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善知识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媒体、网络对于佛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佛法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令佛法日趋迎合大众。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佛法的真实内涵已经不被大众关注。人们把佛法当成一种文化符号,用来装点生活、陶冶性情。在有意无意的各种外力之下,有的人也被依照偶像的方式包装,过度美化其人格魅力及经历。这些做法看似响应了受众需求,也提高了传播效果,但却使人们的注意力从佛法转移到个人。包装出来的名师或者网红,也只存在于媒体和网络,并不在生活中示现。

玄奘大师就是这样的文化符号。虽然他是备受崇拜的精神偶像,不过崇拜者们并不理解大师所追求的佛法。他们热衷的是大师的人格魅力和传奇经历。至于到底是什么法门值得大师如此置生死于不顾,这个法门对当时佛教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学修这个法门究竟能够产生什么效果,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平日想像的是有一天自己也具有类似的超人能力,然后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东西。而他们追求的跟玄奘大师追求的早已是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精神偶像的作用不是解决实际问题,而是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和依靠。一旦获得了慰藉和依靠,那么问题解决与否,在崇拜者心中便不再重要。他们把偶像的照片放在桌子上每天看上几眼,或者听闻偶像的只言片语,似乎正能量就会遍布全身,就能跟偶像建立起精神连接,不仅所有的烦恼和忧愁自动消失,甚至整个世界也都焕然一新。然而问题并未解决,只是被暂时掩盖起来,等待某一天再次浮出水面,种种烦恼又会卷土重来。

佛法中的善知识是能够走进生活并且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始终活在桃花源中的偶像。正如医生治疗好病人,除了病人充分信任医生,还要医生充分了解病人,在病人身上投入足够的时间。达成充分的相互信任和了解,要有频繁的交流和漫长的过程,不是单方向的崇拜就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