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远离风口——林劲峰的投资逻辑》,2015年9月份出版的书籍,先说结论:四星推荐,值得一读。

投资过白酒,特别是茅台的朋友,如果仔细阅读茅台早些年的财报,看限售股股东名单里面就会找到深圳市盈信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名字,这就是林劲峰创立的投资机构平台。

2003年,林劲峰以每股12元的价格成功拍下江苏糖酒集团持有的茅台上市法人股105万股,总共花费1200多万元。至于法人股为何物,简单讲就是当时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股票,至于何时能够流通,起码在林劲峰买入的时候,他也不知道。

从投资茅台法人股开始,林劲峰基本上已经将投资优质的法人股作为这一阶段投资的主要对象。“只要手上有长线的资金,我就会去交易所、拍卖行了解是否有法人股转让的信息”。这种拍卖买入法人股的投资方法,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波红利早已销声匿迹,不具有可学习型。

印象中还有另外一位拍卖场的大佬也是购买法人股起家,上海的刘益谦,买鸡缸杯的那位。

当然我们不能狭隘的理解,说他们就是幸运抓住了那波红利,其实我愿意相信是他们做好了准备,接住了泼天的富贵。我想那时候投资股市的不只有他们,但为何市场至今还在流传着他们当年购买法人股的传说。

首先是他们买入了,而且买入了好公司;其次,他们拿住了,拿到了这些公司长大。因此他们也获益巨大。在书中,林劲峰说他现在一年就能收到买台的分红3000万元,从当下来看,他当初投下的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从书中,我也摘录了一些自认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例如他对消费品的论述:

对于消费品来说,品牌忠诚度是构成企业护城河的关键一环;

事实上,不管提价并被渠道和终端所接受,本身就说明品牌的护城河正在不断加深变宽;

一旦快消品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也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享护城河。“快消品牌前期也许没什么利润,但品牌是一个有延续性的东西,从投资的角度看,风险就会小很多。”林劲峰说,有的品牌,无论管理层如何折腾,经销商如何调整,它的品牌惯性决定了公司至少还能往前走五年,因为消费者认可它。换句话讲,品牌是快消品的护城河,这给管理层提供了试错的空间。

书中也说,林劲峰擅长的还是在消费品行业选择潜力股。优秀的消费品企业都有两个要素:品牌强大和商业模式正确。就他自己的观察来说,有一定品牌的消费品公司,即使走向衰落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起码需要一两年时间”。

其实上面都是在强调消费品的品牌属性,拥有强大的品牌属性就拥有了宽广的护城河,那么投资这样的公司,只要不是在特别高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基础上的投资,应该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至于商业模式正确,我更宁愿理解成企业提供了大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个人不太喜欢过于抽象的、可左可右的骑墙表达方式。

书中还谈到林劲峰说:“一样东西“贵”是要看相对于什么东西贵,相对于其他公司的股价贵或者相对于买入成本贵,我们概不考虑,我们只考虑相对于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否太贵,我们的投资理念就是我们不悔因为已经获利而轻易地卖掉价格还算合理的好企业的股权。”简单讲,投资就是比较,只有比较了才知道是否考虑替换,而不是简单的看看数字。

当被问到日常工作生活实践是如何分配时,巴菲特说他分配最多的时间就是阅读和收集信息,然后就是思考。林劲峰说投资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大量的阅读,就是从第一页翻开,然后翻到最后一页,接下来换一份资料,重复上面的动作,仅此而已。

当然本书中,林劲峰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理论,以及他其他的投资,包括陕西西凤法人股的买入、长江电力招商银行、朗诗地产以及整体买入高炉酒厂100%的股权等。

书中还有两段话值得摘录一下:

万科在2008年年报中说道:“最极端的买方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顶点,而最极端的卖方行为决定着市场的底部。但对不确定对象的极端行为做出准确预测,这本来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这段话说的还是过于学术化,让我来引用前摩根士丹利首席战略官巴顿比格斯的一句话“只有自大狂和傻瓜才幻想抓住顶部和底部”。

另外一段话就是:至少从1995年起,一句顺口溜就开始在股市上流传开来,“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市”。《上海证券报》的记者张志雄后来说,这话缺乏主语,谁在吃呢?“姑且说是国企吧”。我仅仅觉得这段话没有看到过,并且觉得挺好玩的,摘录一下,哈哈!

也有小半年没怎么看白酒方面的书籍,如今一个星期看了两本,这可不是像朋友说的因为最近白酒股票在下跌,自己像一个孤身走暗巷的人,吹口哨给自己壮胆。仅仅是恰好最近巴拉到这两本书籍罢了。至于最近的白酒股票下跌,我只知道我认可的几家白酒公司,如果还有弹药,我愿意买入。改一下《亮剑》中李云龙的台词,就是他娘的意大利炮早就被自己霍霍完了,酒盅盅都没有一个了,拿撒来接住着黄金雨。

再细思量,钱赚不完,自己也没那金刚钻,就不揽这瓷器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