卷吗?

为什么以主流价格带作为区分标志呢?因为主流价格带是销量最大的价格带,低于此价格带的商品,说明普及率高,不稀缺,已经逐步丧失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以使用价值为主,当然性价比很重要。

商品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必讲性价比;社会属性,必讲附加值。

每个商品都有二重性,但哪些比例更高,主流价格带是区分点。

低于主流价格带的商品,普及程度高,社会属性减弱。价格越高,越稀缺,越讲究社会属性。

过去有些低收入的烟民,口袋里装两包烟。一包自己抽,关注性价比;另一包递给朋友抽,关注社会属性(附加值)。

内卷战场迁移

最近价格内卷严重,国内的主流归因是“消费降级”,不能说这个逻辑不成立。但也有另外两种完全相反的逻辑:

第一、主流价格带迁移

中国各行业的主流价格带一直在迁移。比如,10年前,瓶装水的主流价格带是1元/瓶。现在是2元/瓶,但正在向3元/瓶迁移。

前不久,《灵兽》发布的一篇文章《与其说是消费降级,不如说是智商升级》。确实,随着主流价格带往前迁移,老主流价格带与新主流价格带之间的价格区间,进入性价比内卷区。

原来要交智商税,现在变成性价比。此时,内卷的价格区间扩大了,当然内卷似乎更严重。毕竟,原来不内卷的区间,现在要内卷了。

比如,近几年饮料是难得还在增长的品类,3元已经成为最低价,而20年前,500ml可口可乐不过2元。饮料价格带越往上迁移,饮料内卷的价格区间就越大。

什么时候主流价格带停止迁移呢?至少快消品还没有到时候。

前不久与一位快消品行业头部企业的老大聊天,聊到价格带升级,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大胆猜测,中国快消品行业相对稳定的主流价格带,应该比欧美更高。从饮料行业看出,主流价格带已经高出国际品牌了,而且主流价格带升级仍然没有结束。

每次行业主流价格带的迁移,就会释放出新的内卷价格空间,也会制造新的附加值空间。

第二、品类属性变迁

从品类属性讲,消费品行业大致有三类:特殊品、选购品、日用品。

特殊品是严重依赖品牌的品类,选购品是关注款式和性价比的品类,日用品是简单购买的小件商品,有的特别关注品牌,有的品牌无所谓。

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品类属性的变迁,比如,30年前的家电,绝对是特殊品,吃几年咸菜也要买一台知名彩电。现在,彩电充其量不过是选购品,甚至是小件日用品。

汽车也有从特殊品变选购品的趋势。原来高大上的品类,现在跌入凡尘,当然要内卷。

这就是我们觉得汽车销量越来越大,而汽车行业觉得越来越卷,生意越来越难。

中国改革开放后,迎来了行业(品类)波浪式普及。多数行业在普及早期,整个品类都是特殊品,所有价格带都是附加值区间。行业(品类)越普及,附加值区间越往前移,最后甚至整个行业(品类)都改变了属性。

品类属性的变迁,与品类的普及率相关。这也是价格带的量变带来的品类属性的质变。

对于内卷,两大相互矛盾的解释,可能都是成立的。经济发展,内卷的价格空间越来越大;经济萧条,在特定价格带(低端)的内卷越来越严重。

第三、极致内卷,品牌商无生存空间

零售商自有品牌就是极致内卷的结果。自有品牌,绕过经销商,绕过品牌商,工厂直供零售商,消费者只重性价比,不重品牌(品牌背书还是需要的)。

它有两大前提:一是商品普及率非常高,技术上极其成熟;二是品牌商和经销商退出,无任何流通费用(物流成本最简)和附加值。

前面讲的内卷第四级,就是如此。自有品牌价格带,品牌商无内卷资格。当然,现在的自有品牌价格带有扩大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纯性价比区间。

内卷的“解药”:以战养战

内卷是消耗战,消耗战就要流血。前面讲过,只要进入第二级内卷,一般退出无望,无法止损,除非果断放弃,否则,只能流尽最后一滴血。即使是“大而不倒”的企业也避免不了。

我就遇到过一次“卷死老大”的案例。

这是一个行业极其严重的内卷,内卷到何种程度?不仅没有利润,甚至没有毛利。此时,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原来不理解“规模不经济”的概念,突然明白了。内卷的结局,“老大”和“老三”消失,“老二”成为绝对的老大。

后来,“老大”在媒体总结,上了“老二”的当。但凡“老大”有的产品,全部亏损;但凡“老二”没有的产品,全部盈利。“老大”没有的产品,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推广不成功。这些产品,就是当时的“高端产品”。

用低端产品打渠道,养队伍,从中端走销量,用高端产品做形象和利润。

那么,什么是高端产品?一般理解的高端,往往是脱离现实的高端,是极高端,甚至进入奢侈品领域。

有销量的高端,就是下一个主流价格带。把这个价格带做起来了,既有销量,也有利润。

更重要的是,这个价格带不打价格战。

回到前面的话题,内卷这个词被滥用了。卷新品、卷渠道、卷品牌、卷政策、卷人才。

这里面,只有涉及价格、政策、促销的才是真内卷,其它领域或许竞争激烈,但一定不是“努力收益比下降”的内卷,甚至是内卷的“解药”。比如新品推广、渠道建设、品牌打造等,或许并不能立竿见影,但一定不是努力收益比下降。

前面讲的内卷不可避免,是在内卷的那个价格带无可避免,但一定有不内卷的领域。

只要是讲附加值的领域,就一定有内卷的“解药”。

围绕主流价格带形成了内卷的分水岭:价格带是围绕主流价格带形成的正态分布,两边相对均衡。

当低于主流价格带的内卷越严重,主流价格带以上的附加值区间就越大。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当传统领域饱和,竞争激烈时,另一个价格区间会释放更大的能量。

确实,目前中国快消品行业现实是:多数在关注内卷,但同样有很多企业在关注高价格带的快速增长。

我甚至发出呼吁:在低端价格带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尽快转移到高端价格带。这里是小众的空间,也是有附加值的价格空间。

最后,说说内卷的“解药”。

内卷不可避免,内卷要流血,流血时间长了要死亡,而且是“批量死亡”,直至行业高度集中为止。

所以,内卷,就是让对手先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是,这并非高明的玩法。

高明的玩法是找到内卷的“解药”。下面就是内卷“解药”的逻辑。

一个在不断滴血的人怎么才能不死?答案是输血。

有边流血边输血的奇观吗?小学曾有当时不明白的作业:一个池子,一边注水,一边放水,什么时候注满。当时觉得谁会笨到这种程度啊!

现在看看,太常见了。

边流血,边输血。上手术台就要如此。

输血,不是资本输血,不是无限度的输血,而是要造血。

造血,就是以战养战,以高端的附加值战争,支持性价比区间的内卷。

在内卷价格带流血,大家一起流血,直到让对手流尽最后一滴血。在高端做附加值,就是造血。用高端造的血,支援内卷价格带的失血。

造血能力越强,就会在内卷区间发动更猛烈的内卷。卷死对手,成就自己。

PS:为了更好助力经销商实现生意增长,在2023年6月我们成立了TOP500中国经销商供应链联盟

截止目前已经有320位经销商老板参与,我们联盟的愿景是希望将联盟打造成为区域经销商的信息、能力、资源共享中心。

当面对生意的困惑时,向内求,往往不太可能找到答案,反而会陷入更多的内卷中;向外求,看外部更多优秀大商的思考和实践,也许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

对联盟赋能感兴趣的经销商,可以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