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器械卖不动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以下文章来源于健识局 ,作者小米

2024年第一季度,“GPS”三巨头中国区业绩集体下滑。

5月7日,西门子医疗公布业绩报告:全球业务营收约58.5亿美元,同比增长3%。但中国区业务营收6.40亿美元,同比下滑14%,是其全球唯一业绩下滑的市场。报告期是该公司“财年第二季度”,对应自然年份的第一季度。

GE医疗和飞利浦医疗也在面临同样的困境。相关财报显示,GE医疗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营收5.97亿美元,同比下滑11%;飞利浦医疗2024第一季度来自中国的订单数量减少3.8%。

大型医疗设备“以旧换新”,在年初就成为热门话题。从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国产替代可能会通过这一轮以旧换新得到强化。今年一季度,联影营收23.5亿元,同比增长6.22%;东软收入18.30亿元,同比增长10.50%。

▍提款机变角斗场,多家跨国巨头业绩下滑

在今年第一季度,西门子医疗的影像业务营收达32.09亿美元。公司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欧美市场增势强劲。但由于前几个季度客户订单的暂时性延迟,中国地区影响业务的营收出现了双位数的下降。

同期,西门子医疗旗下品牌瓦里安医疗营收约10亿美元,同比下降2.1%。据财报披露,瓦里安医疗在中国业务同样处于下降状态。GE医疗和飞利浦医疗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是由于客户订单的延迟所致。

订单延迟的可能性很多。去年以来医疗反腐力度非常大,医院更新设备必然谨慎,延长审查时间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各类医院自身经营压力增大可能也是订单延迟的原因。更重要的,可能是今年新提出的“以旧换新”中,国产设备更受鼓励。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当方案》明确:到2027年,包括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截至目前,广东、浙江地明确以旧换新的计划,湖北力争到2027年每年更新大型设备300台,广东则计划到2027年更新设备超2万台。

4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鼓励企业更多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国产自主品牌设备。不是所有省份都有类似文件,但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是前几年就提出过的总要求,设备更新国产化是主要方向。

西门子医疗深谙此道。2023年5月,西门子医疗全球CEO访华,宣布追加投资总计超10亿元,建设深圳研发制造基地。截至目前,西门子医疗实现影像设备全产品线国产化,供应链本土化率已超过80%。

GE医疗同样在加速本土化进程。2024年5月,GE医疗宣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签约,加大投入3.8亿元,围绕工厂绿色升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意向。GE医疗向媒体透露:目前在中国销售设备的国产化率超70%,未来三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将再翻一番。

跨国巨头已经想出了很多办法,尽可能提升国产化率。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医疗机构采购设备时中国品牌必然会获得一定的印象分,这可能就影响了外资品牌产品的销售。

▍“本地化”改革,加大研发抢占中国市场

跨国巨头进行“本地化”改造的速度,能否快过中国品牌的产品进化速度?决定了中外医疗设备竞赛的结局。

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正在加速高端突破和技术迭代,提升市场化份额,在高端产品线深度参与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竞争。国产设备的优势在于价格,同时贴合国内医院和患者的诊疗需求,能做到定制研发,但关键技术或零部件还未实现研发的自主可控,突破供应链卡脖子技术。

国产设备企业正加大研发力度,试图打破跨国巨头的技术封锁。202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影医疗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发,中国首台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实现量产。

今后,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竞争还将更加激烈,谁能给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解决方案,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市场中抢得先机。

外资品牌的优势是技术领先。2024年的医疗器械展上,飞利浦医疗推出夸克CT、人工智能磁共振;GE医疗则带来PET/CT、磁共振;而西门子医疗与上海电气共同研发三款医学影像新品。

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强调,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进一步明确“中国境内生产”的具体标准,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创新研发全球领先产品。

从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此消彼长的局面已经出现。外资企业引进最前沿的技术来换取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获得回报也能提升竞争能力。双方如此良性竞争,方能共同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来源:健识局)

公开资料显示,医疗器械ETF(SZ159883)为目前A股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行业ETF,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一指覆盖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细分领域,全面表征A股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医疗器械ETF(SZ159883)$

同时该指数二级市场长期业绩表现较为突出。截至2024年4月30日,自2004年12月31日基日以来,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区间累计涨幅980.81%,折合年化收益率13.51%,不仅跑赢同期上证指数沪深300等宽指,也跑赢了同期中证医疗、300医药指数

场内可通过159883高效交易,场外也有联接013416、013415可布局。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以上资料仅为服务信息,也不作为个股推荐,不构成对投资人的任何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并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通常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风险越大。永赢医疗器械ETF属于中高风险(R4)产品,风险等级高于货币市场基金及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等级测评后结果为成长型(C4)及以上的投资者。基金风险等级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对照表详见永赢基金官网。投资者通过代销机构提交交易申请时,应以代销机构的风险评级规则为准。本基金特有风险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失败的风险、投资者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申购赎回清单标识设置风险、股指期货投资风险、资产支持证券投资风险、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低于面值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的风险、成份股停牌的风险、第三方机构服务的风险、存托凭证投资风险、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的风险等。敬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迈瑞医疗(SZ300760)$ $联影医疗(SH68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