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伟: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红与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陡增的杠杆与频繁的资本运作如今成了上市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夺命毒药。2018年以来,在金融降杠杆、中美贸易争端、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爆仓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深沪股市频创新低。上证报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6家民营A股上市公司宣布获得国有资本接盘,保守测算涉及金额达300亿元,有24家属于控股权转让。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已有约400位上市公司董事长离职/跑路/失联。其中大量董事长牵连到股权质押/借款担保/债务问题。例如南风股份、斯太尔等。截至10月22日,平仓风险已经蔓延至760家左右,相比4个月前足足翻了4倍。这些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过去3年来“三去一降一补”背景下呈现出三个不容回避的趋势:一是通过不打折扣的“毁灭性创新”,使得不顾风险盲目扩张的冲动明显收敛,投资行为趋于理性。二是正在进行的不可清晰描述试错过程,寻找新的方向与经济动能。三是历史上积累的各种风险和问题正在不可避免地水落石出,这是个必然的过程,泥沙俱下的至暗时刻也许还未真正到来。在上述滚滚洪流中,伴随整体市场下跌,上市公司的市值也在大幅缩水,不少民营上市公司资金链紧张,特别是那些陡增杠杆与频繁资本运作的民营企业出现控制权更迭就不足为奇了。更为紧迫的是,股权质押融资具有顺周期性:股价上涨会导致SPF(股权质押融资)增加,并增加信贷供应,促进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推高股价;反之,股价下跌将导致SPF减少,相应降低信贷供应,并放缓增长,对股票价格构成进一步下行压力。野村证券统计,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未偿SPF总价值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而且主要针对的是银行融资渠道受限的私人部门。

       民营公司控制权更迭本质反映了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被敲骨吸髓。尽管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但对事实的错误解读却有可能改变事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非常时期,翻开那些陡增杠杆与频繁资本运作的民营企业财务资料,透视这些公司实际控制人行为和控制权运作痕迹,就更易发现这些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资本市场套现痕迹。资本市场熙熙往往,本质皆为套现。套现是创始人分享上市公司发展果实本无可厚非,但利用控制权进行恶意套现留下一地鸡毛则须预防、惩戒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