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藏利润之“拨备覆盖率”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6

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指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

计算公式为: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

理论上来说,贷款损失拨备作为预期损失,不应该超过100%。国际上多数监管并不会拿拨备覆盖率作为严格监管指标,多数银行实际计提的拨备也是按照低于100%计提。针对不良贷款,最大的损失也就是完全收不回来,回收率为0。作为预期损失,100%拨备覆盖率足够了。但中国由于和美国采取了不同的行业发展策略,中国是温水煮青蛙逐步消耗坏账,美国是快刀斩乱麻迅速割掉坏账,所以之前国内经济波动期银行业积累的的大量的“隐性”坏账被藏在体系内,因此国内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普遍高于200%。

2019年9月财政部对《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有一条“金融企业原则上计提损失准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2倍,超过2倍的部分,年终全部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从政策解读的角度,似乎国内银行又有利用拨备覆盖率调节当期利润的倾向。

从具体个例看,银行业最优秀两家企业,例如招商银行宁波银行,2019年年末,招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426.78%,较上年末提高68.6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4.97%,较上年末提高0.09个百分点。2019年年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524.08%,比年初提高2.2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4.10%,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两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稳步提升,总量提升,如果按照财政部的征求意见稿的说法,招商银行可以释放四五百亿的利润,宁波银行可以释放七八十亿的利润。

从市场有效性看,拨备覆盖率的高低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影响利润表,但是从企业的真实价值看即使之后按照政策规定调节拨备,那也是一次性计提利润,并不会被资本市场解读为可持续的利润增长来源。但是结合具体的国内市场情况,由于过去5年市场对国内银行股的长期偏见“坏账隐藏的行家,行业资产质量不高”等,我认为目前市场给到优质银行股的“拨备隐藏价值”的发现力度还不够。

从监管层看,作为银行监管的源头,银监会也未必会认可说直接一刀切的将拨备覆盖率降低,不同银行的真实坏账情况不同,一刀切违背当前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监管目标,或许会造成一定的坏账风险。也可以是加大不良暴露的同时加大处置规模。这样不良贷款余额不会增加,但是拨备覆盖率会减少。

另外在投资银行的时候,我们更加关注的是资产质量,也就是要把拨备覆盖率和银行实际的坏账水平进行联动分析。好银行的高拨备是藏利润,坏银行的高拨备是高风险。当然有人会说真是坏账水平我们很难直接计算,因为没有响应的数据。最简单的,我的经验就是去目标银行认识相关的客户经理,了解他们的业务流程和风控流程,从银行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实际操作层面预判坏账率高低,再结合年报的一些财务数据做一个合理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