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是股价变化的先导指标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控制论将世界分为正反馈调节系统和负反馈调节系统。当系统既包括正反馈,又包括负反馈时,就会产生复杂性。负反馈系统是系统趋向于稳定的过程,是市场趋向于有效的过程,正反馈调节系统是系统偏离旧的稳态向新的稳态过度的过程,是因为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抱团取暖,情绪波动,公司的基本面恶化或好转等等动态影响的因素反复作用使得价格尚未完全反映价值。

如果股票价格能被预测,就能反推出市场是无效的,一些被知晓的信息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在股价上,这个信息被你知晓了,你就通过这个信息提前埋伏,大赚一笔。

如果股票市场不能被预测,就反推出市场有可能是有效的,价格包含了所有的信息,股票价格随机游走,根据未来我们还未知晓的消息进行随机游走。

如果未来是能预测的,不光是股价这么一个小小的事物,其他的万事万物都一样,只要这件事是不完全独立于这个世界上其他任何事物的前提下,其他事物与其有一定的相关系数,我们仍有一定的机会做出一些预测,只不过留给我们做出预测的时间有长有短,时间长短取决于系统的反馈时间和我们的思考力。

我们在这里假设A系统的A仪表向前走了一个数字。而后,B系统的B仪表作为正反馈的反应,向前走了两个数字。A系统的A仪表,看到此情此景,立刻做出反应,往前走了3个数字,B仪表因为A的走动,又往前走动了4个数字……很多基础数据比如说ppi,就像是仪表A,只要是仪表B(代表股价)的读数滞后于仪表A,AB仪表具有高相关性,A仪表可预测,B仪表不可预测,那么我就可以用A的预测结果来指导B的操作。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天真地认为仪表A显示的指标就是预测的黄金标准,因为仪表A很可能是一个假信号,我们还需要将A和B建立起一套能够逻辑自洽的因果关系链条。

想象一下你要用燃气热水器洗澡,加热水温需要一定的时间。摆在你面前的有两个旋钮,一个放进热水,一个放进冷水,现在你按照平常经验把两个旋钮打开到一定程度,希望调节到一个适宜的温度,但是很不幸,水温还是有些偏凉,差不多30℃。你又加大了热水的进水量,2分钟后,水温终于适宜洗澡了。你在这个过程做出了预测——旋转按钮能导致放进更多热水,更多热水流入和水温变热之间是因果关系。你在旋转按钮的那一刹那,脑子里面就已经猜测到了这个行为能够导致的结果——水温变热,而2分钟后,该结果发生了。你能提前2分钟知道会发生什么!热水器的假设存在的前提是存在一个滞后时间,市场来不及消化全部的信息。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有多种系统,如果你想在系统中做出预测,你的思考后得出结论的时间必须比系统的“反馈时间”要短,这样才能提前看到未来。

思考后得出结论的时间越短,说明这个人越有智慧。而后知后觉的人,就会被有智慧的人“收割”。我们的大脑就是有这样的功能,通过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来推理出未来的可能,只要够快,大脑就相当于一架时光机,对未来作出预言。

如果客观世界存在的这个“系统”没有反馈时间,而是瞬间就把外界对系统有影响的变量即时反馈在系统表现中,那么,我们做预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思考也需要时间,做判断也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竟然要比“反馈时间”还要长,那我为何还费尽心思去做预测呢?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外界的不管利好还是利空消息,瞬时反应在股价中,不给套利者任何的机会,技术分析完全失效。

就像是电热水器一样,本来水桶里面就有加热好的热水,你旋转按钮的那一刹那热水就出来水温立刻变化,根本没有反馈时间。但是,这些真的只是“应然”世界,我们来看看“实然”世界是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其实都会对现实的股票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些风吹草动(旋转旋钮的行为),有些确实是瞬间反应在股价上面的(水变热),而有时候就会有一定的传导时间。

这样的传导时间就给我们的预测留出了充足的预测空间。

当然,系统的反馈时间越长,说明各种影响因素越多,他们在系统中的传导要经过好几个中间过程,也就是说可能是A导致了B,B导致了C,C导致了D,D导致了E,E导致了F。现在的情况是我发现A已经出现了,我因为天资聪颖,在脑子里面瞬间就推导出来了,F有一定概率可能发生!但是,可惜的是,传导时间太长了,F出现的概率并不会太大。

这好像造成了一个悖论:

假如系统的反馈时间短,那么传导的线条就短:A导致了B,传导结束,根本不给人们留出B将要出现,事先布局的时间,此时市场也趋近于“有效市场”。虽说B出现的确定性高(投资者的胜率大),但是人们没有足够的事件应对啊,除非高频交易就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这得建模,还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

假如市场反馈时间长,A导致了B,B导致了C,C导致了D,D导致了E,E导致了F,我虽然知道F有可能发生,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弹药和资金去打这一场仗,但是传导链条过长,会造成预测结果的不准确,也就是说,我虽然赢了时间但是却没能赢的概率。

假如市场反馈时间短,同样,我虽然赢了概率,但是却输给了时间。

一些宏观指标如GDP,M1和M2的关系,可能会对股市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因果链条传导的时间太长,空间也很长,所以判断的错误的概率就会很大。股市长期不回归经济基本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M1增速大于M2增速的时候,经济可能重新焕发活力,但是对股市的影响还是不好判定。如果人们有对宏观经济复苏的预期,那么就应该买一些顺周期的股票或基金才对,如果买完了之后下跌了,那么你应该将其视为短期波动,无视波动便好了,说到底,这时候你投资还是在靠着一种“信念”在发电。

中国金融市场短期内可能是无效市场或者弱有效市场,长期来看,还是有效市场。只不过它变得有效的“反应时间”要比成熟市场慢一点,反射弧长,反馈的循环走的时间久。

《系统之美》描述了一个反馈速度的问题,比如你在调节洗澡水的冷热水管,调解之后的成果并不是迅速反应到水的冷热上,而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市场消化信息也有一个反馈的时间差,发现的人多了,套利的人多了,赚钱的机会就会被迅速抹平。

有人会说,不管是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只要能赚钱就行。这里面的能赚钱,指的是在统计学意义上通过大数定律实现的,具有正期望值的行为。但是我们普通散户资金量可能并不是很大,在资产配置这个空间维度上面可能实现不了大数定律,而如果究其一生,用人生命的有限时间去实现大数定律,又有点像用一辈子的命运做赌注一样,就赌你这一生的财富在你的交易系统下能够增值,而且,这个赌局只能玩一次,因为你的生命就有一次,而且,既然你把生命都押进去了,那么也算是一种梭哈。

这就造成了投资这件事情很难科学化。

科学需要实验做验证,你也需要为你的交易系统拥有正的期望值做复盘,调整那些在市场中所犯的错误。

但是短期之内就是无法通过逻辑去证实或者证伪你所想的涨跌逻辑和市场的涨跌到底有什么关系,你也无法做这样一个实验,控制此时此刻所有的隐变量不变,单纯的改变某一个变量,看看这个变量对市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才能说明这个变量和市场的涨跌到底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如果这种实验成立,那么相当于我们就可以观察另一个或无数多个平行宇宙了。未然历史就像是一幅画卷一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技术分析和“雄鸡一唱天下白”有什么区别呢?

假设在过去的1000天中,有998天雄鸡一叫太阳公公就出来了,2天阴天下雨我们不知道太阳在哪里。

那么我作为一个古代人,不懂得地心说日心说,我当然可以将二者建立联系,说雄鸡一叫,就是天亮的一个“技术指标”。

而且这个规律还真的挺有效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古代人和他的朋友打赌,说明天太阳会不会照常升起,他的预测指标就是“雄鸡在第二天打不打鸣”。

当然,他胜率会很高。

但是我们能说这个古人掌握了真理吗?当然不能。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我找了一亿个人陪我玩猜硬币的游戏,并且我事前说了,连续猜对10次正反面的人,我给他一百元钱。

那么一个掷硬币的随机事件,肯定会有胜出者,这些胜出者有的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运气,有的则不然,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归功于“天时地利人和”或者其他任何的玄学的东西。他们会说他们算了什么什么指标,导致了自己一直猜对了。

与上面的故事相对比,我们当然可以在各种技术指标中挑选自己擅长的,为我所用。这样做绝对能赚钱(会有正的期望值),或者说,即使市场是一个完全随机的市场,也会有会有赚钱的人也会有赔钱的人,赚钱的人如何分辨自己是那个因为一时运气好连续猜对10次硬币正反面的人,还是自己的交易系统确实有正的期望值?你在事前是不知道自己在哪个阵营里面的。

技术分析到底是不是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寻找规律?所有的技术分析,最好是能有行为金融学或者博弈论去解释,否则很容易犯“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寻找规律”的错误。

很多技术分析的书籍都是先说明一个理论,然后找某个股票的图形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这犯了“先射箭再画靶心”的错误。若数据量足够大,我们总是能从数据中找到对自己结论有利的证据。这就相当于你先有了一个结论,然后再为这个结论去寻找支持它的证据。可以说,这样的举例是完全没有统计学意义的,你不能说用了你说的“金叉买入死叉卖出”的投资策略胜率就能达到多少多少。

各种技术指标能否预测未来的分析:

均线能指示趋势吗?均线对趋势有滞后性,揭示了过去股价的趋势,但是对未来呢?未来为什么会沿着过去那样去走?如果说趋势是因为人的群体共同心理形成的,那么这种心理有可能有“惯性”,或者说有传播学上面的道理。

价格通道假设股价在2倍的标准差之间运行,并且假设股价波动服从正态分布,但是股价经常是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要求参与者都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人群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macd中的快线和慢线,均线中的短期均线和长期均线,有可能描绘出了传播学中消息在一小撮人之间传播到广为大众熟知的过程。

技术分析指标是共同知识吗?

很显然,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摆在明面上,任何人都可以查阅,如果你没把你的对手盘当傻比,或者说,你把市场中的参与者都当做理性且聪明的人,他们也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和真金白银付出去的钱负责,那么你应该能想到,技术分析的指标几乎就是共同知识。

假设一个使用技术分析的人想要卖出某只股票,他的对手盘恰恰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技术分析者卖出的理由是股价已经跌破趋势了,而价值投资者认为此时出现了安全边际。

股价沿趋势运动,除非你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现在的股市是正反馈调节系统,人们的互相影响加深,并且趋势正在进行自我实现,否则,任何的扰动都有可能打破这一过程,使得人们产生分歧,负反馈系统起作用使得价值回归

技术分析依据的假设条件太多了。

技术分析有如下缺点:

1、简单的随机图形也能生成阻力线和支撑线,这就使得技术分析的准确率降低了

2,如果所有人都用技术分析,可能会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但是人心不齐

3,技术图形无法定量分析,很多时候你觉得有支撑线,别人可能觉得没有,这种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太强。

4,单纯从信息论的角度,如果市场都是聪明人的话,技术分析没有造成任何的信息差。

假设1,龙头股交易活跃,热点板块热点股票

2,资金形成合力,且合力形成了惯性,相当于踏入了主升浪,且你认为趋势一旦形成不容易调头

依据上面的两个假设,主升浪当天回调5%,有可能是买点,倒车接人,这就是龙头股日内回调5%,盘中低吸买入。

如果说真的存在主力,那么这个主力仅仅是代表着人们的一致共识,而不是个人意志。当主力不是个人意志而是共识的时候,这种共识就不会像意志那么坚韧,就随时有脆弱崩塌的可能性。某个板块或某个概念已经有了一致预期,那么主力资金是万万不敢冒险和趋势对着干的,而是顺从这股趋势。

K线(所用信息:价格+时间):三角旗形,头肩顶等等图形,很有可能是技术分析者的自我臆想和臆断,偏主观,无法很精确地通过量化的语言描述,不好量化,或者量化的标准因人而异,使得一些图形分析听起来就像是“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发现几个环形山组合在一起有人脸的形状”。回测的这条路封死了;水平的阻力线和支撑线可能有行为金融学的意义,而各种斜线只能假定人们的止损或止盈点一律设置为10%或者别的数字,斜线才能找到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意义。

阻力线就是“落袋为安的处置效应”和“赌场钱效应”的分界线,突破了阻力线,处置效应就转换为赌场钱效应。

若股价是随机的,随便给一组数据,你也能通过想象凭空将阻力线、支撑线和趋势线画出来,非要给它找个什么原因和规律(头肩顶,头肩底,红三兵,三只乌鸦等等),扣个阻力线、支撑线趋势线的帽子,然后再按照这个规律去找支持你的想法的证据,犯了“先射箭再画靶心”的错误。人是有交易记忆的,阻力线支撑线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会有“假突破”的问题(有可能是庄家制造的),或者突破之后也是无效的,趋势并没有按照预想的到来。所以说,跟踪趋势确实有一定的概率获胜。

这也是这条假设时灵时不灵的原因,我们并不能看清楚世界这个概率模型到底按照哪种模式去发展。如果大家都知道了w底的买点,那么大家就都去买,没有人卖,那么w底就失效了。箱体突破也是一样,如果市场上全都是盯着箱体突破的买点想要在该点位买入的人,那么就没有卖家,成交量清淡。没有成交,如果不是牛市,场外不会有新进入的资金来接盘,那么只剩下下跌一条路了,这样就形成了假突破。w底有效的前提是一部分人不知道w底这么回事 他们会卖出。

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图形的解释:一只股票,从高位上面跌下来,跌到了低位,然后进入了一个筑底震荡的行情,这个时候,这只股票已经套牢了非常多的人,持仓的人很多都是浮亏的。这个筑底震荡的行情持续了很长时间,每次看似反弹都被打压了回来,随着底部震荡的行情延续,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市场上的其他热点越来越多,持仓博反弹的人的信心和耐心消耗殆尽,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割肉出局,割肉出局的这些人风险偏好就偏向于保守,导致这只股票被低估(该出现的与割肉出局相对应的买盘没有出现),筑底震荡的时间延续的越长,前期持股被套的人就会越来越少,新进入的持股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的账户是小幅的账户浮盈或浮亏状态。而且随着那些账户浮盈的人选择落袋为安,这只股票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低估(不该出现的卖盘出现了)。

筑底的时间越长,这只股票就有两种因素共同导致他被低估。想卖的人都已经卖干净了,留下来的都是坚定持有的,之后如果出现大的上涨趋势,遇到的阻力可能就会越小。而且割肉在底部的散户还有可能看股票涨了重新再把它买回来,这就导致买盘又会增多。

然而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事后解释,没准止盈的人抛盘太大使得涨不上去,这就要求必须有个外力推一把,要么个股碰到了概念,要么游资拉升,总之不能光靠技术分析这点东西去溯因推理,因为逻辑太单薄了。

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抄底的原则:首先不要去抄股票的底,因为单一个股很有可能是没有底的,个股有业绩暴雷、财务造假等等“无底洞”的风险;其次,可以去抄诸如ETF等指数基金的底,并且要满足该基金从高点一路下跌已经腰斩,且筑底的过程中很多套牢盘已经割肉出局两个条件才行。再次,即使是下跌趋势“走平”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也不能一把梭哈,要慢慢建仓。

均线(所用信息:价格+时间):均线代表在这个周期尺度下,投资者的平均持仓成本。120日线(半年线)是长线投资者,60日(季度线)是中线投资者,5日线(周线)是短线投资者

技术分析择时能控制回撤,平抑波动,但错过大跌也有可能错过大涨,导致整体收益率可能不如那些能够承受波动而不择时的

哪种投资者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多,说明这个均线就越能代表投资者的持仓成本,如果这些投资者都遵循跌破均线就卖,上穿均线就买,不受到处置效应的影响,那么这种均线择时就有效。均线确实能控制回撤,但是选择哪条均线不会降低收益是个大问题,为了最大降低空仓择时错过大涨的风险,过滤掉短期噪声对择时的干扰,采用长周期均线择时,当然,对于高波动的a股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均线合适是个问题,选择的均线周期过长,对趋势不敏感,择时很有可能起到反向的效果,均线周期过短,又太灵敏以至于假信号太多,频繁进出场增加交易成本和磨损。

由于复杂的技术指标在重复利用信息,有可能价格或者成交量用了好几遍,但是都没有增加新的信息,导致复杂的技术分析指标反而不如一只普通的20日均线有效。在使用20日均线这一技术指标时,初步打算向上突破20日均线看多建仓,跌破20日均线清仓,这样理论上就会抓住大涨的趋势,并且躲避掉所有下跌的趋势。问题是,时而有效时而无效的会使人产生疑惑:你怎么能够保证你抓住大趋势时候赚的钱能够覆盖掉在横盘且不断发出假信号的时候,你亏出去的钱,从而保证这个交易系统在整体上和长期来看具有正的期望值?没有很强的逻辑保证这一点。

简单的均线就能降低回撤,但是具体采用哪条均线又是问题。在未来的实盘操作里面,在20日均线短期失效的情况下,我们要不要调整为120均线(半年线)?技术分析难就难在这点,我们既要要求将我们的交易系统模型去和此时此刻的市场状态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调整我们的交易模型,但是我们一调整交易系统的投资策略,就有择时错误的风险,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拟合市场的运作规律。

MACD(所用信息:价格+时间):MACD是通过价格和时间经过复杂的运算得出来的指标,其最大的问题是,快线和慢线的参数12和26是可以随意设置的。如果某个参数看起来特别奇怪,而又没有非常明确的逻辑解释和逻辑支撑,那么你就要非常小心了。为什么不是11,为什么不是25呢?甚至是10和22这样的数字,都更加靠谱,因为10代表半个月的交易日,22代表一个月的交易日。如果技术指标的参数稍微有调整,收益就有巨幅变化,那么说明技术指标的底层逻辑不强,所谓的优化调参很可能是在过度拟合,很容易失效。

几种技术指标若能在选股和择时的时候互相交叉认证,提高胜率,已经能达到预期了。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技术分析流派存活的这么长时间了,穿越了牛熊,肯定是有着一定的正确率的,但是纯粹的随机性也会导致技术分析“有一定的正确率”。

技术分析,要么就是有基本面支撑,要么就是有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支撑,才会有效。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把基本面和行为金融学弄通了,也不需要技术分析这根拐棍了。技术指标择时能避免大幅回撤,但是也有“买入并持有”少赚的钱的可能。你某次用技术指标“做对了”,获得了超额收益打败了指数,只不过是你运气好摸了别人的口袋,但是下一次你运气不好别人就会来摸你的口袋,超额收益又会消失,长期来看能够互相抵消。用技术指标没有造成信息差,能够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广义上来讲,由于技术分析不去研究分析标的资产的质地,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是在择时。

超卖超买指标能够反映一些市场多空方的情绪。

Kdj(价+时):用价格和时间作为参数,设计了复杂的公式计算k、d、j的值。而公式越复杂,越不容易指标背后的逻辑来支撑这个指标为何有效。

Rsi(价+时):公式简单,目测在震荡市会有一定用处,但是你如何判断未来是震荡市还是单边市?

bias是否和阻力线支撑线有关,在果仁回测

自适应均线:最好能找到那种自适应的交易系统,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

arbr

boll

Mike

obv

mtm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日K线加上成交量,已经涵盖了“价、量、时间”,已经把全部信息反映出来了,其他技术指标不管是复杂计算还是简单计算都是根据量价时间计算的结果,在重复利用相同的信息,而没有提供新的信息。

用技术分析择时只是降低了账户的波动,技术分析择时能够控制回撤,但是躲过暴跌也有可能躲过暴涨。但是我认为技术分析控制回撤的择时能力是有的,技术分析能否提供超额收益很存疑。择时不产生超额收益,若想技术分析能够产生超额收益,只能寄希望于市场的无效,期盼当前价格甚至连最基本的量价时间都没包含。如果一个技术指标经过回测,产生了超额收益,并且减小了回撤,说明在回撤期间,技术分析有效,赌徒们押大小似的猜涨跌,买卖股票,造成的技术分析有超额收益。

技术指标是量价时间组合的结果,最容易失效的原因是每个人理解没有门槛,不需要基本面分析还需要财务知识。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相信技术分析,那么技术分析就能马上变得有效,因为每个人都不用技术分析,技术分析里面蕴含的信息就不能被包含在当前价格之中。不能机械地用过去的既定的数据理解一种方法有效和无效,这样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还得结合市场状态和发生的变化来看。

市场的状态有平静的震荡,剧烈的震荡,平静的上升或下降,剧烈的上升或下降

你越是不明白一个因子为什么有效,就应该越警惕市场的变化对因子有效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