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行至深水区,孤勇者陆金所控股将落入平庸还是重塑辉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8

【编首语】

陆控正在进行一场无比艰难但足够勇敢的改革,也只有孤勇者才配与苦难同行。

我们不妨保持耐心,静待花开。

美东时间12月29日16时,陆金所控股(LU:NYSE)结束了2023年在纽交所的全部交易,收盘价3.07美元(盘后价3.05美元),较2022年底下跌58%,总市值从41.29亿美元跌至17.60亿美元,跌幅57%。

而同一阶段,另一家金融科技中概股奇富科技(QFIN:Nasdaq,后文统称“360数科”)股价和总市值的年跌幅仅为19%和21%,且总市值25.75亿美元已远远超越陆控,正式取代陆控成为金融科技中概第一股。

不仅是市值,在新增贷款规模、信贷资产质量、净利润规模等重要指标上,陆控也已被360数科全面超越。(详见笔者前文《业绩分化,江湖变幻!看中概股金融科技四巨头的最新座次》)加之近年来市场上频频传出陆控大幅优化架构和员工、关闭大量城市网点的消息,让人不禁好奇:曾经的互金巨头、微贷巨头陆金所控股到底怎么了?

因为过往工作经历,笔者对新金融领域有过深入的研究,对于该行业的头部平台陆金所控股不陌生。但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依然无比好奇,在综合了近一年来的公开信息、内部消息后,笔者发现原来陆控正在进行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改革,在这轮改革中,陆控表现出的前瞻眼光和非凡勇气令人惊叹!

“战略后撤”:业务布局改革

业务布局改革是陆控改革的第一步——收缩经营范围和业务规模,集中优势兵力。有据可查的时间至少从2022年三季度开始。

如笔者在前文网页链接{《穿越周期中的阵痛 陆金所控股拐点何时到来?》}所说,陆控经营的是长尾小微企业的中大额信贷业务,恰恰是近两年来偿债能力受影响最大的一类贷款。中小型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且能享受到更多元的疫情扶持政策;个体工商户“船小好调头”,成本更低,更容易挺过难关。

相信陆控的高层更是早早意识到这一点。既然定位的主要客群都出现了周期性的经营和偿债困难,那么发展得越大,风险也更容易失控,此时收缩布局,集中优势兵力经营低风险客户是一个足够理智的主动战略选择。

于是,陆控在2022年底就开始了布局调整“三板斧”——裁撤直接管理分支机构的事业部层级并压降二级分公司数量、退出大量三四线城市、停止高风险客群贷款进件。仅笔者所知道的数字:直接管理分支机构的3个事业部全部裁撤,30多家二级分公司整合为10余家,关停100多个城市的营业网点,主动放弃超过30%的高风险贷款业务。

这是一次勇敢的自我革命。陆金所控股在业内最具示范效应的就是传承自其东家平安集团、强大的线下销售能力及相应的分支机构管理能力,但改革的刀口对准的就是线下机构和线下队伍,尤其涉及到大批伴随公司成长的分支机构管理者和一线销售人员,要么选择离开,要么选择降低收入后蛰伏,动摇、矛盾甚至冲突——这无疑将是一场艰难的嗜血疗伤。

但让笔者意外的是,调整约1年后,目前似乎已经完成了,且确实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动荡和行业性风险。陆控董事长兼CEO赵容奭在三季度财报发布电话会上提到:“我们已经完成了销售团队的调整。我们的团队数量少了很多。但我们的计划已经完成了。”联席CEO计葵生也表示“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到今年7、8月,我们进行了相当大规模的重组,包括了一线、中台和后台,影响非常深远。鉴于我们已经做出了这些调整,我们开始看到一线产能的提高。”

这样的效率,这样的执行力,非常“平安”。

而彼时,市场上的同业仍在一路高歌猛进,无论是金融科技上市公司,或是其他助贷巨头,新增贷款、贷款余额仍保持较快速增长,信贷损失和不良率在余额增长的掩饰下表现尚可。但未来如何?正增长的分母是否掩盖住了分子(不良资产)的事实性攀升?是否可能在未来出现爆发性的系统性小微信贷风险?这些未来可能的演变也许能印证陆控的战略眼光。

笔者不是贷款经营专家,且掌握的信息有限,不敢妄言,但特别有兴趣持续关注这一演变。

“三湾改编”:队伍改革

相伴的第二大改革是队伍改革——壮士断腕留精锐,肃清本源控风险。同样自2022年底启动,目前仍在深化进行中。

架构扁平化调整,分支机构和经营城市收缩,高风险客群退出,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队伍产能及收入的下降。无论出于收入成本率的考量,或是对贡献良多的员工队伍负起责任,陆金所控股都无法也缺乏动力继续保留多达5万多人的线下销售队伍。于是,一场以数万人计的“优化”在全国各地运动式的展开了。

从内部知情人士了解到,这场“优化”至少分为三轮。第一轮裁撤了“业务主任”这个基层管理岗位,优化了数千名原业务主任;第二轮用半年多的时间,考核淘汰了超过2万名产能较低的一线销售员,这也是影响面最大的一部分;第三轮在2023年7月,伴随100余个三四线城市关停,同步优化了在这些城市工作的数千名一线员工。三个阶段所有被优化的员工,总计超过3万人。

公司对此曾有过官方回应,陆控旗下的贷款业务主体平安普惠在2023年7月对多家媒体称:“考虑到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强化风控效能、提升服务效率,公司将进一步聚焦资源,以更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全国数以百计城市的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此次调整有利于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调整后的组织将更加专业化、敏捷化,这使公司有能力在未来发展中更快速地抓住机遇、部署能力、实现增长,持续强化在小微融资服务领域的市场地位。对于调整涉及的员工,公司将依法合规安排,保障其合法权益。”

显然,这是一次有策略、有计划的“壮士断腕”行动。并且,通过前文引用的陆控高层赵容奭、计葵生的发言,这一行动也已按计划完成,至少从数据上看是如此。

但数据只是一方面,陆控更厉害的地方在于对于留存的销售人员,公司在其销售环节中增加了更多验证销售行为真实性和合规性的风控手段。

有平安普惠销售员对笔者透露,现在公司在小微企业客户提交申请时,要求销售员在客户经营所在地与客户做二人合影,以验证客户真实性、销售行为非中介、销售员活动量等。此外,还要求销售员填写更多小微客户的经营性信息,否则大概率会被系统审批拒绝。“确实比以前麻烦了不少,但公司为了风控嘛,能理解。刚开始很烦,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这名销售员最后说道。

壮士断腕留精锐,肃清本源控风险——这应该就是陆控拨的一手“好算盘”:将低产能、带来更高风险的销售员大幅优化,留下高产能、能带来更优质客户的销售员,并且将更多风控手段植入销售系统,规范留存销售员的销售行为,提升“一手单”比例,确保小微企业客户的经营真实性。

随着这一套“精锐队伍+严格风控”的组合拳出手,笔者有理由相信陆控2023年以来的新贷资产质量理当有明显改善,待后续新增贷款、余额双企稳后,信贷成本预计将迎来转好拐点。

“围点打援”:业务线改革

只做减法也不是出路,于是陆控的业务线改革浮出水面——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截至2023年三季度,陆控旗下平安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金融贷款余额361亿元,同比增长29.4%,仅在第三季度就新增消费金融贷款206亿元,同比大增48.5%,不良率也从二季度的2.2%下降至1.9%,实现了“量质齐升”。

笔者在前文网页链接{《穿越周期中的阵痛 陆金所控股拐点何时到来?》}中曾明确提及了消金业务对于陆控未来的独特价值——在小微贷款业务短期承压时,消费金融作为身处成长期的有效补充,对陆金所控股的价值巨大,且预期价值还会持续提升。

简言之,在当前小微信贷业务线的改革阵痛阶段,消费金融既能弥补陆控规模缺口,降低余额下降速度,也能带来更优质的信贷资产,平衡资产结构。

平安消费金融在行业内整体比较低调,公开信息和数据有限,笔者查到一组WEMONEY研究室的报道数据,平安消费金融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87亿元,46.5%的借款人源自线下渠道,53.5%的客户源自在线渠道。

经与业内人士核实,笔者得知这“45.6%源自线下渠道”的消费贷款,其实就是陆控旗下平安普惠的线下团队推荐的业务。

通常,平安普惠销售人员在推荐自家产品时,若客户遇到贷款额度不足,或客户身份并非小微企业主时,销售员就会顺势推荐平安消费金融的消费贷产品。这个场景并不陌生,也是典型的“平安综合金融”玩法,非常“平安”。

通过综合金融销售方式,能够充分借助平安普惠的线下资源优势,迅速做大平安消金资产规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这种增长性价比极高。

更关键的是,其他同业很难学得会。

但该业内人士也坦言,平安消费金融和平安普惠是两套完全不同的风控系统,“普惠能过的单子,消金不一定能过”。看来,陆控从机制上保证了消费贷和经营贷的风险隔离,这也是消费金融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是否可持续增长的前提所在。

“土地革命”:模式改革

只谋发展对当下的金融行业来讲还不够,合规才是立业之基。于是陆控擎出了最具勇气的模式改革——实现100%担保,彻底摒弃助贷模式。

2020年,陆金所控股赴美IPO的招股书上尚在标榜“轻资本优势”——(公司)在过去几年逐渐向轻资本的运作模式转型,为公司的增长提供了保障,第三方新增贷款额度占比从2017年的51.8%增加到2020年上半年的99.3%,同时将承担信用风险的贷款比例从2017年的24.3%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2.8%。

但风云变幻,2023年年中报时,陆控的话锋就发生了180度转变:“将优化业务模式……持续推进旗下融资担保公司100%增信业务模式”,并表示“我们通过向100%担保模式迈进,解决了由于我们的保证保险合作伙伴的保费增加而导致的收益率下降问题。”

毫无疑问,轻资本模式让金融机构拥有更低的资本占用率、更高的信贷杠杆、更敏捷的创新空间,符合资本市场的喜好。但问题在于,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国内的金融行业,“政治性”和“人民性”更重要。

非传统贷款业务,近年来没少被有关部门“惦记”。无论是两年前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网络小贷管理办法》,还是最近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对其监管主体的经营范围、业务门槛、杠杆、合作方管理等均提出了更严苛的规定。

这些还是持牌主体的监管形势,非持牌的助贷平台虽然日子似乎好过一些,但风声也是愈来愈紧。

13家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整改持续了近三年,虽说2023年被定性“基本完成”,但同时也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进入“常态化监管”的全新阶段。而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更是明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

陆控的管理层是有充分的政治嗅觉的,先于其他互金巨头、上市同业转型100%担保,实质就是高高举起其最拿得出手的金融牌照,且最大化地合规使用这块牌照,寻求底层业务模式的合规性及可持续性。

这样,陆控一手高举融资担保牌照,通过100%担保开展小微贷款业务,另一手高举消费金融牌照,通过自有资金或联合出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同时拥有了普惠金融司、非银监管司两个司局监管条线,无形中可扭转其在上一轮金融创新时代形成的江湖气息,回归主流监管体系。

这是陆控最妙的一步棋,虽然可能牺牲一些模式切换期的成本表现、财务结果,但这才是陆控至少未来10-20年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也是其彰显金融“政治性”的投名状。

【综述】

陆金所控股正在进行的远非常规的业务政策调整、经营目标调整,而是一场堪称史诗级的、教科书般的系列革命。笔者细品之余,不禁暗自钦佩其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非凡勇气。

一是主动的“战略回撤”,放弃部分客群、城市、架构,收缩和积蓄力量,这像极了那支英雄部队前三次反围剿时的战略选择。

二是开展渗透到一线员工的肃清行动,保留精锐,把风控和管理建立在每个销售环节中,这像极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是轻兵简装大范围穿插,另辟蹊径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打到外线去”,这像极了那支英雄部队屡战屡胜的大穿插战术。

四是高举金融持牌优势,从政治合法性上夯实业务模式根基,取得关键群体支持,这像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匙“土地革命”。

所有的高明暂时还停留在纸面,当前的改革已行至深水区,陆控还远未尝到改革成功的果实,反而正在经历改革深水期带来的一系列苦难——销售大幅负增、队伍信心不足、信贷损失高企、市值巨额减值……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作为金融行业独一份的“孤勇者”,陆金所控股能否挺过这段改革带来的苦难期?未来的陆控,是就此落入平庸,还是迎来战略反攻、最终重塑辉煌?

我们不妨保持耐心,静待花开。

#消费金融# #中概股#

$陆控(LU)$ $陆控(06623)$

全部讨论

01-08 14:11

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这么好的分析文章阅读和点赞量真的太低了,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不放到陆控的群里。

01-17 00:55

仅在第三季度就新增消费金融贷款206亿元,同比大增48.5%,不良率也从二季度的2.2%下降至1.9%,实现了“量质齐升”。 这是不是放大分母?分子还没有按比例下降。以前业务的亏损到底是多少?没有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