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世界100强,恒大高增长的5大法宝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恒大2020年跻身世界百强,将是大概率事件!

文\潘永堂

最新世界500强数据,发布了!

中国企业129家上榜,算是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成绩漂亮!

同时,地产领域有5家上榜,恒大以138位位列首位,然后是碧桂园177位,绿地202位,保利242位,万科254位。同时在利润榜上,恒大以56.5亿美元的利润排名世界第107位。

一个更夺眼球的分析是,恒大2018年超5500亿的销售业绩将大部分于明年结算,这意味着明年营收有十足保障,恒大明年跻身世界百强,将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个节点上,老潘不仅思考,今日恒大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再到巨大,如今逼近全球100强,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恒大?

到底,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作为巨头企业,往往是“又大又强”,但若是企业规模还不大时,到底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实在,毕竟所有的“做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事实上,这个问题老潘已经找到了答案——即它,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因行业、因阶段、因竞争对手不同,会有不同的答案!

评价答案的标准很简单,即是否能够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那么,以某个行业某阶段来看,

在行业强调规模优先时,企业大而不强比强而不大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在强调效率优先、效益优先时,结果正好相反。

所以综合的结论是,企业应该根据环境、行情的需要把握好做大做强的顺序,但也应该看到,大而不强只能是短期可选状态,企业解决了生存发展问题后,必须做强才能持久做大

今天来看,恒大位列地产圈500强首位,他做大做强的背后是什么逻辑了?

短短23年间,恒大从一个只有7、8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如今总资产1.88万亿,年销售额6000亿,年税后净利润800亿,拥有14万员工的巨头企业你不由得会思考——恒大全球138强,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今天老潘也来复盘一下恒大战略背后的逻辑和抉择。

1,规模力:大行业、大投资、大规模

老潘在观察恒大发展战略中,发现恒大总是奉行了一种“大行业、大投资、大规模”的独特偏好。

甚至说,恒大是有“小规模鄙视链”的,稍微统计一下,恒大做任何行业都有一个“规模领先”目标。借用许家印一句口头禅,即“恒大做事要么不做,做一定就做最好、最大的。

现实更是如此

在地产领域,恒大2016年成为行业销冠;

在足球领域,恒大足球驰骋中国足坛10年,恒大始终盘踞最强一极;

在文旅领域,恒大童世界是全球唯一的“全室内、全天候、全季节”大型童话神话乐园,目前15个童世界项目已布局完成;同样恒大水世界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全室内、全天候、全季节”大型温泉水乐园,未来2-3年将在全国布局20-30个。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3到5年时间,恒大希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巨头。

除了行业规模领先外,单就行业规模大小而言,恒大也开始设置“门槛”。尤其是在如今恒大6000亿销售规模时刻,恒大多元化探索就不能“小打小闹”,一个鲜明的信号是——在恒大多元化探索初期,粮业也好、乳业也好,矿泉水,三个产业最终都被砍掉核心是这三个行业即使规模做到一年20亿、30亿,但依旧偏小,和当下恒大6000亿销售,税后净利700多亿相比,的确好比“牙齿缝”的产业,很难支撑恒大6000亿之后的“连贯可持续增长”。

“从大视野、到大产业、大风口、再到大投资,大成绩”……恒大许家印实现了从规模领先的认知到行动的知行合一!既看到了中国产业的风口,又果断出击抓住投资机会,最终兑现了业绩与惊人的答卷。

今天是6000亿,明天可能是1万亿,如何看待恒大这种生长之道?

尤其是当前,地产圈都认为,房企5000亿之前都没必要真正转型,但问题是,如果5000亿之后,该如何转型?行业并没有答案,但此刻的恒大,更有资格给出了答案,而且是行动上的答案——即以民生地产为基础,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为两翼,新能源汽车为龙头。

为何一个造房巨头,要去"造车"? 

这让很多房企不解。

事实上,我们不妨把视野拉得更大,设身处地站在巨头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里不妨以世界500强“通用电器”来对标,一个电器巨头,为了可持续发展,最后竟然从小电器到飞机发动机、从娱乐到金融、从塑胶原料到军用传感器等众多产业。

通用电器,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器企业,而是企业帝国,是真正多元化的帝国。

在这个角度下,对比恒大跨界、多元的高速发展,通用作为先行者,他的经验做法有什么值得借鉴和启发?

其一、通用发展到一定规模阶段后,高速增长靠得再也不是实业一个个播种发芽长大的逻辑,而是大规模、大手笔的“资本运作”,典型如通过企业重组、剥离业绩不够出色的产业,包括并购行业领域内最强的企业,以此实现自己的“二次再生长”。

这一点与今天许家印跨界进军新能源汽车有些相似,恒大强调:“恒大今天造车,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我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新起步的企业,想要核心技术世界领先、产品品质世界一流,必须要去买买买。”

其二、通用内任何子公司,如果做不到业内前三名,就可能被重组出售,而而并购进来的企业也是业内数一数二的巨头。这种精英选择标准使得GE总部不需要具体参与下属公司经营管理,总部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不会相互拖累,最终才实现了强强更强更大的结果。

这一点,恒大在并购中也体现出这一点,在地产圈,恒大与融创一样,都是并购老司机了,而在今年恒大新能源汽车领域,以闪电速度、频频大手笔并购世界新能源产业链的细分巨头,比如并购瑞典国能整车制造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并购日本电池高端制造业是世界最先进的电池技术,并购荷兰电机也是全世界最先进、最领先的技术……并购手法之快,目标之高,让人惊叹。

反过来,换个角度去思考,恒大为何钟情于“规模致胜”?

或者更准确的说,规模优先,为何成为恒大战略的“第一性指标”?比如为何不像有的房企“利润”是第一性,“高品质”是第一性的,“低成本”是第一性?……

其实地产界很多房企做到了高品质、甚至高利润,但企业却越做越小,再继续拿地都成为超级难题。

对此,恒大规模第一性导向,核心把握了2个逻辑。

其一,恒大找得都是处于高速发展期、且超大量级的规模性行业,即这个行业“规模优先”是很长一段时间的竞争特征;

其二,规模为何比利润、品质、低成本更好,是因为规模,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影响力,尤其是持续的规模增长也代表了消费者用脚投票和认可,大规模,本身就意味着倒逼低成本,大规模必然会倒逼合理的品质,“品质过剩与品质不足”都会被抛弃;大规模,也会反过来会刺激超级利润的生长,会刺激品牌的生长……

总结下来,恒大“大行业、大规模、大手笔”的布局与投资,反倒适合中国当下众多的巨无霸产业。

2,趋势力:把握产业进入时机和节奏

何为恒大?

古往今来连绵不断,曰恒!

天地万物增益发展,曰大!

一个行业,总有衰落没落的阶段;

作为一个优秀企业,没必要在一个黄昏产业、没落产业固守千秋。

正如张瑞敏所说,这世界哪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同样在行业布局中,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奋斗,选择何时进入、何时退出行业,这是睿智企业家的关键抉择。

应该说,有幸是中国,有幸是改革开放,有幸是中国房地产,让恒大的“大行业、大规模、大投资”有了落地与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这是天时,亦是地利,恒大对于中国趋势、行业趋势的敏感度、把握度,几乎做到了“极致”。

一句话,恒大做好了大时代、大行业、大风口下的企业战略抓手!

而对比其他的企业,可能是看到了机会,但却没有果断出手,或者羞答答的试探而已。

以大产业、大气魄论英雄,许家印在大趋势、大产业的捕捉力出手很快、很猛。

首先,以2个20年为分界线,在地产上半场的20年,在那个形势比人强,供不应求的风口时代,在房地产行业从1万亿扩张到13万亿时,恒大“大干、快干、猛干”,铆足了劲用20年实现了从0到5000亿的规模拉升,成为全球销冠。

而在地产下半场,下一个20年逐步步入存量的时代,是文旅和健康的大风口,而增量市场走向衰弱,恒大继续顺势而为,前瞻布局,开启了“大文旅、大健康”两大新风口产业的布局。

今天虽然恒大规模全球领先的“水世界、童乐园”还在开工、开业阶段,但未来10年、20年搭乘中国人均GDP破1万美金,文旅健康逐步中国经济消费新风口的大势时,恒大在大文旅、大健康将逐步步入丰厚的“收获期”。

当然,值得点赞的是,2016年的地产主业,恒大不再以单纯的规模为王,而是选择以“规模+效益”并举的战略潜行,老潘感叹,恒大什么阶段做什么事,门儿清!

其次,别人是弯道超车,恒大是换道超车。很多房企转型都奉行地产主业上下游拓展,但恒大却不,事实上,一个5000亿量级的战略转型,本就不是一个几百亿房企可以“揣测”!

毕竟企业不同阶段,风景不一样,诉求也不一样!

从房地产来说,很多5000亿以下的房企多元化转型都是“伪转型”,或是准确说叫“被迫”转型,因为拿地政府强制你做商业、做文旅、做学校等,而且营收结构来讲,转型都3、5年了,结果非地产占营收5%不到,这个成绩单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但对恒大而言,从全球最大开发商(住宅领域)到全球最大汽车商(新能源汽车领域),从制造(地产开发其实就是近乎制造业逻辑)到智造(高端科技的新能源汽车),许家印在各种大会上要求3、5年恒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这种目标的意思就是说——恒大造车,是“真转型”!

乍一听世界最大,你会觉得是吹牛,但如果你深思2点,就貌似有很大可能!

其一,今日中国巨头企业做到全球第一的“概率”大幅度上升了。

中国内需惊人,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年产销占比60%,市场非常大,这个“地利”了不得;

其二、恒大有鲜明的资本优势,且站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巨人肩膀上,短短半年就投资400亿的大手笔,收购汽车产业链各个关键细分模块的全球巨头,加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政策支撑,中国新能源进入风口爆发期,从这个角度讲,很大、做到全球规模最大是有时代机遇和空间机遇的。

在趋势面前,形势大于天,也大于人。

在行业风口起时,大手笔果断出手,搭乘时代风口、国家风口、全球风口,本身成功的概率就多出几成。

而这正是恒大趋势力的洞察与出手。

事实一个朴素的规律是——好的机会,80%的人都看见了,但真正出手、果断出手、大手笔出手的往往不到20%——这就是真实的28法则。

3,模式力:“大规模、低成本、高品质”的打法

行业清晰了,趋势确立了,目标也定了,剩下的就是怎么干?

即你的商业模式、你的套路打法,你的切入点如何去选择,这就是一个战略落地的考题。这里,老潘不妨将其总结为一家企业的“模式力”!

那么,恒大布局那么多产业,虽然360行,行行皆不同,但到底有没有一种贯穿所有行业的共性“套路”呢?

事实上,细心发现,恒大23年投资打磨很多行业,从地产、足球到文旅、到新能源汽车以及金融、消费品、农业等……不经意间恒大在各个产业打磨中,有一种共性的套路暗含其中。

这与创始人许家印有关,特别是与他在武钢制造业的沉淀有关。即恒大这么多产业,一直奉行“大规模、低成本、高品质”的打法。

这打法,在地产行业所强调的“民生地产”的定位,与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要求综合成本下降30%、高品质等目标,可谓一脉相承!

怎么看“大规模、低成本、高品质”?

大规模,恒大有句俗语,即要么不做,做就做最大,大意味着规模效应,意味着资源整合力和强大的关键资源获取力;

低成本,是迈克尔波特三大竞争优势的其中一个,也是制造业利润摊薄后的必须战略;

高品质,不是一味不计成本投入下的高品质,而是同类产品更高品质,这就是比较理性的高品质策略。

“大规模、低成本、高品质”是三大法宝,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

在恒大成立后3年,即1996年到1999年,这也被许家印誉为恒大首个“三年计划”,在这个三年计划中,许家印确立了“艰苦创业,高速发展”的目标,并奉行“规模取胜”发展战略。当时恒大从零开始,产品定位为“小面积、低价格、低成本”,利用这个规模策略,恒大终于在1999年在当时拥有2000多家开发商的广州,恒大作为一家新公司就杀入“广州十强”。

这种模式在随后的20年也被发挥到极致,比如以集采战采低成本采购、收并购下的低成本拿地、领先行业的目标与计划管理为代表的强运营……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整体的“低成本”策略;

同样以恒大华府、恒大城等为代表的标准产品系和标准户型等做到标准化,甚至在营销上也是高举高打、开盘必特价、特价必清盘、无理由退房等做法,一直在贯彻……也就是在恒大20年的2016年,恒大荣登行业销冠。

在汽车行业,恒大哪怕是杠杆大手笔进入,同样操盘手法也饱含了“大规模、低成本、高品质”的明确要求。

在大规模维度,恒大新能源汽车的宏伟目标,是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在低成本维度,据说恒大要求综合成本同比下降30%以上,实现综合成本行业最优。

在高品质维度,恒大要求即使新能源汽车行业,恒大是新起步的企业,但想要核心技术世界领先、产品品质世界一流,必须要去买买买,买世界领先的技术,不仅要大量的引进技术,还要大量的引进人才,恒大相信,只有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品品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此,许家印在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高层管理会议上就表示:“我们掌握了世界领先的技术,世界一流的产品品质,如果还能做到非常低的成本,综合成本能够同比下降30%,那么就算我们有宏伟的生产规模,照样能做到有产有销、供不应求。

4,杠杆力:吃透区域红利,资金红利,标准化红利

要快速做大做强,没有杠杆思维,是很难的!

对恒大而言,抓住了趋势、有了很好的模式,恒大是否就能又快又好实现各个板块的宏伟目标?答案是未必。这里就有一个在经营上的杠杆思维,这个思维在房地产前些年被誉为“经营杠杆”。

在老潘看来,经营杠杆、杠杆思维是恒大这些年尤为擅长并被发挥到极致的一个做法。

总结下来,以恒大做地产为例,20多年来,恒大吃透了“区域红利、资金红利、标准化红利(产品和管理两大标准化红利)”。

何为“区域红利”?

行业一直以为恒大是三四线之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恒大实质是全结构布局,更侧重与区域轮动红利,城市轮动红利。即在三四线很火的时候,恒大就加重三线城市的投资布局,在一二线火的时候就回归一二线。这样的好处是好风凭借力,更容易增加“做大做强”的成功概率。

事实上,细心总结恒大的投资布局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无论是2006年前瞻布局二线省会城市、2009年率先进入三线城市,还是近年三四线走低,很大大规模回归一二线城市……每一次,恒大都基本吃透区域爆发,城市爆发的红利。

其次是资金杠杆红利,这一点老潘以往文章中谈过多次。

媒体在早期一直质疑恒大的高负债率,其实这把本身而言,媒体片面了,一个客观事实上,在房地产过去20年的“3年大涨1年横盘”的行业上升通道中,土地价格房价都处于长期的上升周期,这个时候高负债,高杠杆就是最快实现企业规模增长的智慧做法。

而到2016年后,当行业资金逐步收紧,行业上升通道转向时,恒大从过去的三高一低改为三低一高,此刻之后,低负债,开始被恒大所强调。

其三,标准化红利。

恒大的标准化核心是2块,一是产品标准化,二是管理标准化。

在中国房地产中高速增长、供不应求的大时代,产品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发挥了巨大的产品杠杆和管理杠杆,这让很多过度追求个性化的房企、追求过度高品质的房企,应该说是逆势而行。

标准化的好处实在太多,比如品质更稳定,运营更快捷、效率效益皆提升。。。

5,执行力:领先行业的一流执行力

趋势力、模式力、杠杆力之后,关键是如何最终收官?这时候,组织执行力就成为最关键。

尤其是恒大如今已经是14万员工时,这么多层级,这么多员工,如何管理不出问题?这本身也是挑战。

恒大的执行力,不谦虚的说,属于行业的一流执行力。

整个行业执行力,恒大,万达、融创的执行力是业内公认的。

总结下来,恒大一流执行力源自三点,即

其一、类制造业精细的管理模式;

其二、类军事化高效率的业务模式;

其三、是紧密型的集团化管控模式。

以房地产为例,恒大采取了“总部紧密型”的集团化管控模式,这是一种什么管控模式呢?

简单的说,恒大紧密型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就是以类制造业标准化管理为核心,以集团总部强控为特征,公司在上马项目、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招投标、预决算、工程管理、质量管理、销售、交楼等方面由集团进行直接严格把控,由地区公司执行实施,形成紧密型管理,保证了恒大高速增长中管理不滞后。

应该说恒大紧密型的集团化管理模式,确保了恒大向全国的高速扩张中的质量安全、成本可控、品质可控和业绩兑现,更重要的是确保了恒大在高速增长过程中管理不滞后,高压力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在最近一次恒大《全面提升领导班子的战斗力》会议上,许家印强调:“恒大的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了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是拥有14万员工的大集团,更应该进一步强化管理、严肃纪律、堵塞漏洞,做到公司上下一盘棋。只有全集团上下思想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才能实现企业在高起点上继续高质量发展。

小结

上一个20年,恒大成为全球最大住宅开发商;

下一个20年,恒大要提前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商;

整个恒大之“大”,表面上看,在于规模,恒大从世界500强到如今世界138强,从6000亿到未来的1万亿,这是事实;从内在看,恒大之大,又不仅仅在于规模,更在于“趋势力、模式力、杠杆力、执行力”的综合打磨,也在于恒大掌舵人许家印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气魄”的引领。

而这一点来说,恒大之于地产,之于世界500强,或许提供了“巨头成长”的一种非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