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分析(一):Visa的历史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0回复:18喜欢:34

本系列文章将分享对不同公司定性定量分析,希望各位雪友积极交流。以下言论仅个人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接下来更新的是Visa的系列分析,第一篇是Visa历史的简单介绍。

Visa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带有Visa标志的卡每天被使用超过6.7亿次,Visa品牌是地球上最受认可的品牌之一。然而,与其他具有类似规模的公司不同,很少有人知道Visa是做什么的、如何赚钱,以及为什么存在。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Visa的诞生故事出发。

现金交易的时代

故事要从19世纪的美国开始说起,当时的美国以现金支付为主。银行已经出现,但大多数美国人发现很难从银行借钱,借钱是一种富人的特权。但当大多数美国人只需要依靠家具、衣服、简陋的农具、基本的厨房和家居用品组成的一套几个世纪以来基本没有变化的低成本商品时就能生活时,借不到钱,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到了19世纪末,旧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新技术的挑战。汽车、电话、缝纫机、冰箱……这些新技术生产的先进商品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以前相比,它们使人们能够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做更多的事情。

问题只有一个:大多数人买不起。

分期付款和商店卡的出现

商店和厂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分期付款。

20世纪开始,美国以百货公司为首的大型商家开始向消费者发行具有“先买后付”功能的商店签账牌(Charge Plate),分期付款的品类也从家具开始逐渐拓展到汽车等其他消费品类。

对于需要一辆汽车或者一套新工具,但无力直接支付的消费者来说,分期付款允许他们存入少量资金,并以每月小幅递增的方式还清剩余的债务。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买到的商品现在每月只需几美元。几乎一夜之间,买不起的东西变成了买得起的东西。

受益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商家很快意识到,人们在可以分期付款时更有可能购买商品。因此,对于任何希望增加销售额的零售商或制造商而言,分期付款销售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这些计划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到 1930年,大多数耐用品,包括 65%的汽车、85%的家具、75%的洗衣机、65%的吸尘器、20%的首饰、75%的收音机都是赊销的。

但这一切并非没有成本。在当时,大型商家是主要的发卡机构,它们发行的商店签账牌(Charge Plate)仅限于在本店使用。

对消费者来说,每次想分期付款购物时,他们都必须与商家谈判,交出自己的财务和工作经历,并填写成堆的文件。他们往往需要持有多张不同商家发放的卡片,面临着难以管理支付工具的痛点。

对商家来说,他们必须评估每个客户的信用度,承担逾期或不付款的风险,并承担管理数千个个人账户所带来的所有后台难题和费用,例如账单/收款、邮资、文具和聘请客户服务代表。这个过程很痛苦。

通用卡和信用卡的出现

如果能有一张通用的卡片,消费者和商家都会变得轻松许多。

Frank McNamara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1949年,他发明了能够在不同商家使用的通用签账卡模式(general purpose charge card),并于1950年正式推出全世界第一张签账卡——大莱卡(Diners Club Card),标志着美国第一个三方封闭模式卡组织Diners Club诞生。

Diner's Club 与不同的商户签约,让商户接受他们的卡片,并承诺替商家收取每月底的赊账款项,即使消费者并未支付过账单,由此,商家获得了赊销的所有好处,而没有任何令人头疼的问题,只需要从交易金额中抽取一定比例付给Diner's Club。

客户也从中受益,他们第一次可以使用一张卡在许多商户购物,免去了自我证明的繁琐,只需要每年向Diner's Club缴纳一笔年费。

在12 个月内,大莱卡(Diners Club Card)就拥有了42,000名会员,并被330 家商户接受。

Diners Club的成功引起了银行的注意。在 1958 年,美国银行决定推出自己的信用卡:美国银行信用卡(BankAmericard)。与 大莱卡不同的是,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不要求客户每月全额结清账单,它提供循环信贷,只要消费者的借款总额未超过批准的最高限额就可以继续使用。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

“它将钥匙交给了客户。只有他或她才能决定如何以及何时花赛大笔资金,以及如何以及何时偿还这笔钱。可以冲动使用,也可以谨慎使用,经常或有节制地,用于紧急情况或疯狂购物。然后,当帐单到达时,由他或她自己决定是一次全部还款(无利息),还是分期付款(有利息)。关键点在于,客户可以控制以前一直需要银行家或商人明确批准的财务决策。以前的信用卡计划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银行害馆给他们的客户太多控制权。美国银行没有这样的顾虑。”

这是历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拓展客户

和所有的网络一样,信用卡网络在早期也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

一个成功的信用卡计划需要消费者和商户的双边参与。它需要向店主承诺将会有足够多的持卡人前来消费,也必须向消费者承诺会有足够多的商家支持这张卡。是客户先来还是商家先来?

美国银行选择了先发展客户。1958年,美国银行在加利福尼亚的弗雷斯诺进行了“盲寄”尝试:向这个小城市的所有美国银行客户都邮寄了未经申请的美国银行信用卡。选择这个小城市,是因为这里45%的家庭都是美国银行的客户。如果计划失败了,对银行声誉的损害也比较有限。1958年9月18日,六万不知情的弗雷斯诺居民打开邮箱,发现了第一张真正的信用卡“BankAmericard”,许多居民成为了信用卡的持卡人,商家别无选择,于是他们开始和美国银行签约。

一年之内,该卡扩展到洛杉矶、旧金山、萨克拉门托、贝克斯菲尔德和莫德斯托,并被2万家商户接受。但大量的发卡也导致了巨额亏损,起初,由于缺乏适当的审核, 22%的账户出现拖欠,远高于预期的 4%,在产品推出的 15 个月内,BankAmericard项目直接损失近 880 万美元,若考虑广告和管理费用,亏损高达 2000 万美元。

其他银行看到美国银行计划的早期损失,都远离了信用卡市场:从1960年到1966年,美国只推出了10种新信用卡。但在随后几年里,美国银行实施了适当的财务限制和审核,在1961年5月实现了盈利。为减小竞争压力,美国银行隐藏了数年该项目盈利的事实,直至 1966 年该项目的利润已经大到无法隐藏。

但这个时候竞争对手已经来不及追赶了。BankAmericard 已经覆盖了整个加利福尼亚州。双边网络效应出现了: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持卡人在他们的 BankAmericard上花费了更多的钱。为了获得这些销售额,更多商家开始参与该计划。接受该卡的商家越多,使用它的顾客就越多。这是一个竞争对手银行很难复制的周期。毕竟,哪个客户会使用大多数商家不接受的卡?哪个商家会接受一张无人使用的卡?

特许经营及随后出现的混乱

美国银行在加州的成功使他们十分兴奋。但当时的银行法禁止银行拥有州外客户, BankAmericard 只能在加利福尼亚州使用。

因此,在1966年,为了将银行卡计划扩展到加州以外的地区,美国银行想到了特许经营:授权 BankAmericard 到世界各地的银行。根据该计划,美国银行向每家被许可银行收取 25,000 美元的入会费,外加持卡人总支出的约 0.5% 的特许权使用费。作为回报,美国银行将向加盟银行传授如何开展信用卡业务。

被许可银行签约的商户将同意接受所有 BankAmericard,允许消费者在全球任何参与商户使用他们的BankAmericard,无论商户使用哪家银行。简而言之,该计划下第一次出现了商家和消费者来自不同的银行的情形。这是一件大事,因为现在来自奥尔巴尼的客户可以从他们当地的银行获得 BankAmericard,他们可以用这张卡从夏威夷一家银行的附属商户那里购买东西。这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商家以指数方式扩大了他们的可用客户群,并且客户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商家使用他们的卡。

但这个计划在运行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以至于几乎分崩离析:

第一个问题是授权。授权使商家能够知道客户的卡有效,并且他没有超出其信用额度。当商户和客户属于同一家银行时,授权交易相对容易。商户只需致电银行,而银行查询持卡人的账户。但在特许经营系统中,客户和商家往往拥有不同的银行。这使得授权交易变得更加复杂。

商家不得不打电话给他的开户银行,然后开户银行打电话给持卡人的银行,持卡人的银行查询客户的余额,看看购买是否可以被批准。与此同时,客户和商家站在店里,等待回复。这是系统运行平稳的时候。

系统崩溃的时候,商家的电话可能无法被接听。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位持有东海岸银行卡的顾客试图在西海岸购买东西时,商家无法取得验证。他们必须自行决定是接受这笔无法验证的卡交易,还是失去这笔销售。如果商家接受了交易,又在之后发现这是一张无效的卡,损失由谁承担?

第二个问题是银行之间的交换

一个可行的交换系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没有它,全国范围内的信用卡根本无法存在。因为绝大多数信用卡交易都涉及两家独立的银行:一家处理商家的业务,另一家负责发放信用卡发给客户。银行必须有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相互”结算”他们的账户。

当纽约银行的持卡人在夏威夷银行的附属商户处购买东西时,夏威夷银行必须有办法获得纽约银行的付来的资金,以付给商户。在今天这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这是在计算机被广泛使用之前。因此,为了相互结算,商家的开户银行几乎每天都必须向全国各地的持卡人银行邮寄成箱的纸质收据和销售收据。持卡人银行随后必须手动将销售汇票与其客户的账户进行匹配,向商家银行偿还款项,最后向持卡人开具账单。

在5家甚至25家银行结算是一回事,在150家银行结算,数百万持卡人,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并且在没有计算机帮助的情况下,通过销售汇票进行结算是另一回事。文件每天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有一半时间余额加起来不正确。后面的房间里堆满了未处理的交易,客户没有收到账单……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签约,BankAmericard系统开始崩溃。

专门清算机构的出现

由于上述的种种混乱,再加上BankAmericard 授权制度与其他合作支付系统一样,面临平衡竞争与合作的难题。在该制度下美国银行保留了该项目所有权利,使得成员行之间存在信任问题,加盟银行开始向美国银行威胁要放弃初出茅庐的 BankAmericard 系统。

1968 年,加盟银行之一的国家商业银行的经理 Dee Hock 建议成立委员会处理这些情况, Hock 领导的委员会说服美国银行在 1970 年 6 月放弃了对BankAmericard项目的控制,创建了 NBI (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

新独立的NBI由成员行共同拥有。成立后,NBI 制定了操作规范,专门负责支付清算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并充当司法机构,解决各成员银行之间仲裁等问题。在NBI的联盟里,各个银行发的信用卡清算都接入到这个系统里面来。银行们该发卡发卡,该放贷放贷,但是清算这个技术活就由一个专业的支付科技公司(NBI)专门来做了,四方清算模式正式诞生了。

1973 年,NBI 使用计算机使授权过程自动化。三年后,实现了交换的自动化。这些流程的数字化立即取得成果:现在可以24/7/365 处理交易;授权时间从5分钟减少到50秒;银行在一夜之间(而不是一周或更长时间)清算和结算交易。仅在第一年,整个联盟的邮资和人工成本就减少了 1700 万美元。

随着系统最终站稳脚跟,National BankAmericard inc.决定重塑品牌。他们选择的名字是: Visa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已经能够回答开头的问题了。

Visa是做什么的:Visa是专业的银行卡清算机构,为银行间解决授权和交易问题。

如何赚钱:Visa在清算时收取手续费(在之后的文章中具体分析)。

为什么存在:Visa的诞生是因为一个产业的大发展(信用卡产业)、一群金融机构的大推动(美国银行等)、一系列利益博弈均衡后产生的一个最优解产物,换句话说,其实Visa是人类社会活动分工的必然结果(因为分工带来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这是一切盈利组织所期望的效果)。

关于Visa的历史就先介绍到这里,后续将继续带来Visa的系列分析。欢迎大家多多留下意见和看法。

$VISA(V)$ 

精彩讨论

longbetonly2023-03-31 18:53

visa 个人 商家 银行的串通,同时是银行之间的串通清算标准和平台。。类似的ji票的sabr也是个人 飞行公司 机场的串通,但还没有公司与公司的串通那可能有机场与机场的串通

全部讨论

2023-03-31 18:53

visa 个人 商家 银行的串通,同时是银行之间的串通清算标准和平台。。类似的ji票的sabr也是个人 飞行公司 机场的串通,但还没有公司与公司的串通那可能有机场与机场的串通

03-08 05:15

mark,学习。
Visa是做什么的:Visa是专业的银行卡清算机构,为银行间解决授权和交易问题。
如何赚钱:Visa在清算时收取手续费。
为什么存在:Visa是人类社会活动分工的必然结果(因为分工带来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这是一切盈利组织所期望的效果)。

2023-04-21 10:54

这段历史写得好,Visa创始人写Visa和混乱型创新组织的书One from Many有记录这段历史

2023-03-31 17:56

支付 visa

05-10 12:30

好文,好公司,先卖个put开始关注

威萨的历史也是一段解决矛盾又出现新矛盾,在解决新矛盾的历史。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诞生了新生事物。

文中有提到四方模式,但是好像没有提到收单机构这个四方模式之一的角色?

2023-06-17 11:19

支付
Visa是做什么的:Visa是专业的银行卡清算机构,为银行间解决授权和交易问题。

2023-05-11 18:55

哥,写的太好了,相见恨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