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7喜欢:1
回复@投资就是禅修: 感谢你花时间研究我的观点,搞得我对之前自己武断的给你下了yy的帽子很尴尬[跪了]
我那篇文章写于几年前,这两年跟不少保险从业员多聊了几句,不免观点有些改变。国内保险市场现在的景象就是混乱,小公司林立,目的都是为了融资;监管机构有时也是两难:松容易出事,严又扼杀发展。但在我看来这种两难的态度正是最坏的结果,市场发展如果乱了,只会进一步影响保险业的发展,想想如果有哪家保险公司出现问题,本来就已经邪恶的保险只会更加被唾骂。所以没错,咱们俩对大方向感觉相似,但我觉得您过于乐观了,我觉得保险需要20年的沉淀,需要90后进入35岁左右,加上社会税制配套,才有可能达到国外的渗透率。
至于平安,我还是觉得他太大了,当然,现在他的估值包括了银行证券这些,很难去说保险到底估值是多少,但平安在战略上有他的问题,过于依靠投连在我看来是他的死穴,我的那篇文中就写了,既然客户自己买个基金再买个保险加起来功能一样价钱却便宜得多,那何苦买你的投连呢?事实上新加坡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价格少了的部分就是营销员的佣金。您知道的,保险公司特别是平安这种没银保的得罪营销员是很可怕的[亏大了]
关于年金,我能明白你对年金给予很大期望,事实上,美国80年代开发的产品很多有GMXB,各种最低保证造就了产品受欢迎的程度,然而这种保证在今时今日并不一定可以增加产品吸引度,首先精算上这些产品定价变的很复杂,做出来的价格也更加高了,而且监管上这种保证也需要较大的solvency capital以及复杂的对冲。这就是为什么数据不是直接可比的,就像巴菲特当年价值投资买股票,今天成了全球首富之一;而我们今天开始价值投资,却未必一定在几十年后衣食无忧一样。
以上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您原文太过于乐观,要知道我在过去一年里见过的所有保险人们,除了杜嘉琪,几乎都是眉头紧锁。所以我觉得拐点还要等,可能是很漫长,但也没办法的等//@投资就是禅修:回复@Bull二弹胖的二胖:首先感谢您的不同观点,刚刚也拜读了您之前的文章《也谈中国保险业》,文章观点我们基本一样,没有冲突。

而在雪球的讨论中,我们观点最大分歧在于平安的“成长性”和“估值倍数”,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1、在我看来,平安现在还不算巨型公司,我国的养老险、健康险才刚萌芽,它的市值也才3000亿,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还充满想象空间和成长空间。平安公司还有一个从“成”到“盛”的过程。综合金融才刚成型,平安有可能成为金融界里的苹果,现在才是Iphone1的年代,Iphone3我想要在2015年后才出来。所以,平安公司我视之为成长性的公司,是一个能稳定持续成长的公司,至少看10年。

2、心目中寿险股的拐点在2014年,2015年间,到期时成长性得到体现,估值不会给1EV的。

   (寿险业务估值=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倍数),2010年底平安67元的价格,相当于当年2.55倍EV,

    是当年新业务价值的20倍。2007年就不说了。

3、关于平安过往整体EV和净资产的增速,可看网友老牛先生整理的资料: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这个是平安包含所有业务整体的EV增速情况,与仅是寿险业务会有一点误差,我想不会有很大差别, 所以,懒得去单独整理了。
引用:
2013-05-21 14:06
一、挑战

最近发生的平安证券和上海家化事件对我投资平安的逻辑都不值一提,在我看来中国保险业最大的死穴是保险产品不吸引!寿险业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1、内忧:
国内居民的资金绝大多数被吸引到楼市、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里,仅仅是信托行业,到2012年,信托业总资产已经达到7...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