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基心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闲下来有空看看如何选基,感觉增强了一些认知,记录一下。

1、基金投资也是一种投资,你只能赚到认知内的钱。

例如,年龄偏大的群体可能只愿意把钱放在银行存定期和活期,银行理财货币基金什么的都不太愿意碰,这可能就存在着认知不足,很难改变长期积累的习惯,也由此很难赚到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基金投资也是一样,你可能会选一个长期业绩跑的非常好的基金经理给你管钱,也可能会觉得最近两年收益超高的基金经理更适合当前的市场,你最终的投资结果肯定是这种认知的现实映射,如果认知存在偏差,也很难赚到钱。或者,你可能对自己的选基能力存在质疑,容易靠他人推荐;或者,你可能对回撤存在恐惧,对上涨也存在担忧,拿不准。无论如何,你的各个方面的认知,最终汇总成的就是你的的投资结果,无论是赚是亏,很难摆脱。靠运气赚的钱一样会靠实力亏回去。

很难定义什么认知才是正确的认知,但总有一些现实规律是相对客观的,例如要长期投资,不要追涨杀跌,不要有太高期望等等,这背后可能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可能有人会认为有1亿和1万的投资策略肯定不同,规模大小才是决定投资期望的关键,小钱当然要更快的滚动才能实现目标,而大钱只需要躺赢即可。但其实这并不是由资金决定的,而是由资金背后的生活方式,对世界的认知角度,心态所决定的,只有多读书,多和更优秀的人交流才能让我们略微的改变一些自己的认知,投资修的是认知,也是内心。

2、我们的几点认知

未必正确,但还是想分享,也是做个记录,供以后来批驳。

①长期投资。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风险投资(非存款,非现金管理理财,非货币基金)都是一种价值毁灭的过程,高点热情高涨,低位毫无兴致。但从实际情况看,只要期限足够长,而基金经理又可以具备正常的水平,大概率还是会盈利的。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们总结长期投资能赚钱,主要看的是A股这30年和美股的上百年历史,如果看看一些南美国家,结论可能未必相同,即使看看日本,如果从90年代泡沫高点做投资,到现在的结果也未必很好。长期投资的一个大前提是我们所处的大船稳定,船上的生态欣欣向荣,没有倾覆的风险。对于99.99999%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需要论证的假设,因为无法证伪也无法选择,每个人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这个大船能平稳行驶的更远。基于这种假设,我们一定要做尽可能长的投资。

②修炼心性。即使是长期投资,基金经理优秀,也存在在1年、2年甚至更长时间无法赚钱的可能,这种时候你是否还能相信长期的价值?其实这一方面考验认知是否充分,另一方面也考验我们的内心是否坚定。是否会看到几篇说经济会遇到XXXX的问题,就被吓的退缩,而忘记了我们大前提——大船稳定。修炼心性可能比提高知识更为不易,对于后者,我们至少有方法去实现,而对于前者要如何做呢,这是一个问题。市场的波动、生活的波动都会扰动到你的认知,可以通过类似于坚持信仰的方式来修炼心性吗?或者通过其他什么客观务实而非空想的方式来进行锻炼?有好的建议可以跟我说说。

③相信专业。偏股类基金跑赢市场是一种常态,基金经理拿着高薪确实也在发挥相应的作用,你付出的费用就是他们“专业”的回报。虽然有一些研究会认为基金经理选择标的效果和猴子扔飞镖差不多,但从长远看,具备足够知识,也愿意做更新,认知框架具备效果,勤奋,具备相应心理素质的人,取得较好的净值曲线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这背后是可知论,市场虽然瞬息万变,但依旧是可知的。这背后也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就算是零和博弈,具备更强的公开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的机构,也会比一般的散户更有优势。

这三点是连在一起的:长期投资、修炼心性、相信专业,缺了哪个角都会让我们丢失一些优势。例如你认可长期投资,但跌了20%就无比心疼,赎回的冲动仿佛是站在2000米的高山上地心对你引力一样大时(这是一个感受上的比喻,并不是说2000米引力会比100比更大),你很可能会赎回。如果你也相信长期投资,也可以忍受亏损,但质疑基金经理这个群体的能力,也会让你赎回,可能觉得自己上场效果会更好,自己亏20%比别人给自己亏20%,感觉更好一些。但这些,其实都是错觉,本质还在于认知,我们只是拆成了三个相对具体的方面而已

3、选择工具。基金经理只是你去实现自己认知的工具,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搭配这些工具来让投资结果更加符合自己的真实认知。

①投资经验。投资经验越长的基金经理可靠性越强,虽然这两者未必是单调相关,但它符合规律性认知。投资是一项比拼经验的工作,更丰富的经验理应有更好的表现。但其实也不尽然,例如年纪比较大的基金经理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下降,可能跟不上热点,这种热点不是一两周或一两个月的热点,可能是长达几年的热点,确实存在这种现实可能,但我还是认为投资经验的规律性认知属于总量,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属于结构。你可以把它们拆开来选。投资经验过短,都没有完整的经历过几轮周期,如何能保证自己在未来可以像以前一样优秀?

②管理规模。对基金经理的净值曲线来说,规模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几乎没有多少有利的方面。近两年很多基金经理规模上的非常快,千亿也不算新鲜,但过去已经被自己证明的能力能否驾驭迅速提升的规模,不确定。不是说规模大了就一定有负面影响,而是过去我们用来考量基金经理的净值曲线,和现在的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尚未被证明之前,多少还是会让人存在疑虑。

③管理风格。大体上可以简单的按价值、成长、均衡来归类,可能还有一些相对独特的如自上而下、中观策略,包括当前已经“过时”的主题投资等等。不同分类之下,大家的世界观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价值投资,虽然找的是价值,但总是和低估值联系在一起,高估值往往会带来未来的表现不佳,而低估值存在回归的可能,避免了容易错的那一半,在剩下的一半里找更合适的标的,几乎不做择时,因为这套体系没有给择时分配位置。成长投资,一定程度上伴随着高业绩增长,不断的把握新的高成长领域,容忍高估值,相信不同的时代背景孕育不同的高景气赛代,而自己可以把握住这些高景气。均衡投资,在产品内部做一定的分配,价值成长什么有机会就做什么,都有一定的比例,当然这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似乎更高,更全面。自上而下,并不是很主流,但不能否定从这个角度也能做出不错的业绩,选择适当当下的结构,或者避免掉那些不太好的结构,辅助一些择时。每个领域都有对应的很优秀的基金经理,但你怎么选择,或者怎么搭配就体现出了你的三观,或者说体现出了你的认知

不存在认知水平高低,而纯粹是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你是更加认可安全边际、估值低、越跌越能买、可能一段时间表现不行但似乎可以慢慢变富的逻辑;还是更加认可投资一定要追求高景气,高景气才有价值,高估值才代表未来的想法;或者对价值成长无所谓,你更加相信一个综合实力很强的基金经理;或者你更相信自上而下长袖善舞。你要选择与自己所相信的世界,一致的,基金经理(组合),这样赚到的钱(亏掉的钱)就都是在你的认知范围内,你自然更容易做到心平气和,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也不会惴惴不安。如果效果不好也直到该提升的是自己的认知。

④风格漂移。说了风格,就一定要说风格漂移,这几乎是核心要素,也是我不太愿意选择均衡性公募基金经理的原因。风格就好比是你选的专业,文科或理科,可能前10年文科吃香,后10年变成了理科,但你选定了一条道路,持续的积累就一定会有优势,临时换了专业,优势就可能被摊薄,尤其是迫于市场压力而换了风格,性质可能更差一些。并不是说换了风格就不厉害,而是换了风格,我就不好评判,毕竟基金经理并不是跟我一起工作生活,我只能从过往的投资情况来判断,风格变了,以前的投资效果就未必还能实现。均衡型基金经理,其实非常厉害,可以在不同风格之间做摆布,但也提高了评价的难度,而且不太容易组合。放一个均衡性基金产品进来,你是增加了价值还是成长、大盘还是小盘,反转还是趋势,都不确定。

⑤投资业绩。过往的投资业绩很重要,这个业绩期限越长越有说服力。但对于过去3-5年来说,20%的复合增速和15%的符合增速,差别未必很大,甚至,我主观上认为是无差别的。就以现实为例,过去5年业绩好的,很有可能是赶上了核心资产,或者赶上了漂亮50,或者赶上了核心赛道,未来的5年可未必还是这些,否则投资也太简单了。而且往往当我们觉得投资很简单的时候,越是充满风险的时候。过往的业绩是一个证明,但在高手之间,几个点复合收益率的差别不大,运气成分居多

⑥基金经理的状态。这个很关键,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后动作是否会变型,就好比NBA能否抗住压力投出压哨3分,这是优秀基金经理判断的明珠。可能有一部分基金经理看起来没经历过太多的挫折,总是很顺,不排除真的优秀,但我也是有所忌惮,无法给太高的权重,因为不知道一旦遇到挫折会变成什么样,毕竟基金经理是高压职业。无独有偶,本来选中了一只风格不漂移的很专注于自己风格投资的基金经理,但似乎传出了一些心理压力过大的消息,就只能觉得很可惜。

基本上如此就可以粗略的做出一个还比较适合自己,且有一定安全边际的基金组合了,对绝大部分投资人来说,选基不是自己职业,不用搞得那么复杂和精细,只要对大方向有个认知,关键点有个判断,然后就等待着让时间发挥作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