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博弈论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1喜欢:0

利好消息出来了,该买还是该卖?是早几天买卖,还是晚几天买卖?

历史的启示是,我们获得的消息都是滞后的;新手习惯于见利好就冲进去,老手习惯于见利好就出货;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每次却又不完全相同。

我要说的是,这还只是表象,深入问题的背后,是动态博弈。

诸葛亮斗智曹操:

操说:我知道。

亮说:我知道你知道。

操说: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亮说: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到底怎样,很难判断。

在中国,《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经典博弈论著作。无数政治领袖、军事将领、学界精英、商业大佬及其竞争对手们都曾读过此书。问题是,你在读孙子,你的竞争对手也在对孙子,你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你的竞争对手也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你何以胜出?

历史的启示是,几乎每一次实战案例都各不相同,关键是如何运用。研读兵书要掌握思想精髓,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千万不要生搬硬套,照着本本打仗。由此,方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说到这,让我想起一个帆船博弈案例,很经典。说的是,1986年,美洲杯帆船比赛,往年都是澳大利亚获胜,美国为了这次比赛,做了很多的努力,花巨资改进帆船龙骨的技术,并且专门请了一位老船长作为总指挥。比赛从一开始美国队大幅度领先,在离终点还有3海里的时候美国队领先澳大利亚队4海里。如此巨大的差距让美国队志得意满!眼看就要赢得胜利之际,突然海上刮起了一阵大风,因为无法判断是阵风还是旋风,众人陷入了争论中。因为帆船是要根据风的方向调节帆的方向才能前进,阵风过来的时候调帆,旋风不用调帆,因为旋风会使帆反复受力导致帆船原地打转。老船长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是阵风,决定调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刚调整好帆,风向又变成了阵风式的旋风。因此,美国队的帆船在原地打转,浪费了很多时间。此刻澳大利亚队的帆船赶上来了。澳大利亚队没有调帆,笔直向前,瞬间就超过了美国队。当美国队离终点还有两海里的时候澳大利亚队到达了终点。美国队船员顿时抱头痛哭,精疲力尽,伤心地不想上岸。这是谁的责任呢,有人怪天气,也有人怪老船长。

博弈论专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帆船博弈中,当领先对手的时候,不管风向和外部环境怎样,只要跟着后面的对手操作就行了。对手调帆我也调帆,对手不调我也不调,对手往哪个方向调帆我也往哪个方向调帆。这样,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还是原地打转,都永远领先4海里。所以这是领导者的指挥问题,跟外部环境没关系。帆船博弈的精髓是领先者模仿追赶者。

我的个人理解是,先获取领先优势,然后保持和对手同步的策略。对手怎么做,自己怎么做,对手不动,自己不动,这样可以始终保持领先。领先后,千万不要瞎折腾,保持和对手一致性操作,这样可以一直领先下去。否则,本来领先的优势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调整变得被动,甚至反胜为败。

再看一个更有趣的博弈论案例,数字游戏。比如一组12个人玩游戏,每人给出一个从0到100之间的数字。把所有人的数字求算术平均值。谁选的数字最接近这个算术平均值的2/3,谁就赢得整场游戏。建议再仔细读一下题,想一想,试一下?选一个数,写一个理由,然后再往后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游戏里的每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是真的随机选择的话,大家平均值应该在50左右。50的2/3应该是33,对吗?很多人都写了33。(当然还有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一步)不过多想一步,如果你写了33,难道其他的人不会想得和你一样,也写33吗?如果这样,你应该写22。如果继续想下去,大家的平均值应该越来越小。50,33,22,14,9,7,4,3,2,1......最后,把问题想得非常地复杂的人的答案是0。但是在实际游戏中,可能是这样的结果:30,98,32,50,12,33,22,8,18......所有的平均数:31,它的三分之二是21。选22的人获胜。

胜负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游戏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一:这个世界不是由天才决定的。在众人决策的过程中,赢得游戏的人,都是比别人多想一步的人,而不是多想两步或更多步的人。

启示二:选择不同的数,或许就代表了不同类别的人。先说选超过66 的人。就算所有人都写100,获胜的数字也才67。这一定是个没动脑子的人。他可能解释写这个数字的原因是因为没听清楚题。先别放过这个现象。在现实社会里面,没听清楚规则的人不是比比皆是吗?比方说,做产品的人认为质优价廉用户就会买,而实际上,花高价买差产品的人大有人在,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用户都和业内人士有一样的判别力,一样的了解规则,对吗?再说选0的。越理性的群体,选0的比例越高。比如微软研究院30个人里面高达3个人选0。选0的人,沉浸于自己对世界了解的快感中,却知之者甚少。很可惜,在每次游戏里面,比一般人想一步的人就不多,想两步的人更少,经过重重地归迭代到达0的最终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你是天才,但是你赢不了游戏。然后我们来说选33的。他们是正常的,平凡的人。在明白无误的规则面前,按照规则办事,用思考指导行动,却不多想更多。33的人是社会的大多数,在他们前面,有引领世界的0和推动世界的22;在他的后面,有大量的选择随机数的更平庸的人。是33们,奠定了这个社会的基调。再说赢得游戏的22。他们也遵循规则,但是比规则前进了一步,不多不少,刚刚好一步。他们提出的方案让大多数人(33)感觉有道理,却不像天才(0)提出的解决方案那么晦涩难懂。社会上除了这些种类,还有很多,在游戏里也在出现。比如说选50 的。他在公布答案之前就解释说,“我知道这个数字肯定会非常小,趋近于0,而我就是想说一个大一点的数字,把平均值拉大,看看是会不会左右游戏的结果”。这叫做“搅局的”或者说“损人不利己”的。现实社会里面有吗?大有人在。

启示三:天才的悲哀在于,他搞懂了规则,却没有搞懂人。他自己想明白了,就想当然的以为别人也会想明白。他不但错误的忽略了只想到33的人的存在,更忽略了没有思考的,或者存心不按规则玩的人的存在。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只有天才的世界。对于这个社会,必然有看得比别人稍微透彻些的,离真理更近些的,我们姑且称之为天才吧。这些已经窥探到天机的天才,在现实世界里面,选0还是选22,这是个问题。选0,就注定了要放弃大多数人的认可。这认可可能是名声,可能是钱。选0的人,适合当教授,适合当评论者,不适合自己来做商业。如果你本来想选0,却又为了迎合大众选了22,就注定了你要伪装的傻一些,要被业内人士批判,会被选0或者8的人认为不紧跟潮流。大家看一看现在大凡成功的公司,从美国的软件业巨头们,到中国的门户网站,哪个躲得过选0的人的指指点点?或者说,选22的人是易中天,会用通俗(甚至有些错误)的方式讲史,而选0的人就是严肃的历史学家。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和热门网站,在大众和同行两个世界里面有完全不同的声名,大多是因为这样。没有选0的人,这个世界何以进步?选零的天才们艰难的拖着这个世界前行。我对他们表示敬佩。对于选22的人,帮助了无数选33的人改善了生活,他们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没有22,世界怎么可能从33过渡到更小的数字去呢?

看了以上两个博弈论案例,我们可能有所感触。那么,回到我前面的问题,如何运用,如何指导我们的现实?

我的回答是,理论只有落实到日常实践才有用。

如果你只是听我介绍了帆船博弈和数字游戏,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那么理论只是理论。如果你真正对此有深刻领悟,你就会知道它无时无刻不在与你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关系。比方讲,你每天抽时间读10篇文章,写下500字心得笔记,一周就是70篇,3500字的心得,一个月就是280篇,14000字的心得,一年就是3360篇,16.8万字的心得。如果你真正践行了日拱一卒,你的思想和认知不但会超过你日常生活的身边人,超过社会80%的人也并不夸张。因为中国人读书平均一年不到一本书,写下读书心得的更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持续精进的最差结果是,你肚子里储备了大量知识,写作能力不自觉的有了提升。因为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只要日拱一卒,坚持3个月养成习惯,后面就如同吃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佛家讲“印信证信”,意思是只有亲身印证才会真信。个人觉得实践起来并不难,因为我已经实践过,并且远超上面的阅读量和阅读心得。但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修行关键还在个人。说的这些,不就是我前面讲的博弈论吗?一旦你完成了这步,你就已经取得了领先优势。同理,股票、债券、投资交易、工作、学习等等,不都是一个道理吗?你为此每天多付出了一些,必然比别人领会更深刻一些。有人说,这有啥用?回答是,这离真理更近一些,活得明白。当别人把财务自由作为人生目标的时候,而你的最低目标是财务自由,更高目标是悟道,成为觉悟的人。爱因斯坦讲,人和人的差距在于业务时间。我认为爱因斯坦这句话不完整,应该是,人和人的差距不仅在工作时间,还在业余时间。当你把相关专业领域经典文本反复通读,并有个人独到领悟和见解后,就不会肤浅的认为,那些所谓的科班出身、专业学某个学科的人就一定比自己厉害。如此,你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学英语的马云也可以搞成互联网公司,学哲学的郭广昌也可以搞成多元化的复星集团,学社会学的刘强东也可以搞成电子商务公司京东,等等。

刚才我说了,爱因斯坦说的不完整。工作时间也是差别,也是博弈,也是精进。如何理解?我们每天和身边的人,上着一样的班,干着一样的活,有差别吗?答案是,有。我们可以反观自身,也可以反观你接触的所有人。第一类人,时间导向。表现:只要上下班准时打卡就行。这种思维典型的庸众思维,干事情必然低效率。找借口,混日子,没结果是常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习惯于自欺欺人。第二类人,任务导向。表现: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就好。这是典型的打工者思维。没目标的人永远给有目标的人打工,这种人今后怎么可能有大的出息?没有真正的自我而言,因为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我要做什么。一时可以没自我,但不能一直没自我。第三类人,目标(结果)导向。表现:今天我要实现什么具体目标,取得什么具体结果,应该如何高效完成,完不成又该如何处理。目标,分解,执行,检查,分析和评估一天的成绩和效率,一个环节不能少。没有检查分析评估绩效,于个人来说,干十年还是原地踏步,不可能有真正成长。于团队来说,只会越来越弱,乌合之众,不可能有多大战斗力。这也是很多人只是表面看上去很努力,实则没有多少认知进步的根源所在。

知道了病根,也就知道了药方;知道了差距,也就知道了对策。不管我们是哪类人,必属其一。并且我们在和同类以及另外两类人在博弈。从更高维度讲,我们更是在和自己博弈。真正通了,就不会有迷信,也不会有“我执”。

通过对博弈论的探讨,我顺带回答另一个问题,即很多人讲的“中年危机”。

我的看法是,对于能力不足的人,才有中年危机。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连老年危机都谈不上。如果有中年危机之感,如何破?核心要义是:能力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和未来时,需要你终身学习和成长。解救之道,就在前文中。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卷,如何变,机会属于终身学习者。因此,未来商业社会的人才标准也就有了,那就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领导者。

最后,回到主题。博弈论是基于当前游戏规则获取最优选择,理性和自利是其假设和前提。当我研究完博弈论之后,结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我的结论却是一个反博弈论或者说是矛盾的结论,即博弈论只是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话才是道,才是真,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即“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我研究投资和博弈论的结论和心得。

这,多么荒诞!

作者:孙权(雪球唯一账号:与但丁讨论神曲)

全部讨论

04-30 00:00

写得不错,目前收益几年几倍?(不是杠,友善真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