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茅台的安全垫及天花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贵州茅台# 的市盈率来到了30以下,如果股价保持这个水平不涨的话,不出意外到年底市盈率会来到25左右(和2018年最低点的估值相当),因为去年底的提价妥妥的会增厚今年的利润。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未来的增长,即便不是快速的增长,跑赢GDP与通胀之和的增长还是极有可预见性的。一个简单的收益率预测模型,现价买入贵州茅台,每年10%左右的中低速增长加上3%以上的股息率,那结果就是10%+的年化收益率妥妥的,稍微好一点的情况可能到15%的年化,那就是十年4倍。试问有什么投资比这还好呢?什么投资比这收益更高,还更稳妥呢?几乎找不到。

投资茅台的安全垫是很厚的,说它的酒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口味的好喝程度,品牌的深入人心,产品的供不应求等等都是它的安全垫,这没有人反驳,但是这些都是抽象的不可量化的,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就是它的市场价和出厂价之间的巨大差价,这就是稳稳的安全垫,这就导致它几乎可以无视周期每年都可以无压力的达成增长目标。消费不行?消费不行只是喝的人少点而已,不代表没人买,因为买到就是赚到,谁还和钱过去不?都买了囤起来那有一天变现不了崩盘了怎么办?别担心,我们人类的酒文化的其中一点就是老酒比新酒好,10-30年的茅台口感更好,甚至还可以存放更久。(不光是白酒有这个说法,红酒不也是吗?)所以这个投资周期会拉的很长,就算最后崩盘,可能也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茅台的属性,天然就契合了所有的人性,非常完美。所以茅台的投资逻辑不仅仅是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它还是投资品、珍藏品,并且还有很好的社交属性,好酒是拿来喝的,并且大家一起喝更好,最后它还是一个很大的资金盘。

茅台的成功离不开茅台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品牌打造,有历史,有故事,够品味,够稀缺。但是这些只是它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它只是做了它所有能做的事情,种下了一个种子,这颗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并不是确定的,这得靠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的滋养。所幸的是它长大了(中国经济腾飞),不仅长大了,还长成了最大最茂盛根基最深的一颗,因为同时长大的还有其它几粒种子(比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等),但是高度和生命力远不及茅台。为什么偏偏是茅台?是因为稀缺性吗?未必,可能百年以上的酿酒窑池说不定还更稀缺;因为口感更佳吗?这可能也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因为宣传推广力度更大吗?因为历史更悠久吗?这些也都未必,白酒品牌具有悠久历史的不在少数,并且这些品牌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品牌,营销推广的力度和周期都不是以短时间来衡量的。那为什么偏偏是茅台?背后的力量是资本。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财富日益增加(以房价上涨为表现形式),市场需要高端产品,特别需要高端白酒。高端的白酒很多,所以他们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2013年以前,这些高端白酒的差距并不是非常显著的,在白酒行业重创之后的一段时期,贵州茅台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从众多高端品牌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资本是逐利的,同时资本也是嗜血的,正是资本的这一特性成就了茅台。2013年之前的几年,随着房价的上涨居民财富已经到了相当可观的水平,居民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富有了,市场此时急需高端白酒,所以08-13的几年时间几乎所有的高端白酒都受到了追捧,各大名酒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那时候甚至已经有厂家的出厂价超过千元),狂欢过后是崩盘,白酒行业迎来深度调整。经过了前几年的经验,慢慢的大家发现高端白酒也是资产,不仅能喝有排面能送礼能储藏并且也是可以投资增值的。于是在行业休整过后随着新一轮的资产价格狂欢(15年的股市和之后的房价上涨)居民比之前更富有了,高端白酒也不能拉下,最终市场选择了茅台。至于为什么选它?也许是因为前一轮周期里面它最坚挺,也许是因为前一轮周期里面它最克制,也许仅仅是因为它是酱香型,又或许是从产业资本的角度看虽然不能无限快速复制,但是可以一定速度扩张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些都是当时其它高端品牌所不具备的。反正,最终,现在,资本选择了茅台。而以后依然会是茅台,因为这些所有的优势集合起来,一旦茅台酒的金融属性确立,它就会不断自我加强,形成更坚固的壁垒。

这就是终局了吗?超级稳定的可预期增长(经济不好慢一点,经济好快一点),高额的分红(几乎赚的都是现金),不可撼动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完美的投资,不是吗?的确,就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而言,没有比这更美的投资了,近乎零风险,却享高收益。我之前一直有思考茅台帝国何时会陨落,会以什么方式陨落,因为有一个不可争的事实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也许再一次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其拉下神坛万劫不复?也许不可抗力(地震、陨石、战争?)导致无法再生产?……有一万种可能性,但是这些可能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无法被预测甚至没有办法做防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发生的概率非常小,可能小过发现外星人或者人类再次世界大战的概率,因此这些可能性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直到有一天我再次看到一篇分析茅台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视角几乎和过去所有大师们的视角一致,因为不愁销,所以看基酒产量就可以预测未来的销量和收入,简单一点就是看产能。这类型的文章没有任何问题(除了视野偏窄以外),收入等于销量乘以价格嘛,而销量又受限于产能。当然可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分析方法依然是有效的,但是这种窄视角的方法可能看不到未来潜在的危险,当危险来临也无法预测。接着我看到了文章下面的一条评论留言,评论大意是这么说的:“按照产能这么增长下去30年后百万吨产能,百万亿的市值。”这个评论带点酸葡萄的心理,也可以简单的一笑而过。而我稍加思索了一下,回去查了下拉菲红酒的产销量,也对比了世界最大奢侈品集体LVMH的情况,我意识到,茅台的风险不在外部,而在它内部。

茅台集团小心翼翼兢兢业业的经营着茅台酒,说到底,最后赚的是富人的钱。茅台酒的确兼具着奢侈品和投资品的属性,但是最终它还是一件消费品,只有把它喝掉了,它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而投资珍藏的属性,只是一个蓄水池,本质是把未来的消费需求前置到了现在,变成了现在的投资需求,而这些投资在将来的某一天必将转化为消费需求才能完成整个产品销售的闭环。就和房子类似,确实可以投资,但是最后都要有人住,否则就会崩盘。那我们前面说过,茅台酒越放越好喝,越放越值钱,貌似和房子不太一样,不存在这个没人接盘的问题。这个陈酒更好的属性,只会拉长或者延缓崩盘的时间,如果最后没有人消费,一样免不了崩盘的结局。就好比说茅台存放30年的口感最好喝,价值更高,如果无限量供应,最后30年后卖给谁呢?谁来喝呢?所以总量控制就特别重要,如果供应量控制不得当,崩盘的风险就会加大。供应量远大于实际消费量的情况下,尽管有存放10-30年的缓冲期,崩盘也会来的很快。

潜在的风险点已经浮出水面了,那么我们如何防范风险呢?我们如何知道这个风险是否会发生呢?也许永远供不应求,这件事情就永远不会发生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至少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判断现在是否供应量大于实际消费量,第二件事情是关注公司对供应量的态度以及规划,或者公司管理层有无意识到供应量应有的天花板而有意识的控制产量,如果管理层只看到表面的供不应求无脑想方设法增加产能,恐怕就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供应量是否大于实际消费量,供应量好说,就是每年实际卖出去的酒,都算成500ML装的话,2023年大概一亿瓶吧,实际消费量多少呢?这个就很难去判断了,因为买的肯定不是所有的都消耗掉了,何况有一群人专门喜欢喝老酒,因此必然有一部分拿来储藏的,至于多少比例不好计算,只是肯定是产量大于实际消耗量,至于大多少真很难去考量,倒是可以对比一下红酒,据说拉菲酒庄的红酒一年产量也就30万瓶左右,当然拉菲卖的更贵,并且假拉菲盛行,那就给他消耗量乘以10倍,算300万瓶,茅台因为价格便宜一些,那消耗量我再乘以10算3000万瓶(白酒比红酒度数更高),怎么和1亿瓶差距那么大?算的不对吗换个角度,中国现在1000万以上高净值人群300多万,按一人一年消耗30瓶,也不能人人都喝酒吧,两个人有一个喝酒,那也就是4500万瓶。这个完全是胡乱计算的,我只知道肯定消耗不完,但是能消耗多少,真难以计算。然后第二个问题公司管理层对于扩产的态度,这一块我看不太乐观,去年公布的扩产计划未来要到7.6万吨,这就是差不多一年1.5亿瓶的节奏,希望不是太多吧,也希望后续扩产更谨慎。 这风险分析部分特别是消费量预估这个完全就是随口一张,没有实际性的依据,重要的是分析思路。

最后声明,个人觉得茅台依然是个长期投资好标的,只是如果管理层能够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经营谨慎扩产(涨价比扩产好多了,简单高效成本低)就更完美了。另外有一点建议茅台方面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监控每年实际消耗量(不能按照销量来生产,销量数据体现不了真实需求,光靠这个数据迟早出问题),比如可以后续可以增加一个开瓶码,建立一个数据中心,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来检测实际的消耗量和库存量,再对应规划产量,这样茅台平台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