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域医疗、艾迪康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7喜欢:4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
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DRG医保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变革,为价值医疗买单成为趋势。
DRG的实施,从源头上改变了,医院的成本控制逻辑。检验科从医院的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从重要收入来源,转变为主要控费目标。
ICL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检验项目,尤其是一些罕见病的检验,作为医院检验的补充;
另一方面,能够发挥集中采购、集中检验的规模优势,降低检验成本。
DRG,使得更多医疗机构,倾向于将,部分检测项目进行外包。
这有利于,ICL行业发展。

全部讨论

05-10 18:07

2024年金域医学研究报告:坚持创新和长期主义,ICL龙头开启发展新篇章来源:国信证券 发布时间:2024/01/19 浏览次数:266 举报
金域医学:深耕医检近三十载,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导者1.发展历程:持续引领国内第三方医检行业
金域医学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实现全国连锁化布局。公司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创立的校办企业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2003 年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成立,2007 年成立第一家子公司济南金域,开启连锁化布局进程,西藏金域于2021年正式开业,历经 14 年完成全国所有省区中心实验室布局。迄今为止,公司已建立 49 家医学实验室、750 余家合作共建实验室和辐射全国的远程病理协作网,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经营规模最大、医学实验室数量最多、覆盖市场网络最广、检验项目及技术平台齐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ICL)市场领导者。公司构建了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现已获得包括美国 CAP、中国 CNAS 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证认可证书68 张,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不断革新医检战略,引领行业发展。金域医学的医检体系经历了从纯手工到自动化,再到信息化的变革。2020 年,金域医学携手“工业4.0”先行者西门子升级数字化转型战略,在业内率先提出“医检 4.0”愿景,打造以“医检服务全流程智能化、生命科技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生态平台共创共生共赢”为特点的“医检4.0”,未来金域将持续秉持“成为全球领先的医检产业集团”的愿景,推动行业发展。
公司专注医学诊断主赛道,持续拓展协同业务。公司的医学诊断服务营收占比持续保持在 90%以上,可为全国超过 23000 家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包括理化质谱检验、基因组检验、病理诊断、生化发光检验、免疫学检验、其他综合检验等六大类合计 82 类检验技术,涵盖约 3900 项检验项目。非医检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拓展新药研发、食品卫生检验、医学冷链物流、司法鉴定、体检等业务,多元生态平台加速成型。
2.股权结构:创始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公司创始人为实际控制人。从 1994 年依托广州医学院的优势专业医学检验系、并建立医学检验中心起,梁耀铭全身心投入到医检事业中,带领公司由原本销售检验试剂为主转型为提供医学检验服务,成为行业拓荒者。截至2023年三季报,作为创始人的梁耀铭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 33.90%的股份,实现相对控股。
多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实现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的利益绑定。公司采取授予股票期权的方式,以定向增发为股票来源,激励范围已累计覆盖中高层及核心骨干超 200 人,实现股东与核心骨干的利益绑定。
3.管理层具有丰富从业经验,任职稳定
公司灵魂人物锐意进取,眼界开阔。作为公司灵魂人物的梁耀铭从广州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任职校产办主任期间负责校办企业运营,在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总结出“要以具备科研特色的项目打入细分市场”,并敏锐挖掘了独立医学检验的市场需求,携手核心创业团队探索医学检验外包服务在中国的运营模式,开创了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先河。梁耀铭在新加坡求学期间从QUEST公司的案例教学中发现指路明灯,坚定带领金域走上转型医检服务的航道。管理层具备专业背景,践行长期主义。核心管理团队均具备医学检验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从业经验 20 年以上,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和行业痛点。公司战略目标清晰,以梁耀铭为首的核心团队的专注力在业内首屈一指,多位董事、副总经理均是自金域成立以来的创业元老,任职非常稳定,践行长期主义。
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ICL 行业长坡厚雪1.国内政策环境利好,第三方医学检验前景广阔
规模化经营控制成本,专业化分工提升检验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独立医学实验室利用其集约化经营控制成本,专业化提升检验效率及检验水平,为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服务。第三方医学检验通过向上游供应商集中采购检验仪器及试剂耗材,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诊断等检验检测技术,为下游各类医疗机构或有检验需求的个人客户提供医学检验服务。
中国第三方医检行业起步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起步较晚,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医疗诊断服务均由医疗机构内部提供,公立医院检验科和病理科是中国医学检验市场的主体。随着诊疗技术发展及临床需求的变化,中小型医院由于检验能力有限,需要将患者的样本移送大型医院进行诊断。1980 年代中期,扬州临床检验中心开始提供体检服务,第三方医检行业开始萌芽。1994 年,中国第一家 ICL 广州医学院医学检验中心(金域医学前身)成立,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政策端来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机构。在检验收费降价、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促进检验结果互认、DRGs/DIP 等多项政策陆续出台的背景下,第三方医学检验在医疗体系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有助于医院控制成本,降低医疗支出负担。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所推动的大型检验项目,如妇女的两癌筛查、先天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筛查和体检普查等,这些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且检验量较大,规模较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恰好具有承接该类项目的能力,其带来的社会价值也远远大于经济利益。
分级诊疗为 ICL 行业打开发展空间。2015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基层完善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在政策推动下基层医疗机构扩容,可满足更多患者就近的诊疗需求,但其自身面临检验设备和检验能力的限制,需要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支撑分级诊疗真正落地。
DRGs/DIP 大力推行下改变医院检验科定位。DRGs/DIP 执行下改变过往按项目付费的模式,医院将更有动力减少整体治疗成本和临床检测费用,医院检验科需要重新梳理检验项目分组,按照疾病组合进行合理设置。大型三甲医院、区域医学中心将更聚焦疑难重症,提高 CMI 值(病例组合系数),对于新技术及高端的检验项目的需求更加迫切,将加大与第三方医检机构的特检项目或科室共建的合作。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其针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所开展的常规检验项目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可能有更强动力将投入产出比低的项目外包至第三方医检机构。从技术端来看,检验技术进步或将推动检验需求释放,为第三方医检开辟新战场。以分子诊断为例,该技术的应用热点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迭代,由最初的传染病诊断、移植分子配型方面(2004 年),逐步发展到肿瘤敏感性检测、遗传性疾病筛查与诊断方面(2008 年),随后发展到肿瘤个性化治疗、药物代谢基因组学等方面(2012 年),2015 年以后主要应用在人群健康筛查与体检、重大疾病预警与诊断等方面。随着新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宽,第三方医检机构可灵活提供医院和患者所需的检测项目,助力精准医疗。
第三方医学检验控费效果明显,解决各等级医院的检验痛点。2018 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展研究中心在广州发布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效果评估及经验总结项目报告,明确指出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能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有效补充,其集中检测、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优势明显,且发展第三方医检每年可省下近1%的医保支出,节约百亿元医保资金。在一项关于安徽省 137 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检验外包意愿调查研究中显示,三级医院受访者中 121 人(80.7%)愿意与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合作,二级医院受访者中 214 人(82.0%)愿意与其合作,且血液学检查、妇产科检查、肿瘤检查三大板块外包意愿最强,分别为86.1%、83.9%、82.5%。
2.国内第三方医检市场规模超 250 亿,保持较快增长
特检项目技术难度和收费标准显著高于普检。普检主要为常规检测项目,旨在为大多数临床实验室所研究的疾病提供诊断、预防或治疗信息,主要包含常规生物化学、常规微生物学、常规免疫学等项目。特检是指非常规检测,通常需要专门的技术或设备来进行,比如分子诊断、蛋白质化学、细胞免疫学、高级微生物学等。根据康圣环球招股书,2020 年 ICL 行业内常规检验的平均服务费为50-65元,而特检的平均服务费为 90 至 380 元不等,部分项目收费更高。
中国 ICL 市场目前以普检为主,特检领域增速预计超过20%。根据Frost &Sullivan 统计,中国 ICL 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2021 年中国ICL 市场规模223亿,预计 2021-2026 年 CAGR 为 18.2%,2021 年普检市场占比估计为53.9%。随着检验需求不断多样化以及诊疗精准化升级,特检市场占比预计将不断增加,2021-26 年 CAGR 高达 23.0%,于 2026 年有望达到289 亿,占比提升至56.3%。
ICL 拥有比临床医疗机构更为丰富的检验菜单。与其他临床检验机构相比,ICL一般拥有大型实验室及更先进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通常可提供1000个以上的检验项目,领先的 ICL 提供超过 3500 个检验项目,而三级医院一般提供 500~1000 个检验项目。发达国家的头部 ICL 拥有4000-5000 个项目,国内企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部分综合型龙头已实现全国布局,同时涌现一批技术或临床学科导向型ICL。金域医学与迪安诊断已完成全国布局,同时在持续寻求下沉市场。艾迪康、云康集团利用优势区域市场或合作共建模式持续拓展业务。除了综合型ICL 外,还可分为技术导向型和临床学科导向型 ICL,比如专注于测序或质谱技术的实验室,或围绕单一科室如血液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综合检验方案的ICL。我们认为拥有多技术平台、普检与特检同时布局的综合型 ICL 拥有更强的规模优势及渠道网络优势。
金域医学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检机构。2021 年,国内第三方医检市场竞争格局仍较为分散,CR3 为 56.4%。其中金域医学占据最大份额,占比29.8%,其次为迪安诊断和艾迪康。此外还有众多富有特色、以特检为主业的小而美ICL,在部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普检领域 ICL 将凸显规模优势,外包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当前国内 ICL 渗透率仅为个位数。中国第一家 ICL 于1994 年成立,ICL行业发展相对较晚。于 2021 年,中国 ICL 的渗透率仅在个位数,远低于日本的60%、德国的 44%以及美国的 35%。尽管美国 ICL 诞生更早,但渗透率仍低于日本,主要是由于美国人口分布广、密度低。出于地域覆盖和检验时效的考虑,很多检验项目无法交由大型 ICL 完成,美国大多数检验仍可由医院内部、医院外设(Outreach)、诊所内(Physician Office)的实验室来完成,但日本人口相对集中,运送路程短,ICL 可承接项目种类更多。此外,美国的价格一定程度上可由市场竞争决定,而日本通过强有力的医保控费,使得医院有更强的成本控制意愿,且公立医院盈利能力恶化又限制了对于高端检验设备的投入和耗材的采购,进一步放大 ICL 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 医疗政策改革有助于加速医院检验外包。2021 年11 月,国家医保局发文《关于印发 DRGs/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2022-2024年三年工作任务,到 2025 年底,DRGs/DIP 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全覆盖(入组率 90%以上)和医保基金全覆盖(占医保基金支出 70%以上)。随着 DRGs/DIP 实施落地,医院检验科从利润端转变为成本端,医院将更有动力将检验业务外包给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服务更专业的第三方医检机构。
根据成本结构拆分简单测算医院和 ICL 面对检验收费降价时的盈利能力变化:根据《医院临床检验科收入成本管控分析》中对杭州市某三乙医院检验科收入成本的分析,其检验科毛利率在 40%左右,其中主要成本为检验试剂/耗材(54%)、直接费用(23%)和人力(18%)。ICL 的成本结构略有差异,以金域常规检验项目(生化发光、免疫学项目)为例,其中试剂成本占据最大比例,达到73%左右,其次为物流成本,大约 10%,再次为人工、折旧等成本支出。
假设试剂成本集采降价,且同步下调检验收费时,测算医院检验科自行检测和外包 ICL 时的毛利率。经简单测算可知,由于人力、折旧和其他成本是刚性支出但检验量相对稳定,在降价后医院短期难以摊薄这些成本,自行检测的毛利额可能大幅下降。而在外包给 ICL 后,在外包渗透率同步提升的情况下,ICL规模优势有望凸显,45-55%的扣率下均可为医院带来高于自行检测的毛利额贡献,同时一定程度保障 ICL 自身的毛利额。
4.特检领域空间广增速快,头部 ICL 大有可为
特检是精准医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精准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临床实践的各个步骤—筛查、诊断、治疗、预后及康复将需要使用更多的特检。以血液学检验为例,其有助于患者白血病分型,可帮助确定患者对特定治疗的反应如何。在进行血常规检测后,结果异常的患者会进一步进行骨髓检查或一系列的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精准确定白血病亚型。在治疗后,骨髓检查或染色体检查也可帮助医生通过检测体内是否存在剩余的白血病细胞而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国内 ICL 特检领域扩展空间巨大。特检市场按专科领域划分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测、遗传病及罕见病检测、传染病检测、肿瘤检测、神经病学检测和妇科相关检测等,近年来在不断开拓眼科、皮肤和药物监测等新兴领域。从增长情况来看,血液学检测、遗传病及罕见病检测、传染病检测市场增长强劲,预计增速30%以上,而神经病学检测虽然体量相对较小,但增长尤为迅猛,预计增速达40%。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血液学检测和神经病学检测高度集中,份额前三的公司占比达80%以上,遗传及罕见病检测、传染病检测、妇科检测比较集中,份额前三的公司占据半壁江山,而肿瘤检测相对比较分散,竞争最为激烈。国内特检市场大部分收入由三级医院产生,占比在 70%左右,并将在未来几年维持20%的复合增长。
国内特检在覆盖广度和深度上仍有欠缺: 从特检领域覆盖度来看,国内的检验广度尚待提高。中国大多数ICL 特检集中在肿瘤、传染、妇科等发病率较高、检验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的领域,皮肤、麻醉、移植等众多细分医疗场景仍然面临“有病人样本无检验项目”的困局。以遗传病为例,海外 ICL 特检龙头 ARUP 遗传检验项目约400 多种,梅奥实验室的遗传病检验也有超过 350 种,其中包括天使综合征、Loeys-Dietz 综合征等疑难杂症,相比之下中国针对这些细分疾病仍然缺乏有效的检验手段。从特检技术角度分析,国内的检验深度不足。海外头部实验室如Quest 在遗传性肿瘤领域可检测 66 项基因位点,且可组成不同的 panel。ARUP 仅针对结直肠癌中的细分病种林奇综合征设有 20 多个检验项目,运用基因测序、甲基化检测、免疫组化染色等多项技术,而国内针对结直肠癌的检验大多较为简单,应用NGS/PCR 便隐血等常规方法,与海外实验室相比存在一定不足。
“100 美 元 基 因 组 有 望 成 为 具 备 规 模 优 势 的 医检机构的转折点”。Quest Diagnostics 认为对于高通量、大规模的医检平台而言,测序成本的下降有望打开NGS 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空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所涉及的应用场景除了传统的诊断/病理、筛查外,更具潜力的检测领域还包括CRC(结直肠癌)/MCED(多癌)筛查、MRD(病灶微小残留)监测、疗法选择等。
5.他山之石:美国 ICL 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监管政策和技术进步驱动美国 ICL 发展壮大: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有医院商业化运营临床检验实验室,其中一些技术实力较强、设备较齐全的医院可承接来自其他医院的检验业务,约占据 14%左右的检验市场份额。这些商业化运营的实验室一方面为医院提供额外收入,另一方面也通过集中检验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20 世纪 50-60 年代,检验仪器的技术迅速发展,检验操作的精准度、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质量控制变得更加容易,而临床检验对仪器的依赖程度也大幅提高,同时实验室的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也获得极大的进步,使得实验室间远程数据传递和处理更为便捷。以上技术进步促使对检验仪器和信息系统设备的资本开支要求提高,更加凸显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规模化运营优势,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20 世纪 60-80 年代,为应对美国医疗总支出大幅增长,政府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先后修改医保政策以控制医疗支出,美国第二代DRGs 于1981年完成,并于 1983 年正式实施,加大了医院控制成本的压力,同时促进了医院的检验业务外包,ICL 的渗透率提升至 20%;
20 世纪 90 年代,为提高临床检验的整体质量水平,美国于1988年通过《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 CLIA 88》,将私人诊所的临床检验置于更严格的监管标准下,驱动具有质量、运营管理和规模优势的ICL 行业再次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 ICL 渗透率大幅提升至 35%;
21 世纪初至今,美国 ICL 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营收和利润稳步提升。两大ICL 龙头 Quest 和 Labcorp 并购不断,持续巩固自身市场地位,优化业务结构,开拓高端检测项目。Quest 自 2000 年开始Six Sigma 项目,优化实验室工作流程,Labcorp 也积极推动实验室自动化、流程管理标准化,提升运营效率。目前,美国 ICL 不仅开展医疗机构外包诊断业务,还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诊断服务、助力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开展疾病风险检测等,已成为成熟的经营模式。
美国 ICL 集中度较高,Quest 和 Labcorp 合计占据半壁江山。2019 年美国实验室市场规模为 820 亿美元,其中医院实验室服务占比36%,诊所占比64%。在非医院实验室市场中,独立医学实验室占比 53%,达到280 亿美金的市场体量,其中 Quest 和 Labcorp 分别占据 24%和 22%的市场份额,Quest 的前身MetPath成立于 1967 年,Labcorp 的前身 NHL 成立于 1969 年,两家公司通过内生发展和兼并收购,不断巩固龙头地位,提升行业集中度。
Quest:深耕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借助收并购强化服务能力。1997年和1999年 分 别 收 购 Diagnostic Medical Laboratory 和 SmithKline BeechamClinical Laboratories 后,Quest 医学检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经过20 多年的兼并收购不断巩固优势地位。通过收购不同地区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完成全美布局,并以此直接补充产品线或强化检验能力,降本增效,提高市场份额。
Quest 在美股为长牛走势。1997-2002 年美国 ICL 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实现龙头集中,Quest 通过内生成长和外延扩张实现了收入业绩的快速放量,造就了6年10倍的优异走势,在此阶段公司 PE 中枢在 35X 上下。完成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后,公司在 2002-2015 年走势平稳,PE 中枢维持在 20X 上下。2015-2021年为第三个股价快速拉升阶段,最大涨幅大于 200%,该阶段是公司加大特检业务投入、经营利润率稳健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受益于新冠检测需求的拉动。在新冠检测需求衰退回归正常状态后,公司的 PE 估值中枢回到20X 左右。
Quest 毛利率维持在 35%-40%,净利率逐步提升。1997-2007 年为公司的快速扩张期,营收复合增长达到 15.9%,随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20 年起受益于新冠检测需求驱动收入快速增长,目前新冠检测需求消退,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从盈利能力来看,近 10 年公司毛利率略有下滑,但基本维持在35-40%的区间水平,经营利润率和净利率有所提升,从 7%左右增长至10%以上,逐步体现规模运营下的经营管理效率提升。
Quest 主要为个人执业医生诊所提供服务,特检业务占比提升显著。2022年Quest 剔除新冠的常规业务营收为 84 亿美金,其中70%来自于个人执业医生诊所,19%来自于健康系统(如政府医保、商业医保等,包含逾10 亿referencelab和 6 亿左右 professional lab 服务)、剩余 11%来自于消费者健康和其他(药企服务、人寿保险等)。按照业务类型拆分,Quest 的常规临床检测占比持续降低,从 15 年的 61%降低至 22 年的 44%,而基因检测、病理诊断和专科特检业务占比提升显著,占比自 16 年的 32%提升至 22 年的53%(包含新冠检测),即使剔除新冠检测其占比也显著提升至 45%。
公司将医保客户、特检和 DTC 设定为核心成长动力。公司计划加强对健康计划的覆盖,同时提升在医院系统检验需求市场的份额。其次在12 亿美金收入的分子和基因特检业务基础上加强投入,在2024年将该细分板块的年增速提升至8%。另外,公司计划 2025 年面向消费者的 DTC 业务营收贡献提升至2.5 亿美金。并购方面,公司的主要策略包括收购医院外展实验室、加深区域覆盖和提升检验能力。
Labcorp:检测业务体量庞大,注重研发创新能力。Labcorp 拥有超过6500个检测项目,每年完成 6 亿多个测试,业务覆盖 100 多个国家或地区。拆分2022年公司各类客户的收入,其中 48%源自第三方(商业保险、Medicare Advantage、Managed Care Plans),30%为来自特定客户(个人执业医生、医院、健康系统等直接为检测服务付费的实体),传统 Medicare/Medicaid 和患者自付分别占比11%。公司认为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两方面:1)与健康系统和本地化/区域化实验室合作;2)持续引领特检(含伴随诊断)领域的开发、许可和规模化。
2000 年起公司通过并购快速构建强大的特检能力。1995 年,两家大型临床实验室罗氏公司临床实验室(RBL)和国家健康实验室(NHL)合并,强强联合成立Labcorp,深度布局高端检测业务,注重对研发能力强、拥有新技术的公司进行收购,以强化其特检领域竞争力,保证公司业绩稳步增长。2015 年完成对全球领先的药物研发服务公司 Covance 收购,开拓新增长点。
21 世纪初 Labcorp 为 3 年 10 倍的明星股。1995 年RBL 和NHL 合并为Labcorp后股价走势低迷,但自 1998 年 9 月股价触底后快速反弹直到2020 年底,不到3年时间涨幅逾 10 倍,1999 年美国颁布平衡预算概算法案推动病理诊断和高壁垒特检业务的发展,市场也看到 Labcorp 在第三方医检领域持续提升市场份额的潜力。2002-2015 年公司股价稳步上涨,估值中枢位于20-25X PE。2015-2022年股价最大涨幅近 200%,除了新冠检测拉动外,公司成功收购Covance布局CRO业务,打通科研服务和临床检测闭环商业模式,但由于CRO业务盈利能力弱于第三方医检业务,一定程度影响业绩释放,公司整体估值中枢下移至15-20XPE。
Labcorp 旗下 ICL 业务盈利能力良好。自 1995 年 RBL 和NHL 合并成立Labcorp后,公司进入了为期 15 年的扩张期,1995-2010 年营收复合增速达8.7%,2015年收购 Covance,2020-22 年受益新冠检测需求拉动收入体量最高超过160亿美金。由于 CRO 业务盈利能力弱于 ICL 业务,在 2015 年收购Covance后,毛利率有所下滑,但 ICL 业务的经营利润率一直维持稳健,除新冠疫情影响外保持在17%上下,预计毛利率维持在 35-40%的区间。
Labcorp 专注特检领域项目开发,拥有先进的自动化能力。Labcorp 列出驱动未来增长的四大专科领域:癌症、女性健康(生殖遗传学、妇产健康和遗传性癌症)、自身免疫和神经系统,其认为在特检领域的布局有望支撑相关业务增速保持在9%左右且高于公司整体的复合增长。此外,Labcorp 已构建了强大的自动化处理能力,实验室内的矩阵机器人系统可在一小时内分类高精度处理6000 个样本管,提高检验质量,同时减少患者等候时间。
拆分 Quest 和 Labcorp 历史 ICL 业务营收的量价贡献:1)并购是检验量维持稳健增速的重要支撑。如 Quest 于2011-2015 年内生检验量出现连续微降趋势,但依赖每年的并购有力地拉动检验量增长,在2018-2021年并购每年也贡献 2%以上的检验量增速。排除疫情影响,Labcorp 在2016-2019年期间并购驱动的检验量增长也快于内生贡献; 2)特检业务是拉动检验量和单价同步增长的核心。Quest 于2016 年内生检验量扭转下滑趋势,并持续维持增长,与特检业务密切相关(与上述Quest 于2016年起特检占比持续提升趋势一致),同时止住了2012-14 年的单价下滑趋势。Labcorp 自 2011 年起的并购也都聚焦于各类专科检测领域,不断丰富自身菜单。
在百亿美元营收体量下,Quest 和 Labcorp 营收端的中长期指引分别为4-5%和5-8%,并且未来 3 年两家企业都将采取措施提升经营利润率(提升75-150bp不等),从而使得经调整 EPS 增速快于营收端。
中美 ICL 龙头企业对比:追赶海外领先企业,金域医学成长空间巨大。检测能力上,Labcorp 受益于其收并购特色倾向,在检测项目数量(包括特检项目的丰富度)上具有明显优势。营收能力上,Labcorp 由于2015 年收购Covance后“检测诊断+CRO”双轮驱动,具有更大的总营收体量,单就ICL 业务而言,Labcorp和Quest 体量相近。Quest 具有更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金域医学与业务结构相似度更高的 Quest 对比,具有更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且成长性更佳。随着金域医学走出新冠业务短期影响,回归正常增长轨道,高端技术平台占比不断提高,数字化转型逐步落地,有望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
复盘金域医学近 5 年股价和业绩,可见 2021 年明显为PE(TTM)估值的分水岭。2018-2019 年,医保控费压力逐渐加大,国家医保局于2018 年正式成立,随后在 2019 年 DRGs 付费在 30 个试点城市加速落地。检验在医院中将逐步从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而作为第三方医学检验的龙头,金域医学有望持续受益于检验外包渗透率提升,为医院降本增效,PE 估值保持在40-60 倍。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股价迎来近一年的大幅上涨,同时推动PE(TTM)超过 60 倍,核酸检测需求在 2020 年第二季度开始放量,旗下实验室快速发展,即使有一定减持压力,股价仍然十分坚挺。2021 年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核酸检测收费大幅下降、负面舆情事件等影响,公司估值大幅回落至20-40 倍。2023年伊始,常规检验量恢复、医保控费和特检业务重新成为估值的主线逻辑,但由于新冠检测应收账款体量较大,相关坏账准备的计提和表观业绩波动一定程度上拖累公司估值。
坚持医检主航道,实现强者恒强1.金域医学具备扎实的检验能力+全面的认证资质
搭建完善的检验体系,充分满足临床多样需求。公司拥有完善而全面的检验诊断技术体系,搭建了临床基因组中心、临床质谱检测中心、临床血液病诊断中心、病毒诊断与转化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多个高新技术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业内齐全的实验室检验技术平台,包括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基因芯片技术平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平台、质谱分析技术平台、免疫组化技术平台、细胞遗传技术平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平台、分子诊断技术平台,范围覆盖了从常规到高端的主流技术领域,可提供约 3900 项检验项目,年检测标本量超过1.5 亿例。
高端技术平台占比超 50%,保持逐年增长趋势。公司拥有高通量测序仪、高分辨质谱仪、光谱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单分子免疫分析仪等国际领先的高端技术平台。拆分医学诊断业务中普检和特检(高端技术平台)的营收增长和毛利率变动情况,可清楚发现特检(高端技术平台)业务自2015 年起增速就已超过普检,特检收入占比也从 2018 年的 45.0%持续提升至22 年的52.1%,尽管医学诊断业务毛利率近三年受新冠检测业务的扰动,但预计引领增长的高端技术平台有望持续拉动毛利率稳中有升。2023 年上半年高端技术平台业务占比52.98%(+1.68pp),且在重点疾病领域实体肿瘤、神经与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血液疾病、心血管与内分泌疾病发展迅速,2023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27.31%、47.85%、59.49%、14.96%、31.24%。
金域医学于血液疾病领域后来居上,彰显技术平台和市场推广优势。国内某大型ICL 专注覆盖血液学特检业务,提供逾 2300 种血液学检验项目,2019年在血液学特检领域占据最大市场份额。而金域医学利用自身强大的规模优势,以广州总部为核心,以上海、天津、郑州、成都为四大区域性服务中心,以22家省级中心实验室为服务载体辐射全国,陆续推出血液肿瘤CAR-T 全流程监测、血液肿瘤RNA-seq 全面升级、落地 AI 流式细胞术智能分析技术,助力业务高增长,2022年实现血液疾病线市场份额全国领跑。
全面的管理体系认证资质居行业首位。公司有效持有的国内外管理体系认证认可证书已达 68 张,检测报告可获全球 70 余个国家和地区认可,认证认可证书数量、获认可能力项次数、获认可学科数连续 21 年居行业首位。先后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和“全国质量奖提名奖”,所获得的这两项国家最高质量荣誉,均为业内企业唯一。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营管理成效斐然,2021、2022连续两年获 MSCI ESG 评为 AA 级,处于全球同行领先水平。
2.夯实“顶天立地”业务格局,成熟实验室增长稳健
公司已完成全国布局,深耕三级医院市场。金域医学主要以自建的方式完成所有省区中心实验室布局,并依托已加入的 26 个国家级疾病专科联盟,联合超三甲医院或科研机构,以临床和疾病为导向进行多方探索,提升“顶天”格局。公司与三级医院合作家数逐年增加,同时大力推进业务拓展向纵深挺进,构建“金域-高校-三甲医院”良好闭环,助力全国 50 多家三级医院建设精准医学中心。公司客户单产 2020 年、2021 年同比均大幅提升,2023 年上半年三级医院收入占比已提升至 39.94%(+3.72pp),反映公司与顶级医院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
深化合作共建业务内涵建设,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积极响应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与城市社区的发展需求,持续发展“合作共建”业务模式,打造以精准医学中心和区域检验中心为主的综合技术服务方案,进一步夯实“立地”能力,2022 年全年在运营项目近 740 个。金域医学利用自身优势,为不同医疗机构提供从实验室设计、建设到管理、运营,并延伸至临床服务的全程解决方案,助力医院降本增效的同时,也为公司不断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
成熟实验室业绩稳步增长。公司成熟实验室广州金域、贵州金域、昆明金域、四川金域、西安金域和长沙金域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保持稳步增长,为公司贡献超过一半的营收。其中广州金域承担总部职责和较多费用,因此净利率偏低,在疫情前净利率为 10%左右。其余重点子公司在疫情前(2019 年)均已成立至少9年以上,大部分实验室达到 12-17%的净利率水平,运营情况良好。
成熟的运营经验助力新建实验室快速扭亏为盈。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6 年成立时间超过 3 年的 21 家医学实验室中,有19 家实现盈利。2016年底,处于亏损状态的 10 家医学实验室中,有 8 家为 2014 年以后新建,即营业不满2年。通常新建一个综合性医学检验实验室需要投入2000 万元,前两年亏损额度为 700 万元,医学实验室扭亏为盈的平均周期约为3-5 年。截至2022年底,公司 48 家医学实验室中的 40 家实现盈利,仍有 8 家未实现盈利,亏损实验室亏损额大幅减少。随着孵化期的新建实验室逐步盈利,有望进一步增厚公司未来业绩成长。
公司资本开支预计进入稳定阶段,规模效应有望逐步体现。2013-2017年为公司新建实验室的高峰阶段,年新建实验室为 2-5 个不等,尤其是2015-2017年对应固定资产净值的新增主要来自于房屋及建筑物和固定资产装修。2018 年后资本开支投向主要是专用设备,尤其是疫情期间为匹配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及高端技术平台搭建所购置的相关检验设备投入较大。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公司后续的资本开支预计将与终端检验需求增长和新项目开发节奏同步,进入到稳定阶段。2013-2019 年公司净利率已在稳步提升,根据资本开支的投入节奏和变化趋势,折旧摊销影响有望减弱,规模效应逐步体现,从而带动净利率重回增长轨道。
金域医学试剂成本占比低于同业,在“试剂+人工+配送”三大核心变动成本外的费用占比高于同业。金域医学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40%上下。试剂成本管控得当,成本占比一直控制在 60%以下,直接人工和配送费用与迪安诊断相比较为接近。但其他费用(含折旧、外包成本、办公费、差旅费等)占比高于迪安诊断,随着检验量进一步提升,相关成本尤其是以折旧、实验室运营相关的固定成本有进一步摊薄下降的空间。
3.“培养+引进”丰富人才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激发创新潜力
培育医疗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队伍。2013 年,公司与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创办了二级学院金域检验学院,在国内首创了校企实质性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医学检验办学模式,为检验行业持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中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2023-2024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全国159 所院校中排名第五。在庞大的合作和自主培养病理医生数量基础上,公司得以组建大型病理诊断中心,构建全国大型的病理医生集团。
技术研发团队持续壮大,高学历技术人才不断扩容。公司搭建了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达86.8%,拥有技术与专业人员 4300 多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0 名,海内外知名专家200 余人。仅 2023 年上半年,引进临床咨询、数字化、研发、检验技术等关键岗位硕博人才近 250 人,其中具有海外背景及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10余人。随着公司“医检 4.0”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建立起超200 人的数字化团队,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人均效益呈持续上升趋势,2017-2022年人均创收 CAGR 为 20.1%,人均创利 CAGR 为 55.0%。
持续深化核心技术的研发布局,研发支出持续加大。公司统筹核心技术研发规划,覆盖基因组、质谱等多领域,构建起从研发战略到技术规划的完整路径,布局广州、上海、北京三大集团研发分中心,为研发平台建设提速。2022 年研发开支达6.33 亿,预计未来保持高强度投入,不断推动医检技术创新突破。
业内顶级学术委员会指明创新方向。公司于 2017 年成立医检行业顶级学术委员会,由钟南山、曾溢滔、陈润生、侯凡凡等 4 位院士领衔,并持续吸引顶级专家加盟。截至 2023 年,金域医学学术委员会成员达57 名,汇聚海内外医学实验室临床、检验、病理和医学大数据各专科领域的 10 位院士和47 位顶级专家,为金域医学的持续创新注入新动力。金域医学自 2017 年以来持续召开学术委员会年会,为公司未来 2-3 年的创新研发和技术整合指明方向,完善医检创新生态。
产学研合作涵盖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引进,将优质检测项目快速推进临床;二是合作转化,联合医院、高校进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22 年 600 余项新项目中有 40%通过该方式而来;三是协同攻关,联合国内顶级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相关领域专家,聚焦临床痛点难点,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等。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每年研发新项目300-500项,创新力度空前,截至 2023Q3 可提供的检测项目约3900 项。2021-2022年新项目(近三年新开发,扣除新冠)的收入贡献分别超3.2 亿和3.7 亿。
创新项目开发共三个方向:1)保持国内领先,突破国内临床诊断技术应用瓶颈;2)升级传统检测方法,实现检测更加精准和灵敏;3)推出高性价比适宜的检测技术。
推出爆款 tNGS 系列产品,年检测量超 17 万例。公司通过近十万例mNGS检测大数据和百万例非 NGS 检测大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标本类型病原谱不同,其核心病原以 50-100 种为主。基于此,由金域医学联合金圻睿自主研发的tNGS系列(上感 50、呼吸 100、感染 1000、TB-NTM、神经100 等)主要用于成人、儿童肺炎,抗生素耐药等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弥补了现有感染性疾病临床检测的部分局限,解决 98%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难题。尤其是在基层,由于性价比高,价格只有 mNGS(宏基因测序技术)的六分之一,检测精准快速。前瞻布局 AD 检测,伴随治疗药物上市解决临床诊断难题。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隐匿起病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疾病负担较重。其病程通常分为临床前期、轻度认知障碍期和痴呆期三个阶段,目前AD 防治策略是将诊断、干预与治疗的窗口前移。礼来 Donanemab 注射液已于2023 年年内分别向FDA和 NMPA 递交上市申请,还有众多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药物正加紧研发。随着治疗药物的上市应用,检测也将迎来需求释放。金域医学已形成完整的AD全病程检测服务,可提供阿尔茨海默病 Aβ42、Aβ40、Aβ42/40 比值、tau 蛋白,神经丝轻链蛋白 Nfl、APOE 基因多态性等多个项目,覆盖AD 诊疗全流程。
4.多元业务协同发展,深化数字化转型
业务布局覆盖完整产业链,协同打造多元生态平台。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ICL 行业的关注度、影响力也随之增加,行业参与者大幅增加,其中不乏来自包括医疗器械企业、制药企业、IVD 制造商等在内的其他医疗行业企业,带来多样化的竞争方式,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在2015年提出“检验+”发展战略,以现有实验室检验业务为中心,持续拓展协同业务,多元生态平台加速成型,已成功开展包括新药研发服务业务、食品卫生检验业务、医学冷链物流业务、司法鉴定业务及体检业务等,提供综合性的检验相关服务。
消费者健康(DTC)业务有望成为中长期的重要增长点。伴随医学诊断普及性的不断提升,消费者主动购买检测服务行为可能会更加普遍,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大量第三方医检机构面向大众开设核酸检测业务,短期快速提升民众对于第三方医检机构的了解和认知。以 Quest 为例,其近几年大力发展DTC业务,推出QuestHealth 线上网站,借助于丰富的产品管线、覆盖区域广泛的采血点以及采样人员,可快速实现对消费者健康检测需求的覆盖。Quest 的主打项目是199美元的易感基因筛查产品,并且于今年 8 月推出阿尔兹海默症的2C检测服务AD-Detect,客户可在其 QuestHealth 网站上订购并在线下完成取样,原价为399美元(需额外加收 13 美元的医生服务费)。Labcorp 也有相应的“OnDemand”平台布局。金域医学目前在京东、天猫等都已开设旗舰店,提供丰富的套餐。随着ICL的 DTC业务初具雏形,中长期看金域也有望借此商业模式开启新的成长曲线。
围绕“六智”方向,数字化赋能医检新路径。金域医学所持续推进的具有国际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医检 4.0”,是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战略,以“六智”建设目标为指引,围绕“智脑”、“智网”、“智检”、“智库”、“智诊”、“智服”六大方向,全方位开展医检行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探索实践。
领先的数字化转型优势,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公司持续创新研发与挖掘数字化应用场景,2023 年重点推进 25 项数字化项目,在营销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物流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创新业务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升级客户全旅程一站式服务平台(KMC2.0)实现了多个疾病的检测项目线上送检、报告智能解读、结果实时推送、知识即使查询等,截至2022 年末累计医生用户数达 28 万名。公司深耕医检行业 29 年,检测总量累计超25 亿,数据量超10PB,建立了全球领先的东方人种大样本库和大数据库。先后发布了宫颈病变、肾脏病理、维生素 D 检测、遗传代谢病、罕见病等疾病检测大数据,以数据资源作为基础,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加快推动大样本、大数据在临床研究、医检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合规监管大势所趋,进一步放大头部ICL 优势
9 月 19 日,湖南省卫健委、湖南省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印发湖南省医疗机构样本外送检测管理规范的通知》,其中提到“严禁医疗机构将本院能够并适合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外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特殊情况需短期外送的,须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备案登记”。10 月 18 日,天津市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等委托临床检验检查行为的通知》。此外,山西、陕西和福建等地之前也已针对医疗机构样本外送检测做出相关规定。样本外送合规监管趋严,医疗机构对相应流程进行统筹监管。相关样本外送检测规定并非否定第三方医检机构的价值,或全面禁止医院的样本外送行为,而是将样本外送的流程、资金、检验结果等纳入更全面的合规监管。根据湖南省的通知,对于包含在与第三方检测机构签订的协议范围内的检测项目,由医疗机构指定专业人员与第三方医检机构进行样本交接;而在协议范围外的检测项目,需由患者知情同意、临床科室填写申请后,由医务部门、分管院领导审批同意,方可外送检测,因此所有外送样本需收归至医疗机构统筹管辖。合规入院的龙头 ICL 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在合规监管力度加强的趋势下,第三方医检机构的硬实力如质量体系认证、室间质评结果、检验项目菜单、科研技术实力等都会成为重要考虑因素,过往单纯依靠商务条件进行项目开发和外送的模式将逐步退出市场。作为行业龙头,金域医学有充分的合规入院合作经验和完善的检验体系,有望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实现强者恒强。
财务分析业绩快速增长,疫情后常规业务快速恢复。公司2020-2022 年营业收入82.44/119.43/154.76 亿 元 , 同 比 增 速 56.4%/44.9%/29.6%,净利润15.10/22.20/27.53 亿元,同比增速 275.2%/47.0%/24.0%。公司营收、净利润在新冠疫情期间迎来爆发式增长,疫情后新冠检测需求下滑使得公司2023年营收和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随着医疗秩序恢复正常,患者就医需求逐步释放,公司 2023 年前三季度常规医检业务稳步增长,实现营收58.91 亿元(+16.7%),有望带动整体业务持续向好发展。
费用控制合理,利润率受疫情影响。公司各项费用率控制较好,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管理和销售费用率稳中有降,利润率逐年提升。近3 年毛利率波动下滑主要是由于受新冠业务需求变化影响,随着疫情结束回归正常水平,高端技术平台业务占比不断增加,预计毛利率有望稳中有升。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6.55%,信用减值损失 3.92 亿,其中主要为坏账准备计提增加所造成,若将信用减值损失加回税前利润、且假设有效税率不变情况下,模拟计算的净利率水平为12.93%,公司的常规业务已开始体现良好的盈利能力。
应收账款回收有序推进,影响有望逐步出清。公司2020-2022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15.23/20.88/19.48 亿元,与归母净利润比值分别为100.9%/94.1%/70.8%。新冠疫情期间公司积累较多应收账款,与行业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截至2023 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 60.4 亿元,较 2022 年年底下降近10 亿,其中三季度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环比下降至 0.75 亿,预计公司有望如期收回大部分新冠相关应收账款,带动现金流持续健康运行。如果公司应收账款能在未来1 年陆续顺利收回,相关应收账款减值将有可能加回,有望增厚公司明年净利润。
同业对比:金域医学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劲。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大部分规模较小、区域性经营,或专注于特色检验项目,而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和艾迪康是全国连锁经营且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独立医学实验室,合计约占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2021 年中国 ICL 市场中金域医学份额最高,达到29.8%。盈利能力方面,金域医学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较高;且 ROE、ROA 领先,收益质量优异;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资本结构表现良好。

05-08 12:58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
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DRG医保支付方式,从“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变革,为价值医疗买单成为趋势。
DRG的实施,从源头上改变了,医院的成本控制逻辑。检验科从医院的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从重要收入来源,转变为主要控费目标。
ICL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一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检验项目,尤其是一些罕见病的检验,作为医院检验的补充;
另一方面,能够发挥集中采购、集中检验的规模优势,降低检验成本。
DRG,使得更多医疗机构,倾向于将,部分检测项目进行外包。
这有利于,ICL行业发展。

05-04 04:54

医学检测公司困在“新冠后遗症”里浅醉682024年05月03日 17:50 浙江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 |李科文 (2024年5月3日 10.00)
达安基因--圣湘生物--迪安诊断--金域医学--亚辉龙等
新冠疫情带来巨大增量市场空间,带动原本默默无名的体外诊断行业(IVD)。
但行业好景不长。新冠感染检测红利潮水退去后,无论是提供新冠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还是生产抗原检测试剂的体外诊断厂商,他们2023年的营收与净利润较疫情大流行间均出现了巨大的下滑。
几乎每一家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大赚特赚的公司,如今都要面对着财报上惨淡的数字,以及跌跌不休的股价,仿佛都进入了“新冠后遗症”的状态。
当然,有些厂商因此获得切入新领域与追赶的机会,有厂商则借此越发巩固已建立的护城河,但也有厂商则或再也找不到过去三年的光辉。
消失的业绩、消失的员工
新冠感染检测就像是一笔“意外之财”,把整个体外诊断行业的赚钱能力拉到了这个行业从未有过的超常水平。
达安基因、圣湘生物等都是在过去三年依靠提供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享受过“躺着”赚钱的企业。绝大部分掌握分子诊断技术的厂商都在过去三年从不同维度参与了新冠感染核酸检测业务并从中获利。
分子诊断主要的测序技术为PCR(聚合酶链式反应)、NGS(高通量测序)、FISH(荧光原位杂交)。其中,PCR技术是目前分子诊断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新冠核酸检测正是PCR在分子诊断技术中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应用,像达安基因、圣湘生物这类提供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中游厂商意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但如今,他们的业绩自然也就大幅度下滑。
圣湘生物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10.07亿,同比下降84.39%,实现净利润3.64亿元,同比下降81.22%;达安基因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11.81亿,同比下降90.20%,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98.07%。
当年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产线也停滞,不再需要这么多生产工作人员,裁员也被提上日程。与2022年相比,2023年,圣湘生物裁员561人,员工缩减至2006人。与2022年相比,2023年,达安基因裁员1612人,员工缩减至2006人。
与此不同的是,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这类第三方实验室,则通过提供采集和检测样本的服务获得了位于产业链下游的机会,但在需求消失后,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的新冠采集和检测样本的服务业务的业绩下滑更为明显。
迪安诊断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134.08亿,同比下降33.89%,实现净利润3.07亿元,同比下降78.56%;金域医学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85.4亿,同比下降44.82%,实现净利润6.43亿元,同比下降76.64%。
第三方实验室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依靠规模相应形成优势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当年,紧急的全民核酸检测需求,让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临时扩招了不少员工。而如今,这部分需求又全部消失殆尽,迪安诊断和金域医学也开启了裁员的动作。
与2022年相比,2023年,迪安诊断裁员2285人,员工缩减至10843人。与2022年相比,2023年,金域医学子公司裁员2825人,员工缩减至11561人。其中,无论是迪安诊断,还是金域医学,被裁撤最多的便是销售人员与基层技术人员。
万孚生物、九安医疗等是在过去三年依靠提供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享受过“躺着”赚钱的企业。他们主营业务为即时检测(POCT)。
即时检测是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省去了标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这是按场景划分的体外诊断细分领域。
新冠抗原检测的及时性让其在海外与我国新冠防疫政策后期阶段获得巨大市场空间。特别是,在海外市场,由于缺乏如同国内的人口优势,无法推行新冠核酸检测,依靠能自行检测但准确率较低的新冠抗原试剂,成为区分新冠感染人群的选择。
而如今随着,全球性新冠防疫政策的调整,新冠抗原检测的需求也随之消散,它们虽然不至于到裁员的地步,但也再找不到往日的“光辉”。
万孚生物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27.65亿,同比下降51.33%,实现净利润4.88亿,同比下降59.26%;九安医疗公告其2023年实现营收32.31亿,同比下降87.72%,实现净利润12.52亿,同比下降92.12%。
收不到的尾款
无法继续的新冠检测和新冠抗原业务,让医学检测公司们的应收账款风险彻底暴露。
应收账款的风险在于,若欠款方因各类缘由致使财务窘困,难以按时足额偿债,便会令上市公司产生坏账,即所欠款项或有可能收不回来了。
不过,根据不同公司的业务差异,尾款的压力在这个行业中表现的并不一致。如以个人自费市场为主的抗原检测企业,大都逃过一劫,核酸检测相关的企业则不然。
达安基因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他们面对的是处于下游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回款风险处于中等。
2019年末,达安基因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才只有7.14亿元。而在2020年至2022年,达安基因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5.06亿、22.79亿和40.84亿,同比增长110.82%、51.35%和79.19%。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2020年至2022年,达安基因的营收分别为53.41亿、76.64亿和120.46亿,同比增长386.35%、43.49%和57.17%。
到了2023年,达安基因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20.63亿,同比下降49.50%,占总资产27.55%。这除了有达安基因加大收款力度的影响外,更大的原因是其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6.51亿。其中,单项计提坏账准备9695万元,组合计提坏账准备5.54亿元。
圣湘生物情况略好于达安基因。2019年末,圣湘生物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才只有1.88亿元。而在2020年至2022年,圣湘生物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分别为5.46亿、 8.08亿和12.98亿,同比增长190.18%、47.8%和60.74%。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2020年至2022年,圣湘生物的营收分别为47.63亿、45.15亿和64.5亿,同比增长1203.53%、-5.22%和42.88%。
到了2023年,圣湘生物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6.92亿,同比下降46.67%,占总资产8.19%。这除了有圣湘生物加大收款力度的影响外,也有的部分原因是其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8306.04万元。其中,单项计提坏账准备1691.44万元,组合计提坏账准备6614.6万元。
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则是给民众做核酸采样与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中应收账款风险暴露最典型的两个例子。他们直面高议价能力的医疗机构,回款风险更高,且更难追回。
2019年末,迪安诊断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33.51亿。而在2020年至2022年,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为46.03亿元、63.9亿元、100.64亿元,同比增长37.34%、38.84%和57.5%。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2020年至2022年,迪安诊断的营收分别为 106.49亿、130.83亿和202.82亿,同比增长25.98%、22.85%和55.03%。
到了2023年,迪安诊断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81.82亿同比下降18.71%,占总资产45.61%。其中,迪安诊断在2023年计提了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近4亿元,其中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3.71亿元。
金域医学也是如此。2019年末,金域医学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15.2亿。而在2020年至2022年,金域医学的应收账款为26.94亿元、46.65亿元、70.25亿元,同比增长77.22%、73.15%和50.58%。该增幅远超过其同期营收。2020年至2022年,金域医学的营收分别为 82.44亿、119.43亿和154.76亿,同比增长65.45%、44.88%和29.58%。
到了2023年,金域医学的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为53.35亿,同比下降24.05%,占总资产45.33%。其中,金域医学在2023年计提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8.85亿元。
未来在何方?
现在,这些曾参与新冠抗原和新冠核酸检测的体外诊断厂商都在2023年尝试摆脱过去三年“躺着”就能赚钱的惯性,回归业务常态。
随着国内IVD企业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体外诊断产品行业已进入竞争性发展期,并进入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便利化的大诊断时代,逐渐形成以各个诊断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制造优势为特征的垄断竞争结构的市场发展趋势。
其中已有三个明确的未来趋势:免疫诊断是龙头,分子诊断成为成长最快的市场,即时检测、实验室自建试剂方法(LDTs)等领域成为新的发展亮点。
在免疫诊断,特别是化学发光的行业格局尚未改变,但有厂商已因在过去三年赚到大量现金获得追赶和切入该细分领域的机会。例如,亚辉龙等二线化学发光体外诊断厂商和圣湘生物这类原本专注于分子诊断的外诊断厂商。
在此之前,迈瑞医疗、安图生物、万孚生物和新产业等是免疫诊断,特别是化学发光领域的国产龙头。据粤开证劵,2021年,在免疫诊断竞争格局,迈瑞医疗占比5%,安图生物占比4%,新产业占比3%,万孚生物占比2%;在化学发光竞争格局,迈瑞医疗占比7%,安图生物占比5%,新产业占比4%。
亚辉龙、圣湘生物等赶超者的机会正是,因新冠感染检测红利赚到巨额现金。这让他们有了烧钱研发和营销的底气。
例如,亚辉龙的货币资金从2019年末的1.31亿增至2022年末的12.51亿。三年时间,亚辉龙的货币资金数量翻了10倍。圣湘生物也是如此。圣湘生物的货币资金从2019年末的9916.57万增至2022年末的32.13亿。三年时间,圣湘生物的货币资金数量更是翻了30倍。
与之相反,该领域的龙头厂商之一新产业在过去三年几乎没有参与新冠感染检测业务。换句话,其一直仅专注在免疫诊断和化学发业务上,虽然错过了大风口,但也没有被打乱节奏。
2019年至2023年,新产业的营收从16.88亿元增长至39.3亿元,净利润从7.73亿元增长至16.54亿元。
与免疫诊断和化学发光较成熟的市场不同,国内分子诊断市场仍处于规模小、集中度低的阶段。据2021年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达安基因、华大基因、圣湘生物、之江生物等国产企业分别占国内分子诊断市场份额16%、14%、6%与7%。
如今,分子诊断行业回归到对常规的各型肝炎、艾滋病、禽流感、结核、性病等传染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跑马圈地常态。特别是,通过过去三年的积累,分子诊断厂商们有更充足的资金来做营销抢夺这还最具潜力且还处于成长期的市场。
其中,达安基因率先开启降价争夺市场的模式。早在2022年11月,达安基因多个检测试剂降价近七成。据于11月15日青海省药品采购中心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医用耗材试剂价格的通知》,以达安基因的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为例,该产品从价格1与价格2的810元与828元,更变下降至200元,下降幅度达75%。
分子诊断未来最大的想象空间在于伴随诊断和肿瘤早筛。虽然技术与监管均是整个细分行业中的企业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这仍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其中,金域医学在此于2023年取得不错势头。金域中心实验室肿瘤分子诊断项目收检样本量超14万例,其中肿瘤NGS检测项目超7万例。该数量是约是头部肿瘤NGS企业的2至3倍。
与前述免疫诊断与分子诊断不同,即时检测并非主流领域,约占12%的整体市场份额。此外,国内即时检测市场相对更为分散、无绝对龙头。
目前我国的即时检测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分别为血糖检测类、血气电解质类、心血管检测类、感染性疾病类、妊娠检测类和其他检测类(包括血常规等)。
即时检测的需求市场主要还是在各级医院、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门诊、体检中心等。据安信证劵数据,医疗机构占据了约90%的份额。随着分级诊疗的迅速推广,基层医疗机构在检测领域承担了更多任务。即时检测具有操作便捷、无需大型检测仪器的特点,因此检测价格相对较低,能够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性价比的需求。像万孚生物、东方生物等这类除了回归涉及三大主流诊断行业外,也将即时检测的需求瞄回医疗机构。
在此之前,血糖仪和血糖试纸等在家庭和个人使用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产品,可以通过药店等零售终端直接到达消费者端。这是新冠抗原检测出现前面向C端消费者商业化最成功的即时检测品类。
不过,新冠抗原检测在C端的意外成功,让拥有即时诊断业务的体外诊断厂商意识到,即时检测在感染性疾病类或还有更多应用场景值得被解锁。
例如,2023年下半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国内多地叠加流行又给即时检测在传染饼检测上带来的机遇。界面新闻在各大电商平台查询甲流、乙流和肺炎支原体试剂盒,发现销量十分可观。像万孚生物等虽未透露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但均表示流感传播拉动公司的流感检测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
此外,国内即时检测需求以常规检测为主,血糖检测、心血管检测等基础产品已进入成熟期,不论是海外巨头还是中国成长企业都面临着充分的价格竞争。新冠抗原检测业务意外德成了国产体外诊断厂商打开海外市场的契机,更有利于突破更多海外新客户,加速国际化进程。
例如,九安医疗就表示,随着其iHealth额温计、试剂盒在美国畅销,已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在美国亚马逊电商平台销售情况良好,其中iHealth血压计多次占据亚马逊电子臂式血压计品类第一名。公司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并实现产品的更新迭代。

04-16 15:14

格隆汇
网页链接{发布于2024-04-02 21:44}来自雪球 · 广东
关注
艾迪康控股(9860.HK): 新周期新起点,常规业务强劲复苏、特检业务突破性增长作为受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医药细分领域之一,ICL行业在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动下,不仅医保外包率得到显着提升,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CRO对临床试验的需求也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些因素共同促使ICL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我国ICL行业的渗透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预计达到7至8倍的增长。据券商预测,未来几年内,国内ICL市场(不含COVID-19检测)将经历高速增长期,预示着ICL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ICL行业的前三大巨头共占据了市场约58%的份额,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这为新入行者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时,更应关注这些行业领头羊。
其中,艾迪康控股作为ICL领域的第三大巨头,在2023年6月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佳的背景下,成功上市,经受了资本市场的严格筛选,成为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寻求市场多样性的优选之一,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常规业务显着修复、特检及共建业务突破性增长
公司是中国三大ICL服务提供商之一,拥有遍布全国的自营实验室集成网络,致力于为医院及体检中心提供优质的检验服务。
2023年,因新冠检测需求减少,公司高速增长的态势开始放缓。尽管如此,公司收入、经调整EBITDA、经调整净利润仍分别达到32.98亿、6.76亿、3.55亿。与ICL行业其它几大巨头相比,艾迪康的业绩反而受特殊时期影响较小、表现较为稳健。较2019年,2023年公司的收入、经调整EBITDA、以及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实现了90.7%、248.5%、382.3%的增幅。
若剔除掉特殊时期的新冠检测业务收入,公司非新冠相关业务依然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检业务实现了同比43%的突破性增长、而公司二三级医院数量也同比增长15%,这进一步彰显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从盈利指标来看,公司的毛利率相较于上年有了显着的提升,增加了4.5个百分点,达到了43.5%,这一数字创下了公司五年来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其良好的盈利性。同时,经过调整的EBITDA率和净利率相较于特殊时期前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充分反映了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健的经营态势和强大的盈利能力。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据媒体报道,新冠检测需求的结束,让很多中小型ICL企业陷入亏损、倒闭甚至转让的境地,进而引发了中小型ICL企业的兼并潮。对照美国ICL渗透率的提升路径,我们可以看到,大型ICL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其良好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不仅挤压了原属于医院的对外样本检测服务市场份额,还加速了行业内的并购整合,因此,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有望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强者恒强的局面愈发明显。
二、广延展、深精耕、创新赋能精细化运营,三重策略筑牢企业护城河
随着新冠疫情的过去,决定ICL巨头业绩能否持续的关键,依然是其在巩固自身护城河上所做的努力。对此,艾迪康坚定地采取在广度上延伸、深度上精耕以及创新赋能精细化运营的策略来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
根据公司披露的上市材料来看,2021年,在关键营运指标上,艾迪康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实验室数量、客户数量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艾迪康正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逐步缩小这些差距,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来源:招股说明书
首先,在广度上,公司致力于布局更多的实验室、扩大客户覆盖及业务范围。
根据公司首次发行募集资金用途来看,约有1.15亿,50%的募集资金主要是用于扩张“通过新建实验室、合伙投资及开发新渠道用于网络拓展、与行业参与者达成战略合作的业务开发活动,以及战略性及附加收购、升级和扩大我们的现有实验室”,不限于通过自建和外延并购、合作等形式扩大实验室范围。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1)实验室网络布局方面,2023年公司逆势扩张并购实验室,新开3家实验室,集团的产能逐步提升,全国性网络进一步增加到36家,覆盖30个省市,而且有78%的省级实验室通过ISO15189认可,从而确保公司能为客户提供严格全球标准的质量保证;
公司结合大型实验室、二级实验室和共建项目等多模式经营,其中大型实验室作为战略基地,充当集约资源、承载学科发展中心、区域产能中心等定位,而共建项目将深度渗透地级市,满足客户需求,2023年全年共建项目同比增长64%、业绩同比增长59%;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公司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江西等省份公司所建实验室已经占据了竞争性优势,年内公司通过石家庄的医学检验实验室进军北方地区,持续填补省级市场空白,并且持续深耕优质二级市场绍兴及温州地区;
2)客户覆盖广度上,目前公司已经能为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生物制药公司及CRO等19,000多名客户提供检验服务;
3)业务范围上,公司进一步增加了为CRO及生物制药公司提供临床检测的服务。
其次,在深度上,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赋能未来发展。
新技术上,公司成立临床检验中心、血液病诊断中心、遗传/染色体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质谱技术中心、基因技术中心这六大技术中心,助力临床疑难杂症诊疗。同时,2023年9月,公司与国际Guardant Health合作检测项目,正式在国内上市,并在12月已接样检测。
最后,持续投资营运基础设施支持实现精细化运营。
成功的ICL通常拥有庞大的实验室网络,并专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来增强盈利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精益化生产管理体系以及灵活高效的供应链系统,ICL机构正逐步转变其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推动行业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2023年,公司在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互连设备等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实现了AI阅片,完成了近300万片的阅片任务。
同时,公司还致力于开发LIS系统、升级主数据平台、优化订单管理系统、报告单平台、病理PIS系统以及物流系统等,旨在构建新一代的数字化检测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些积极的进步和策略调整将为公司在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运营中提供强大的助力,稳步推动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ICL行业集中度提升 特检将成收入多元化重点
相较于普检项目,特检业务如分子诊断、蛋白质化学、细胞免疫学等,其客单价往往是普检项目的6-7倍,具有较高附加值,然而,由于特检项目成本较高,而单一医院特检需求又相对较少,对于医院而言,其经济效益可能并不甚理想。但这对于具有规模效应的ICL来说,却正是机会。
根据沙利文数据分析,特检业务的增速预计将会快于普检,并在整个临床实验室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因此,特检业务已成为ICL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
近几年,艾迪康通过推出特检新产品来驱动销量增长,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进一步扩大了市场机会。
2023年,公司特检业务增长显着,同比增长43%,同时特检业务还推动了公司ASP较上年增长7%;各疾病线均取得了可观的同比增长,其中,感染项目同比增长66%,肿瘤项目同比增长35%,妇幼项目同比增长32%,血液项目同比增长33%。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特检业务的高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其特殊的硬性指标要求和定制化特性,这通常需要头部ICL才能满足的高标准。因此,特检业务能力的提升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艾迪康的市场地位,也成为其“强者恒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为了保持竞争力并满足市场需求,艾迪康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2023年,公司研发费率提升到4.4%,较上年增长1%,专利数量增长16%,公司表示,未来仍会不断布局新兴诊断技术并聚焦妇产科/不育/新生儿、血液病、实体瘤、传染病等特检项目的发展。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此外,ICL与医院之间的高度黏性对ICL参与者的成功至关重要。公司来自二三级医院的客户数量较上年同比增长15%,贡献度不断加大。
随着特检业务的快速发展、优质客户不断增加,公司业务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展望未来,随着特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艾迪康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
当前,ICL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篇章。艾迪康控股,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在剔除新冠检测业务的扰动后,常规业务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
通过广度延伸、深度精耕和精细化运营这三重策略,公司不断巩固并拓展其市场地位。
展望未来,随着特检业务的蓬勃发展和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艾迪康控股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来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期待艾迪康控股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书写行业新篇章

04-11 14:00

金域医学坚持技术创新,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清风老者
2024-04-11 13:55:16
来自广东
点赞评论
收藏
分享到: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提升服务水平,一些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始加强与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相关方的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供更全面的医学检测服务。金域医学作为国内第三方医检行业的头部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平台、庞大的数据库优势,不断开发创新新技术,满足临床多样化的检测需求,凸显出行业的头部效应。
金域医学的市占率高达三分之一,作为行业“链主”,早已率先启动了转型。金域医学先后搭建了辐射1.5万家基层医院的远程病理协作网,开发出多款AI辅助病理诊断产品,成功地构建起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现阶段,金域医学开始向大模型进军,积极探索“医检AIGC”的深度开发及应用。
为了顺利地数智化转型,金域医学早在2020年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挖掘、AI辅助诊断等技术开发,在营销、实验室、物流、供应链等场景均有发力。金域医学开展了“两库一中心一基地一平台”建设工作,即生物医学样本资源库、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大数据库、智慧医检与大健康科技新中心、第三方医检数字化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以及临床检验及病理诊断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能持续地推进转型升级工作的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金域医学携手华为云开发的宫颈细胞学AI辅助筛查模型,年调用量已超过120万次,提高效率超过40%。同时,金域医学也在积极布局垂直大模型方面,基于海量医疗数据和专业知识积累,训练具有医检行业特色的多模态大模型,整合现有数智化成果,能很好地助力提供精准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高质量医检服务。
金域医学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优势,便是在于拥有庞大的样本量,在医检行业数智化转型上,其同国外几乎同时起步,十分具有发展优势。当前,金域医学已经建立起了标准报告语言规范及高质量专病数据库。
金域医学围绕全生命周期、全疾病领域和全诊疗过程,目前已经开发出超过4000项医检项目。相信在未来,金域医学将继续依托产学研合作、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帮助多项科研成果落地,持续推动自身企业进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清风老者的财富号 2024-04-11 13:55) [点击查看原文]

04-06 10:34

格隆汇
网页链接{发布于2024-03-14 15:05}来自雪球 · 广东
关注
对话艾迪康控股(9860.HK)CEO高嵩:二十载风雨兼程,揭秘ICL巨头的崛起与未来蓝图来自格隆汇的雪球专栏
自2004年在杭州萌芽,艾迪康控股(以下简称“艾迪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构建了覆盖全国36个自营实验室的强大网络。历经20年发展,它已稳稳地站在了中国三大独立医学实验室(或ICL)巨头的行列。2023年6月,艾迪康成功在港交所挂牌,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在艾迪康迎来其成立二十周年、上市将满一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公司的CEO高嵩先生。高嵩先生在医药行业深耕近三十年,正是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行业积累,引领艾迪康在竞争激烈的ICL领域脱颖而出。
在此次对话中,高嵩先生为我们揭开了艾迪康在ICL行业的成功秘诀,并分享了公司对ICL行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和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
以下为艾迪康CEO高嵩先生与格隆汇的对话节选:
晋身ICL龙头企业,艾迪康的“关键成功因素”
格隆汇:高嵩先生,首先祝贺艾迪康迎来双喜临门的重要时刻。从2004年设立第一个实验室到如今,公司已经拥有6000名员工、遍及30个省市、服务1.9万名客户,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稳坐ICL行业前三的宝座。同时,在港股成功上市,更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这样的成就令人钦佩。在您看来,艾迪康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是什么?
高嵩:非常感谢你们的肯定和祝贺。艾迪康能够走到今天,我认为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我们始终坚定选择了ICL赛道,并保持了高度聚焦。早在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敏锐地捕捉到了ICL行业的巨大潜力,并全身心投入其中。借鉴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国内政策环境逐步成熟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们没有盲目跨界或多元化,而是深耕细作,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和专注,艾迪康成为国内率先推出实验室连锁服务的领军企业之一,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客户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们的增长态势十分强劲。从2018年到2022年,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我们的收入仍然以34%的年复合增速增长,检测样本量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52.4%。
其次,我们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艾迪康服务近2万家医院、诊所和CRO企业,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背后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我们的研发团队里,有十几年经验的专家、博士、研究生。
2022年,我们还跟全球知名的肿瘤精准诊断公司GuardantHealth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中国开展20年的独家的技术合作,有助于给我们带来更先进的肿瘤精准诊断技术和市场渠道,提升艾迪康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的销售和服务团队也是行业里的佼佼者,有1500多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专业素养,不断拓展公司的业务、服务好客户;
运营管理方面,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他们的执行力和管理、财务风险管理都比较出色。
因为做的早,积累久,艾迪康也为ICL领域培养了许多人才,现在市场上在ICL领域做的不错的公司,他的核心人才很多都是从艾迪康出去的,人才的流动和经验的传承也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最后,精细化运营也是我们成功的关键之一。在ICL领域,实现规模化运营与降本增效至关重要。遍布全国的实验室网络要求我们像管理生产企业一样,对流程进行严格把控。在扩张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效率和盈亏平衡,我们还搭建了专用的冷链物流系统,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就是为了让运营更高效,来确保我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与高嵩先生的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艾迪康取得今日成就的三大关键成功因素。总的来说,艾迪康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们始终深耕行业、重视人才和精细化管理的结果。他们的成功经验不仅为ICL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长坡厚雪,竞争格局集中化
行业增长空间代表企业成长的天花板,竞争格局决定参与者能分到多少蛋糕。
格隆汇:您刚刚提到,是基于对美国在ICL领域成功经验的观察,决定了投身这个行业。那么,展望未来,您对中国ICL市场的潜力和成长空间有何高见?
高嵩:我们看到在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ICL市场渗透率达到了35%至60%,而在中国,依然还是个位数,说明我们还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美国已经走出了两大ICL巨头Quest和Labcorp,我们国内的几家头部企业跟他们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不过这也意味着,未来我们有望见证中国ICL行业大公司的崛起。
特别是随着国家医保控费和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进,ICL行业将顺应这个政策,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根据沙利文的数据测算,中国ICL市场空间有望在2026年达到513亿,比2021年的223亿要翻倍增长,18%的年复合增速是要高于整体临床检测市场的增速。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格隆汇:很有意思的观点。那么关于竞争格局,您认为未来的ICL市场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高嵩:我认为未来的ICL市场将会更加集中在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是这个行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ICL规模扩大之后,检测成本就会降低。医院选择外包的主要原因就是降本增效。医保控费增效是未来医疗市场发展的趋势,检测项目就可能面临盈利压力,因此,性价比和成本控制就变得比较重要。
其次,规模效应还体现在检测项目的丰富程度上。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对于外包检测项目的需求也在增加,他们更倾向于与能够提供多样化、一站式检测服务的ICL企业进行合作。
最后,就是服务质量的保障。现在国内领先的ICL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质控体系,遍布全国的物流体系,这样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检测时间,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所以,在成本控制、检测项目和服务质量这三个方面,头部企业已经具备明显的规模效应和先发优势,从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催化全国ICL企业爆发式增长的情况来看市场越来越向头部公司集中,目前市场排名前三的ICL企业已经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未来这个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格隆汇:很有洞见。那您觉得这个市场还存在哪些未被完全发掘的机会?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潜在的挑战呢?
高嵩:我认为特检业务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相对于比较同质化标准化的普检业务,特检业务偏高端化、个性化、检验的附加值较高,而且还能有助于树立品牌,打造高端形象。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他的增速是要高于整个ICL市场的(沙利文预测——特检业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3%),而且毛利更高。
公司的特检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2023年上半年特检收入的增速达到48%,预计未来几年我们的特检业务将持续保持40%的增长。
此外,刚刚提到的分级诊疗带来的基层医疗需求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我们会更多关注下沉市场,尤其是县域市场或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寻求和当地医院、当地政府合作,共建区域检验中心,更好地满足基层医疗需求。
当然,无论是发展特检业务还是拓展基层医疗市场,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同时,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和业务模式,应对潜在的挑战。
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从您的回答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ICL行业的巨大潜力,也感受到了您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也期待艾迪康在您的带领下,能够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
深度上做深耕,广度上做延展、关注其他新兴增长机会——艾迪康未来增长之道
从0到1,艾迪康顶着国内ICL龙头企业的光环上市,登陆资本市场从新出发,艾迪康的理想不止于此。
格隆汇:恭喜艾迪康作为国内ICL行业的佼佼者成功上市,迈出了新的一步。回顾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公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您能分享一下公司上市后的发展策略吗?
高嵩:非常感谢您的的提问,上市后,艾迪康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增长策略可以概括为“深度耕耘,广度延展,选择性地寻求战略投资及联盟、关注新兴增长机会”。
具体来说,在深度上,围绕“增加检测项目、提升检测质量、提升报告时效”持续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匹配更多高附加值的检测需求,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关注并应用AI等新技术,来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广度上,我们将积极拓展实验室网络,计划每年新增2到5家ICL实验室,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拥有50家甚至更多的实验室。同时,我们也将下沉到基层市场,为更多地区提供优质的检测服务。此外,我们还会继续优化IT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确保我们的服务能够快速、准确地覆盖更广泛的地区。
同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我们也会积极寻求与更多伙伴的合作,共同探索潜在的收并购机会和其他新兴业务。
非常感谢高嵩先生的精彩分享。我们期待看到艾迪康在上市后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整个ICL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祝愿艾迪康未来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价格终将回归价值——屏蔽噪音,做好当下
宏观经济、地缘政治、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市场情绪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股价走势,但长期趋势是,价格最终会回归到价值。
格隆汇: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同时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您如何看待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当前表现呢?
高嵩:确实,成功上市对我们公司来说意义重大。就当前资本市场的表现而言,艾迪康相较于整个行业指数表现相对稳定。与国内同行如A股上市的金域医学相比,我们的估值大约是它的一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与港股市场上同处医疗保健行业的固生堂时代天使等企业相比,艾迪康的估值也处于偏低水平。
当然,这可能与我们上市时间较短有关,市场还需要一个了解我们的过程。但从长远来看,国内ICL行业的渗透率仅为8%到10%,远低于海外的50%水平。相较于美国两大ICL巨头Quest和Labcorp上千亿的市值,国内三家头部企业目前的市值最高也不到300亿,而我们公司的市值更是不到100亿。因此,我们对未来的成长空间充满信心。
对于市场短期的波动,我们并不会过分关注。我们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基本面的扎实经营上,通过优秀的数据和业绩回馈股东和投资者。我们坚信,长期主义才是公司稳健发展的关键。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分享,您的观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您对艾迪康以及ICL行业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您的前瞻性思考、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公司未来的坚定信心,都让我们对艾迪康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高嵩先生反复强调,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艾迪康都将坚守初心,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检测服务。同时,公司也将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探索更多的增长机会,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衷心祝愿艾迪康在高嵩先生的带领下,能够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中国的ICL行业树立新的标杆。同时,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与高嵩先生以及艾迪康团队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见证并分享公司成长的喜悦和硕果
核酸检测老板,富贵不同命2022-05-30 10:33:06 来源: 小彦人生路
陕西 举报
0
分享至
5月29日,一家名为“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的机构被警方通报,称其在核酸检测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已立案侦查,法定代表人等均被查获。
这是近十天以来,北京第三家卷入核酸检测违规案件的机构。核酸检测这碗饭,看起来不再那么好吃。
过去两年,新成立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数量众多,瞄准的都是同一门生意。其中,有人成功捞到金,但也有人大概率会去坐牢。
在这个群体中,大赢家包括几家头部公司,它们的业绩因核酸检测爆发式增长。而在背后,是几个安徽人、广东人和浙江人创业多年,意外踩中风口的咂舌故事。

1988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的广东肇庆人梁耀铭,被安排了留校工作。
年轻人负责的是校办企业的运营,这为以后广州金域医学的创立埋下了种子。
九十年代,广州医学院创办医学检验中心,主要靠出售检验试剂赚钱。据梁耀铭后来自己讲述,当时有一些中小医院在找大医院做检测时,往往受到冷遇。于是,这些医院便尝试让广州医学院代为检测标本,随着类似需求越来越多,梁耀铭从中看到了商机。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董事长梁耀铭。图源:视觉中国
当时,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尚未起步,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是美国市场,处在懵懂中的国内同行,准备踏出这第一步。
梁耀铭起初遭遇了激烈反对,由于做试剂生意赚钱很容易,而如果做医学检测服务,没有人能够保证成功。顶着压力,梁耀铭和部分同事将医学检验中心的业务转型为医检服务,并开始摸索市场化经营。起步阶段是异常艰难的,因无法自主支配校内资金,1998年梁耀铭和二十多人众筹买下一台9万元的切片机,用于检测业务。当时检验中心每年出售试剂的收入是1000多万,检测服务收入却只有几十万,团队的信心一度倍感受挫。
2001年,苦闷中的梁耀铭重新看到希望。当时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EMBA,接触到美国一家顶尖医学检测公司的案例,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赶路的旅人,看到了前行者发出的光亮”,于是打算继续做下去。
国内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的首批创业者,在2001年不期而遇。
这一年,中山医科大学、广州生物工程中心以及何蕴韶等几位发起人,将中山医科大学名下的达安基因有限公司进行股份改制。同年10月,中山医科大学并入新组建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成为达安基因的第一大股东。而安徽人何蕴韶,在改制后的公司中也拿到了一定话语权。
何蕴韶出生于1953年,1987年,他考入中山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梁耀铭一样,毕业后他也选择了留校工作,并且很快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图片来源: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当时,国内诊断技术产品市场几乎被外企品牌占领。1993年,基因检测PCR技术在国外出现,使基因检测有可能成为临床检验技术,何蕴韶准备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
九十年代中期,国内PCR市场逐渐火爆,各地医院纷纷扎入这一热潮。但何蕴韶发现,当时国内诊断试剂市场缺乏规范,检测和仪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且第一代PCR技术因假阳性问题难以成为成熟的临床检验技术,他尝试做出改变。
公开报道显示,1997年,何蕴韶团队攻克荧光定量PCR核心技术,到1999年底,又取得国内第一个荧光定量PCR试剂——乙肝病毒核酸(PCR)荧光检测试剂盒的相关证书。这意味着,达安基因的技术积累跨上一个台阶。
为将技术成果尽快产业化,达安基因有了上文提及的增资改制。先后经历两轮改制之后,达安基因从1999年时注册资本仅为60万的校办企业,成为一家规模迅速扩大的股份公司。

希望从九十年代这场PCR热中淘金的,还有一个浙江安吉人——陈海斌。
在创办迪安诊断之前,陈海斌早年曾在上海一家医药公司供职,这家公司的产品就是PCR乙肝诊断试剂。由医药公司出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医院负责提供场地,利润两家分成,这是当时陈海斌熟悉的一套运作模式。1995年,凭借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这家医药公司赚到一个亿,这大大刺激了陈的创业野心。
陈海斌的首个创业项目与此类似,也是向合作医院销售PCR检测试剂。但后来由于政策原因,PCR检测技术一度被叫停,他的创业公司跌入谷底。因缘巧合,危机中的陈海斌顺利拿下某海外品牌仪器在国内的代理权,情形有所好转。但经过反思和市场调研,他仍决定建立自己的医学检测产品和服务,这样即使代理权有变,也能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陈海斌新的创业逻辑很简单:医院既然能成为自己检测设备和试剂的客户,那自己也能成为医院外包服务的客户。
实际上,这也是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一条生存逻辑。考虑到国内医疗体系的现状,中小医院和基层医院往往不具备全面医学检测的条件,而大医院出于成本和效率的顾虑,提供完整的诊断检测也不太现实。这就为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起初,迪安诊断从医院处拿到的多为低端、利润微薄的检测项目,或者是医院暂时不愿冒风险的新型项目,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分成。随着互相信任的加深,迪安诊断逐渐在浙江市场站稳脚跟,为其后在全国范围内的连锁扩张埋下伏笔。
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越来越热闹。
2004年,达安基因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受到资金热捧。开市当天,何蕴韶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同敲响铜锣,收盘时价格较发行价大涨113%。当时,达安基因号称已成为占据国内基因诊断市场70%份额的龙头公司。
对林继迅和林峰两兄弟来说,2004年则是他们创业的起点。这一年,艾迪康的首个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在杭州落地,表明其正式进军这一领域。
之所以盯上第三方医学检测这块蛋糕,林氏兄弟也是受到美国同行的启发。彼时他们认为,只要能否复制美国同行的经验,创业梦便不难实现。
但据时任艾迪康总经理的郭尧后来对媒体称,公司创立初期十分痛苦,“独立实验室”的概念尚未被大小医院普遍接受。一直经过几年的艰苦拓展,从中尝到甜头的医院们才与艾迪康绑定在一起。据报道称,到2005 年初,艾迪康杭州出具的临床检验报告可与11 家市级医院相互认可,截至2007年底,艾迪康日均标本量从创立时的200多个增至3000多个,年销售额也一举跨过5000万大关。

同行达安基因的成功改制,使深感校办企业掣肘的梁耀铭看到一丝机会。
2002年,他也引入外部资本对广州医学院校办企业(金域医学前身)进行改制,由广州医学院和员工分别持股,最终使其成为一家更加灵活的股份制公司。
2007年,金域医学的第一家外省子公司在济南落地,随后几年内,其子公司迅速扩张至全国各省会城市,成为业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公司。与此同时,政策端的窗口也彻底打开,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的地位受到明确肯定,它们很快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就发展路径而言,几家巨头都绕不过连锁发展的模式。
独立实验室的显著属性在于,既希望囊括最大半径内的医疗机构,但又不能影响标本检验的时间,以及最小化物流成本,这就需要达成一定的平衡。而建立一个连锁的服务网络,便成为最优的选择。
陈海斌曾说,“这个行业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一个省的市场空间通常也就是两到三家”。这意味着,像连锁酒店一样扩张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就不得不为争夺各地市场展开血拼,各自加紧跑马圈地。
而奔向资本市场,则成为另一个重要目标。
迪安诊断于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2017年9月,金域医学登陆上交所。这些业内龙头在IPO前后均受到追捧,迪安诊断曾在2015年站上160元/股的巅峰,金域医学更是在上市前一年遭遇众多机构突击入股,一时成为市场焦点。
相比之下,艾迪康的上市之路要更加波折。原本憧憬IPO的林氏兄弟,在2017年受到重挫。因发展理念不合,当时艾迪康的部分核心骨干纷纷出走,其中就包括另立门户的郭尧,艾迪康也几陷崩盘。2018年,林氏兄弟不得不出售公司,并退出管理层。凯雷资本一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
今年3月份,继去年首次向港交所递表“失效”后,艾迪康再次向港股发起冲击。如果顺利上市,仍持有部分股权的林氏兄弟,有望成为核酸检测造富运动的新受益者。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常态化的核酸检测需求,拉动这些第三方检测公司业绩暴增。如疫情之前表现并不突出的达安基因,2020和2021年净利润累计超过60亿。
今年一季度,核酸检测头部公司仍维持了较高的毛利率,虽然业绩增速有所放缓,但不断反复的疫情表明——“红利”还没有结束。
当年这些投身其中的创业者,正在经历一波迄今为止最令人瞠目结舌的行情。与那些违规操作被曝光的同行相比,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仍然是最幸运的人。

04-06 10:23

格隆汇
网页链接{发布于2024-04-02 21:44}来自雪球 · 广东
关注
艾迪康控股(9860.HK): 新周期新起点,常规业务强劲复苏、特检业务突破性增长作为受政策支持和鼓励的医药细分领域之一,ICL行业在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动下,不仅医保外包率得到显着提升,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及CRO对临床试验的需求也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些因素共同促使ICL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我国ICL行业的渗透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预计达到7至8倍的增长。据券商预测,未来几年内,国内ICL市场(不含COVID-19检测)将经历高速增长期,预示着ICL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ICL行业的前三大巨头共占据了市场约58%的份额,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这为新入行者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时,更应关注这些行业领头羊。
其中,艾迪康控股作为ICL领域的第三大巨头,在2023年6月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佳的背景下,成功上市,经受了资本市场的严格筛选,成为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寻求市场多样性的优选之一,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常规业务显着修复、特检及共建业务突破性增长
公司是中国三大ICL服务提供商之一,拥有遍布全国的自营实验室集成网络,致力于为医院及体检中心提供优质的检验服务。
2023年,因新冠检测需求减少,公司高速增长的态势开始放缓。尽管如此,公司收入、经调整EBITDA、经调整净利润仍分别达到32.98亿、6.76亿、3.55亿。与ICL行业其它几大巨头相比,艾迪康的业绩反而受特殊时期影响较小、表现较为稳健。较2019年,2023年公司的收入、经调整EBITDA、以及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实现了90.7%、248.5%、382.3%的增幅。
若剔除掉特殊时期的新冠检测业务收入,公司非新冠相关业务依然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检业务实现了同比43%的突破性增长、而公司二三级医院数量也同比增长15%,这进一步彰显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从盈利指标来看,公司的毛利率相较于上年有了显着的提升,增加了4.5个百分点,达到了43.5%,这一数字创下了公司五年来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现了其良好的盈利性。同时,经过调整的EBITDA率和净利率相较于特殊时期前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充分反映了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稳健的经营态势和强大的盈利能力。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据媒体报道,新冠检测需求的结束,让很多中小型ICL企业陷入亏损、倒闭甚至转让的境地,进而引发了中小型ICL企业的兼并潮。对照美国ICL渗透率的提升路径,我们可以看到,大型ICL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以及其良好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不仅挤压了原属于医院的对外样本检测服务市场份额,还加速了行业内的并购整合,因此,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有望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中进一步得到提升,强者恒强的局面愈发明显。
二、广延展、深精耕、创新赋能精细化运营,三重策略筑牢企业护城河
随着新冠疫情的过去,决定ICL巨头业绩能否持续的关键,依然是其在巩固自身护城河上所做的努力。对此,艾迪康坚定地采取在广度上延伸、深度上精耕以及创新赋能精细化运营的策略来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
根据公司披露的上市材料来看,2021年,在关键营运指标上,艾迪康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实验室数量、客户数量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艾迪康正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逐步缩小这些差距,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来源:招股说明书
首先,在广度上,公司致力于布局更多的实验室、扩大客户覆盖及业务范围。
根据公司首次发行募集资金用途来看,约有1.15亿,50%的募集资金主要是用于扩张“通过新建实验室、合伙投资及开发新渠道用于网络拓展、与行业参与者达成战略合作的业务开发活动,以及战略性及附加收购、升级和扩大我们的现有实验室”,不限于通过自建和外延并购、合作等形式扩大实验室范围。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1)实验室网络布局方面,2023年公司逆势扩张并购实验室,新开3家实验室,集团的产能逐步提升,全国性网络进一步增加到36家,覆盖30个省市,而且有78%的省级实验室通过ISO15189认可,从而确保公司能为客户提供严格全球标准的质量保证;
公司结合大型实验室、二级实验室和共建项目等多模式经营,其中大型实验室作为战略基地,充当集约资源、承载学科发展中心、区域产能中心等定位,而共建项目将深度渗透地级市,满足客户需求,2023年全年共建项目同比增长64%、业绩同比增长59%;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公司在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江西等省份公司所建实验室已经占据了竞争性优势,年内公司通过石家庄的医学检验实验室进军北方地区,持续填补省级市场空白,并且持续深耕优质二级市场绍兴及温州地区;
2)客户覆盖广度上,目前公司已经能为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生物制药公司及CRO等19,000多名客户提供检验服务;
3)业务范围上,公司进一步增加了为CRO及生物制药公司提供临床检测的服务。
其次,在深度上,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赋能未来发展。
新技术上,公司成立临床检验中心、血液病诊断中心、遗传/染色体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质谱技术中心、基因技术中心这六大技术中心,助力临床疑难杂症诊疗。同时,2023年9月,公司与国际Guardant Health合作检测项目,正式在国内上市,并在12月已接样检测。
最后,持续投资营运基础设施支持实现精细化运营。
成功的ICL通常拥有庞大的实验室网络,并专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来增强盈利能力。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精益化生产管理体系以及灵活高效的供应链系统,ICL机构正逐步转变其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推动行业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2023年,公司在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互连设备等领域加大了投资力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实现了AI阅片,完成了近300万片的阅片任务。
同时,公司还致力于开发LIS系统、升级主数据平台、优化订单管理系统、报告单平台、病理PIS系统以及物流系统等,旨在构建新一代的数字化检测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些积极的进步和策略调整将为公司在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运营中提供强大的助力,稳步推动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ICL行业集中度提升 特检将成收入多元化重点
相较于普检项目,特检业务如分子诊断、蛋白质化学、细胞免疫学等,其客单价往往是普检项目的6-7倍,具有较高附加值,然而,由于特检项目成本较高,而单一医院特检需求又相对较少,对于医院而言,其经济效益可能并不甚理想。但这对于具有规模效应的ICL来说,却正是机会。
根据沙利文数据分析,特检业务的增速预计将会快于普检,并在整个临床实验室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因此,特检业务已成为ICL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点。
近几年,艾迪康通过推出特检新产品来驱动销量增长,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进一步扩大了市场机会。
2023年,公司特检业务增长显着,同比增长43%,同时特检业务还推动了公司ASP较上年增长7%;各疾病线均取得了可观的同比增长,其中,感染项目同比增长66%,肿瘤项目同比增长35%,妇幼项目同比增长32%,血液项目同比增长33%。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特检业务的高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其特殊的硬性指标要求和定制化特性,这通常需要头部ICL才能满足的高标准。因此,特检业务能力的提升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艾迪康的市场地位,也成为其“强者恒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为了保持竞争力并满足市场需求,艾迪康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2023年,公司研发费率提升到4.4%,较上年增长1%,专利数量增长16%,公司表示,未来仍会不断布局新兴诊断技术并聚焦妇产科/不育/新生儿、血液病、实体瘤、传染病等特检项目的发展。
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此外,ICL与医院之间的高度黏性对ICL参与者的成功至关重要。公司来自二三级医院的客户数量较上年同比增长15%,贡献度不断加大。
随着特检业务的快速发展、优质客户不断增加,公司业务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展望未来,随着特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艾迪康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
当前,ICL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篇章。艾迪康控股,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在剔除新冠检测业务的扰动后,常规业务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
通过广度延伸、深度精耕和精细化运营这三重策略,公司不断巩固并拓展其市场地位。
展望未来,随着特检业务的蓬勃发展和客户结构的持续优化,艾迪康控股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迎来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期待艾迪康控股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书写行业新篇章。$艾迪康控股(0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