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看上市险企如何发力绿色金融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中,绿色金融作为其中之一,近两年在保险业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不论是在负债端的绿色保险产品,还是在资产端的绿色投资领域,保险企业的参与度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根据对A股五大上市保险企业2023年年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信息的综合统计,这些企业在负债端所提供的绿色保险保额累计超过230万亿元,而在资产端的绿色投资总额则达到9066.64亿元。多家上市保险企业在绿色金融规模上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长。

一家财险公司的高管指出:“无论是出于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认识,还是基于保险业务自身的需求,绿色保险与绿色投资都已成为保险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特别是一些大型保险企业,在这些领域中不断涌现出创新实践。然而,从整体上看,保险企业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 纷纷发力,险企开始探索绿色金融

保险机构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不仅涵盖了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同时也涉及将保险资金直接投向绿色项目。近期,五家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均已在各自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中详细披露了绿色保险及绿色投资的相关数据。经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五家公司的绿色保险保额总计达到了235.09万亿元,而绿色投资规模则达到了9066.64亿元。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保险机构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绿色保险,即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营及绿色生活消费等领域所提供的风险保障与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据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所述,狭义的绿色保险特指环境污染责任险,而广义的绿色保险还涵盖了为绿色能源、绿色建筑、巨灾风险、绿色技术等领域提供的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

在绿色保险领域内,财险公司担任着保险业中的核心角色。据数据显示,2023年,三大上市财险公司所在集团的绿色保险保额均介于十万亿元至百万亿元之间,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中国人保在2023年提供的绿色保险风险保障高达7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中国平安的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在2023年达到373亿元,较上年增长近49%。而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作为专注于寿险的两家公司,亦分别提供了千亿元级别的绿色保险保额。两家寿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的投入力度均十分显著。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的绿色投资规模已达到4627.88亿元,而新华保险在2023年的绿色投资规模也达到了174.08亿元。另外,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及中国人保在2023年的投资规模均接近千亿元。根据相关统计,除了新华保险在2022年的相关报告中未公布绿色投资的具体数字外,其他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绿色投资规模在2023年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约18%。

保险行业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兴趣和重视。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22年,保险行业推出了超过3600个绿色保险产品,绿色债券规模超过5000亿元。69家机构已建立了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及工作小组,另有9家机构已加入可持续保险或负责任投资原则。截至2023年6月底,绿色保险的半年保费收入达到1159亿元,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的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同时,保险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动日益活跃。

近期,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学会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公布了一系列创新案例。其中,英大财险上海分公司作为国家电网的直属金融单位,成功打造了“保险+科技”的运营新模式,创新开发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量损失补偿保险,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总计1467万元的风险保障。此外,大都会人寿推出了“碳循绿色”积分专区,鼓励客户使用电子化服务,减少碳足迹,并在职场中融入绿色办公理念。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2月1日全面上线的上海车险电子投保创新功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多吨。

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方向指引和规范体系也在紧锣密鼓地搭建中。2022年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同年11月又发布了《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去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全球首个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以及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自律规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去年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向保险公司、保险业协会等下发了《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绿色保险发展的负债端及投资端的重点任务、能力支撑及工作保障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 险企为何青睐绿色金融

在保险行业中,绿色金融的受欢迎程度日益上升,这不仅仅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普及和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还受到行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运营的双重因素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一项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据中国应急管理部统计,2023年自然灾害导致9544.4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454.5亿元。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保险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发挥负债端和资产端的专业优势,保险企业为社会提供气候风险保障与风险减量综合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绿色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充分展现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角色。

从内部运营来看,巨灾频发、经济损失增加、环境相关诉讼增多以及疾病高发等现象导致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上升,对其承保和定价能力构成了挑战。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保险公司积极寻求可获得与可负担的解决方案,绿色金融正是其中之一。这不仅能够降低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还能为社会带来双赢的效益,是保险公司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

此外,从资产端来看,保险资金具有长久期和稳定性的特点,与绿色产业发展周期长的特性相契合。因此,保险资金主要投向新能源发展、化石能源转型、老旧建筑绿色低碳改造、高碳企业节能减排等项目建设,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发力绿色金融,险企补短板


虽然说,我国保险业近些年来对于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有了普遍认识,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保险业的绿色金融发展整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配套规则、产品定价、核保、风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龚明华指出,我国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发展面临六大挑战。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缺乏统一的法律基础和标准,导致评估结果和项目可比性不足。其次,我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方面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和量化指标体系,亟待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绿色保险风险评估和量化难度大,赔付率偏高。第四,激励约束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中小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不足。第五,绿色金融产品种类有限,同质化问题严重。第六,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在产品设计、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损失计算等方面急需复合型人才。

针对以上问题,龚明华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推进绿色金融立法工作,明确统一标准。其次,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制度,统一披露要求。第三,构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对不良行为的监测和处置。第四,通过财政、税收、担保和市场准入等手段,分担和缓释绿色金融活动的风险。第五,扩大绿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与碳排放水平挂钩的保险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费率。第六,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风险评估和事后鉴定,并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

此外,有业内学者建议,承保绿色保险的保险公司应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考虑到我国地域差异,实施绿色保险制度时需因地制宜。同时,可考虑设立政府与保险公司共同出资的绿色保险专项基金,以应对重大污染事故的赔偿需求。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太保(SH601601)$ $中国人保(SH6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