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的简单分类框架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2喜欢:5

消费品是对普通人最友好的投资品类,数据搜集方便,观察验证容易。然而市场上的消费品多如牛毛,有优有劣,怎么选?

张小龙说设计就是玩分类,其实投资也是,一个好的分类能让你省很多力气。消费品有很多分类方法,大众/ 高端,全国/区域,刚需/非刚需,成瘾/非成瘾,各有各的道理,但也各有各的弊端,你说高端好,摩托罗拉的铱星手机够高端了吧,好像也不怎么好;你说刚需好,柴米油盐够刚需了吧,又有几个好标的?有没有一个足够简单又足够好用的框架呢?这里尝试提出一个

按照使用场景来划分,消费品可以分为

礼品——展示品——自用品

定义非常简单,礼品是给别人用给别人看的,展示品是给自己用给别人看的,自用品是给自己用自己看的。这里划分的标准,是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社会交互强度,简称社交强度。礼品的社交强度最高,展示品其次,自用品最低。社交强度越高,越可能有高溢价,投资价值也就越大。

让我们用白酒来举例。如果从产品属性角度出发,所有的白酒都属于白酒产品;但从使用场景出发,同样一瓶茅台,却是完全不同的三种东西:

中秋送老丈人,这是送礼场景,茅台是礼品;送礼场景的社交实质是你评价别人,你的需求是抬高对方,让对方感到高兴、有面儿,进而对你产生好感。

摆上自家酒柜,这是展示场景,茅台是展示品;展示场景的社交实质是别人评价你,你的需求是向客人展示身价、品味,影响客人对你的评价。

中午开上一瓶,这是自用场景,茅台是自用品;自用场景与社交无关(自己评价自己不是社交),你的需求是补充点酒精,犒劳下自己,与社会评价无关。

互联网产品领域有一个经典的分析框架,场景——需求——功能,人是场景的动物,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需求,要用不同的功能来满足。自用场景下需要的功能是好喝,展示场景下需要的是好看,送礼场景下需要的功能是好用。

前面说过了,送礼场景的社交实质是你评价别人,高帽子人人都爱,能就高绝不就低,礼品当然是越贵重越好。但人力有时而穷,不能说送一次礼把自己全搭进去,那折衷的选择就是某个品类中最好的,潜台词是“不是你不值得更好的,实在是只有这么好的”,让对方无话可说。因此我们有了需求一:品类中拔尖

评价是双向的,你用礼品评价别人的绝对档次,别人也要评价自己在你心中的相对地位,通过什么?通过你愿意付出多大代价——很多时候,就是愿意付出多少钱,就是有没有挥金如土的感觉,请客的时候掏出一张团购券足够令全场尴尬。因此我们有了需求二:相对足够贵

既然是社会评价就涉及到信息不对称问题,礼品的价值信息不能是你掌握而对方不掌握的,否则就是俏眉眼做给瞎子看,顶着老丈人怀疑的目光科普法国四大酒庄,最后不得已翻出小票展示价格的场景想想都让人胃疼。礼品最好是人尽皆知,别人扫一眼就知道你送的是啥好东西,什么档次什么价位,把沟通成本降到最低,送礼效果才能最佳。因此我们有了需求三:足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三个需求,就是成为礼品的三个条件,满足了才有可能上牌桌。聪明如你可能要问了,我为什么非要上这个牌桌?问得好。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上礼品的牌桌难如登天,好处是什么?赚钱!足够赚钱!礼品的功能二就是相对足够贵,便宜了不行!消费者要的就是这个贵字!这种上赶着给商家送钱的生意,你想不想做?茅台苹果、脑白金,哪一个不是暴利的生意?茅台50块的成本,定价969,毛利95%,谁给它的勇气这么定价?不是梁静茹,是用户的需求。礼品场景下用户就是需要你够贵,这就给了商家足够的溢价空间,而不用苦逼兮兮的贴着成本定价。

自用品有这个逻辑吗?很遗憾并没有。我们会希望自用品足够好,但并不会希望它足够贵,最好是又便宜又好用。当我们发现了一款又便宜又好用的产品,我们会开心的自己使用它,但并不会用它来送礼,因为便宜在这里并不是加分项,反而是减分项。想象一下,送老丈人一盒脑白银,说这个跟脑白金一样好,还便宜一半!老丈人会是什么脸色?当便宜是用户的需求之一时,商家就只能不遗余力的降低成本来满足,定价也只敢紧贴成本,典型如老干妈,比它便宜的不如它,比它贵的没市场,看上去是夸奖,其实反映的是价格空间打不开,只能靠提量来实现增长。

聪明的读者又要说了,我不需要成为礼品,成为展示品就够了,展示品也有社会评价啊。说的很对,没有社会评价是自用品的致命伤,用户不需要考虑面子问题,怎么便宜怎么来。而展示品是有社会评价的,处境应该比自用品好。确实如此,但是,好的有限。

展示品是有社会评价,但是别人评价你——礼品是你评价别人。这有什么不一样么?当然不一样!你评价别人,往高了去是礼貌。让别人评价你,往高了去是骄傲、张扬和虚荣。在别人评价你的场景下,虚抬身价既可能露馅,还会招人讨厌,因此需求不是贵重,而是得体——女王戴王冠不是因为因为贵重,而是因为王冠符合她的身份。

展示品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允许信息不对称,允许不明觉厉,换言之,对知名度和美誉度没有那么苛刻的要求。一件没啥牌子的衣服,只要你穿的好看,就有很好的展示效果,能满足展示场景的需求。

既没有足够贵的需求,也没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强制需求,展示品只有在功能性上做文章,在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上做文章。溢价是有,但跟礼品比终究是差远了。

正常来讲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就写完了,但爱较真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理论存在两个漏洞

1 凭什么说送礼场景的社交强度最高,展示场景其次,自用场景最低?强度怎么评判?

虽然这看上去符合常识,但符合常识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地心说曾经也是常识。我们还是需要给出实践以理论解释,那么解释如下:

信息、能量和物质是组成世界的三个基本元素,在送礼场景中,同时发生了物质的交换(礼品)和信息的交换(评价);在展示场景中,只发生了信息的交换,没有发生物质的交换;在自用场景中,没有发生任何交换。因此强度的评判标准,不是量的层面,而是维度的层面。

2 为什么社交强度会产生溢价?理论依据在哪里?

理解了上一个问题,这一个问题就很好解答了,溢价来自于信息,信息是有价值的,交换信息能够创造价值——举个例子,知道潜在结婚对象的财产信息很有价值。自用品没有信息交换,因此没有价值创造,展示品和礼品都有信息交换,都能创造价值,这就是溢价的来源。

讲理论很麻烦,因为理论需要升维,升维需要思考,而人们讨厌思考。理论这么麻烦还去搞,原因是理论很有用,当你有了升维的理论,就可以依据理论对你之前不了解的实践开展降维打击,这是下一篇文章要做的事。

@今日话题

$贵州茅台(SH600519)$ $小米集团-W(01810)$ $腾讯控股(00700)$

全部讨论

2023-01-01 10:01

角度独特 写的非常好

2022-12-02 17:53

博主思考地很细致,非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