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折现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但是这么算下来还是感觉哪里不对,财务自由之后,大额的本金作为遗产留给了你的孩子,这些钱都不是你自己花掉的,而是由你的甚至是孙子花掉的。你会不会觉得来这世上走一遭,亏了?这就涉及到用生命周期视角看待消费这个问题了。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时间和财富的错配,是人生中的大遗憾之一,年轻时精力旺盛,但是一穷二白,节衣缩食才有了年迈富足的生活,但是对来自外界的刺激越来越不敏感,钱已经花不出去了,或者说,钱虽花出去,但是带给我们的效用没有年轻时候那么大了。而如果你年轻玩命折腾月光族,年老时候可能根本没有财富的积累,你把会下蛋的鹅在年轻的时候杀了。

到底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延迟满足,总得找到一个均衡点。理想状态下,把消费金额均摊到每一年,借钱消费,使得最终投资的本金和借钱消费的金额相等。这样就使得人的一生消费水平恒定,到人生的终局时,钱刚好花完,未雨绸缪和今朝有酒今朝醉进行了平衡。

时间和财富的错配可以用折现率的概念解释。折现率的大小代表着你更看中眼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如下因素影响你的折现率:

1、寿命,余生只有一天的时候当然今朝有酒今朝醉了;

2、家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不是读个博士,因为迫于眼前生存压力,着急用钱的时候远水解不了近渴;

3、未来收益的确定性,未来的收入确定性越小,越看重眼前利益,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4、文化水平,文化水平越高更看中长远利益。你设定了长远的目标,立了远大的志向,你还会在意眼前的短期利益吗?

折现率分为投资折现率和消费折现率,二者具有反向变动的关系。

投资折现率可以理解为期望收益率或者必要报酬率。超前消费的人,投资折现率很低,延迟满足的人,投资折现率很高。投资折现率大的人更看重长远利益,投资折现率小的人更看重短期利益。人们通常仅仅关心较近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低估长期做一件事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如果一个人预期自己的投资折现率很高,比如说,今年的10万,十年之后会变成100万,那么他就会有很强的动机去“延迟满足”,静静等待自己手中的种子开花结果。你现在手中的钱只能吃一个苹果,10年之后你仍然只能买一个苹果,那还不如现在就吃掉;如果十年之后能买100个苹果,那么你就会选择现在留着不吃,等十年之后赚了钱吃更多的。

如果一个人预期自己的投资折现率很低,今年手中的10万十年之后还是10万,今年手中的一个棉花糖,十年之后还是一个棉花糖,吃了这顿下顿不知道什么时候吃,未来还会不会活在这个世上也不知道,那么他会认为还不如活在当下,提早享受,他消灭了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加富有的可能性。延迟满足对于穷人来讲是件“奢侈品”,成功的种子在当下就被消灭了。他们已经意识到延迟满足是件好事情,但不会一以贯之自己的抱负和梦想,人们是愿意延迟满足的,只要不是马上延迟满足就行,每次都是明天开始延迟满足才是最好。

穷人因为认为自己不行,而真的表现为不行,这种现象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投资折现率低的人会把短期现金流出看的无比重要,不会从长远眼光对待投资。只考虑现金流出,忽视“现金流出大现金流入更大”的挣钱机遇,把未来的种种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之中,花掉未来可能变为100万的初始本金。而做投资的人总保留自己出金的冲动,并且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市场浪潮中去。

消费折现率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获得的不同效用有关。效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减,消费折现率就是效用衰减率。不同年龄手里的钱对于我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80岁手里的一个亿和20岁手里的一个亿,不是同样的一个亿。20岁就实现了财务自由和80岁实现财务自由,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你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花的钱,和在年老体衰时候花的钱,得到的体验会不一样。单纯去算终点的数值,没有意义。为了避免“人死了,钱没花完”和“人还在,钱没了”两种尴尬境地,我们还需要考虑消费和人生的现金流匹配。

如果说,生命周期投资法是“向未来的自己借钱投资”,那么同理,消费也可以遵循同样的安排“向未来的自己借钱消费”。三十岁之前必去的地方,四十岁之前必做的事情,不是说以后做就来不及,而是心境不一样了可能带给你的效用也会不一样。延迟满足总有有个尽头,不然就会可能会“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如果一个人预期自己的消费折现率很高,七十岁花钱享受到的幸福感,折现到现在,现值就会变低,那还不如现在就消费掉。变低的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延迟满足的成本。延迟满足需要你付出代价,为“我可能看不到明天早上的太阳了”的概率买单。

你喜欢哪一种人生呢?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在当下,及时行乐,还是延迟满足,未雨绸缪?第一种不管结局如何,至少人生曾经绽放过,而第二种,在多方面,可以享受到时间的复利,在终局的角度来看,更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