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法

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01

全局思维

本周股市大跌,有人告诉你,是乌克兰紧张局势升级引起的。真的是这样吗?这种结论大概率会被证伪。社会日益复杂,一个现象往往是多个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面对股市大跌,很多人卸掉软件,变成鸵鸟,自我麻痹。我的看法是,这样做的话,学费就白交了。亏钱正是长本事的时候,人的进步多半来自困难和错误。

应该做什么?我的建议是,第一,检查自身策略是否完备,是否存在重大缺陷,长期多次交易是否可以保证胜率?第二,若策略没问题,检查自己是否真的知行合一了。知而不行并非真知,拿出具体方法约束自身的小聪明和任意操作。第三,择强汰弱。丢掉自选股中持续下跌的弱势股,不要心存幻想,那是赌徒的通病。趁大跌筛选出那些抗跌的真龙,行情一旦企稳,这类票一般率先走出行情。

学而不博则缺见识,学而不深则易肤浅,面对孤立看问题的人,有时我们会觉得太过肤浅,懒得一起讨论,因为大家认知差距实在太大。但这就是生态多样化,这就是次第花开。我们最好还是保持礼貌的微笑,宽容别人的单纯。就像前文说的乌克兰局势紧张,但凡战争,如果仅仅是为了争夺地盘,是不是低估了各国的智囊团水平?如果从利益分析视角透视乌克兰局势冲突与大国博弈,我想可能会写成一篇不错的论文。在乌克兰局势问题上,我倒是认为美国是有战略考量的:东欧局势紧张,美元上涨,美元回流,美债被大量认购,同时资金承接相关金融资产,延后或化解一定程度的经济问题。这哪是一箭双雕,根本是一鱼多吃。

目前,我还没看到哪个国内专家学者把这些事件联系起来整体分析的,相信这样的解读文章也会很快出来。战略不是战术,战略背后是布局能力,全局思维,不是就事论事和单点思维。就像一个人看到今天股市来了一根大阳线,立马告诉你股市行情来了。这能信吗?我要说的是,趋势还在下跌中,反弹就是诱多。面对单根K线就一惊一乍的人,请你给对方一个同情而包容的微笑吧。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不好是行为出了问题,行为不好是思想出了问题。看问题不要割裂看,那样只会让自己盲人摸象,反而成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了。

02

做趋势的朋友

很多人讲,投资,需要做时间的朋友!请你再思考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我的回答是,在有些情况下,这话是对的,在有些情况下,这话是错的。这话有一个前提,或者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做趋势的朋友”。在资产价格上升趋势、上升周期中做多,时间是你的朋友;在资产价格下跌趋势、下跌周期中做空,时间是你的朋友;在资产价格上升趋势、上升周期中做空,时间是你的敌人;在资产价格下跌趋势、下跌周期中做多,时间是你的敌人。顺势而为,时间是朋友;逆势而为,时间是敌人。不要轻言抄底和逃顶,顶和底只有一个,趋势一旦形成很难说变就变。

有个靠谱的策略,比任何投研分析都管用,比如上升趋势,均线策略,均线之上一直持有,破位即出,站上均线再接回,防止踏空和深套;横盘震荡走势,箱体策略,碰上轨卖,碰下轨买,放量突破买,破下轨卖;下跌趋势,空仓策略,反弹即诱多,赢面极低,最好不参与。策略回答的问题是,万一错了怎么办?懂了这个,“做时间的朋友”才变得更有价值。否则,朋友有可能也是敌人,比如那些持有股票五年十年还没解套的。

03

投资有心法吗?

我的回答是,有!这让我想起《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的一段话,十分精彩。扫地僧说:“本派武功传自达摩老祖。佛门子弟学牙,乃在强身健体,护法伏魔。修习任何武功之间,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如果所练的只不过是拳打脚踢、兵刃暗器的外门功夫,那也罢了,对自身为害甚微,只须身子强壮,尽自抵御得住。但如练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罗叶指、般若掌之类,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愈隐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

我们是做金融投资的,表面看我们财富可能在增加,但是心灵有可能在钝化。拿现在的自己和多年前的自己比照下,自己是更加世俗了还是更加优雅了?自己是更加计较了还是更加宽容了?自己是更加自私自利了还是更加乐善好施了?这无需外求,也不需要证明给谁看,只需要反观自己这颗心即可。

《圣经》为什么说“人类只有回归到婴儿状态才能得救”?或许这就是一个原因。少林寺大师告诉武林高手们,说佛法可以化解戾气。我想,我们心灵的钝化也需要通过慈悲来化解。但心怀慈悲这一步,却难如登天。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各类金融资产,股票、期货、债券、基金、外汇、理财等等,它们都是让我们生活幸福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什么是目的?人是目的,心法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教科书往往提供的是知识和信息,基本都是术。如果按照教材能赚钱,赚钱机会早就属于书呆子了。这就好比一个从来不用自己钱炒股的人,告诉你赚钱的心得,你觉得靠谱吗?一个多年炒股却一直亏损的人,告诉你炒股的经验,你觉得这种经验靠谱吗?与你分享经验的人可能出于好心好意,但说的可能是正确的废话或者错误的认知。

在术上求索,最多得小乘,很难悟出门道。与高质量的人脉交流,或者阅读经典著作,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等典籍,讲的往往都是道,这是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很多人觉得它们过时了,不如读畅销书来的爽快和时髦。实际上,若缺少这些滋养心田,天天沉迷于交易与买卖,则很容易迷失自我。懂了这些,就明白为什么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最崇拜的人是哲学家尼采,日本首富孙正义受益一生的是《孙子兵法》。对了,哲学家波普尔有一个徒弟,他的投资哲学来自波普尔提出的证伪哲学,这个人名叫索罗斯。

领悟不同,心智不同,认知次第不同,如佛之六道。在《中阿含经》、《入楞伽经》中,佛依照业报身所受福报大小划分六道,即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若对佛经有所参悟,就知道佛说的不仅只是来世的事,还是现世的事。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我们都身处同一个物理场,无外乎一身皮囊包裹着一颗躁动的心而已。人的本质是什么?一代代哲人探索的结果是感性欲望,是理性,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是劳动(实践)。化学家将一切概况为正弦波,物理学家将一切概况为原子,哲学家将一切概况为存在,即“being”这个词。若如此,人之差别究竟在哪?目前我的个人理解是,在心。心是何物?我的回答是,心虽然有科学的定义,但语言很难准确描述它,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一样。心不是物理学上的实体心脏,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我们去体会。就像风,你能看到风吗?你看不到风,人类只有通过被风作用的东西才能感知到风。树叶动了,人们知道是风来了,但无法准确描述风是何模样。亲人离世,你倍感伤心;子女明事理,你心生欣慰。心包含着生命情感体验,需要每个人去体会。

04

读书学习有心法吗?

回答问题前,我先说一下,我们从小养成的写作逻辑是:先定题目,再分论点,最后找论据。这种养成的写作方式,会毫无察觉地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导致思考问题也遵循此逻辑,先入为主,先有主观判断再找客观根据。看好或者不看好,去找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个思维方式对思考问题往往有害,且不易察觉。思考问题应当先不做判断,搁置争议,不下结论,从资料总结出结论,先客观再主观,和写作刚好相反。不先下结论,一切以事实为依据,或许更科学。投资亦是此理,需要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结合。互相印证,不可偏颇。

回答上面的问题,读书学习有心法!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读书心法是四条,“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大师说的深刻,绝大多数人水平虽有差距,但都在此圈内。但我觉得大师的这四条还不充分,少了一条圣人读书之道,故斗胆加上一条“致良知”。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致良知”。我的自身感悟是,自己以前读书,用功多在解其言,很少知其意,认知无法升维。不知道读到此文的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有切身感受?若有,问题可能和我一样,读书太少或读的书质量不高。当有了大量阅读以后,集中精力精选经典去读,功夫就会多用在明其理上,尝试探寻如何融会贯通。科学的说法这叫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至于“致良知”的境界,古今中外的先贤圣哲们皆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们学习应有的态度。虽然自身心智有所成就的希望极小,但若按孟子所讲“人人皆可为尧舜”,王阳明“圣人之心,吾自俱足”来看,至少每个人都存在到达这种境界的可能性。

接着上文讲,问题要搞透彻,就得继续追问下去。何为明其理?我的回答是,明其理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何为致良知?我的回答是,明心见性,率性而为,把握规律,知行合一。那么,不同认知境界,差距在哪?我的回答是,普通人凭感觉,用感性直观感知世界。聪明人凭理性,用知识逻辑理解世界。智者则不然,智者明心见性,率性而为,遵从本心(本心即仁,即道,即天理,即规律),顺势而为,行为示范。再进一步追问,认知差距的标准是什么?普通人的标准是以世俗的标准为标准,智者的标准是以自然规律的标准为标准。由此,人的认知差距结果就表现出来了。什么表现?很多人说一大堆可能也抓不住重点,说不到点子上,可能一个人的一句话就足以点醒你,使你幡然醒悟。认知高度不同,看到的风景就会不同,这是结果。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当我有幸接触到自己眼中的优秀者时,也曾惊叹这些人思想之高度、思想之深度以及思想之广度。在我孤陋寡闻时,觉得“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思考和生活”只是句台词,在我接触到一些优秀的人后,才发现“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思考和生活”就是其日常。你也可以亲身验证下,看看自己不同的微信群,不同圈子里的人,认知是不是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对待同一个信息或同一事件的看法。“透过现象看本质”,道理似乎我们都懂,但做到很难,需要下功夫。这就好比都是车,看上去没多大差别。但内在动力有的是烧煤,有的是烧油,有的是用电,有的是核动力,动力系统天壤之别。都是人,看上去没多大差别,都要吃饭。有的吃三碗,有的吃一碗,有的吃半碗。三碗未必做成一件事,写出一篇文,半碗可能精力十足,工作十分高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知道了这些,我们能做什么?我的回答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顺境、逆境皆是考验,一切外在条件都是自我修炼的基础。看到别人的优点,可以提升自身的水平;看到别人的缺点,可以提升自身的境界。同样是看,“看”上也见差距,“看”上也见功夫。

说到这,大文豪苏东坡的两则趣谈,给我们深刻启发。有一天,苏东坡去找佛印禅师聊天。苏东坡对佛印说:“我最近学佛很精进,你看我现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接着也问道:“那你看我怎么样?”苏东坡为了压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屎。”佛印听了也笑笑。苏东坡回去后很高兴,到处宣扬他这回胜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以后,却对他哥说:“哥,你不要再四处宣扬了,其实是你输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继续说道:“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又一日,苏东坡写一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者,即: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自认开悟偈,派人呈送禅师印证,不料被批四字,坡一见大不悦,谓:“岂有此理!”即时过江。禅师笑曰:“既然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蹦过江?”坡愧无定力,垂头而退。在我看来,“坡愧无定力,垂头而退”,这一刻,以苏子的才学境界,我觉得他应该是真正悟道了。

05

如何对待心智

营销战略家特劳特在《定位系列丛书》中表达了一个核心理念,“一词占领心智”。能一句话说清的,不要啰嗦三句话;能用一个词精准概况的,就不要多说一句话。这方面商业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汽车品牌,说到“舒适”,想到奔驰,说到“操控”,想到宝马,说到“安全”,想到沃尔沃。这就是一词占领心智的成功运用。在我看来,这背后不仅仅是商业利益上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対极简主义美学的追求,它是建立在对产品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基础之上的。回到我们身边,你再去审视满大街消费者的行为活动。商家不停地升级商品,大众不停地被刺激着去消费。大众多数是集体无意识的,从古至今一直在被习俗和从众情绪推着走,最终沦为物欲化的个人。这方面读读《乌合之众》、《沉默的大多数》等,就知道这个道理。在商品带来的短暂满足过后,人们重新陷入无聊和空虚。问题出在哪?说到根上,是此心难安。如何根治?心要有所安。心安何处?中外思想史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答案,安在追求商品上,永远不得安宁。那心安何处?按照我目前的理解,提供几个可能的选项,安在哲学、儒家、道家、佛家、宗教、伦理、科学等上面都可以。这些词汇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它们在内涵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此心不安,走到哪里都是流浪。只有对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搞清楚,才可能有个独立而坚固的精神家园寄托,亦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特意把“科学”二字放在最后,也是有用意的。若心安科学,你得知道科学的实质是什么。科学实质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科学是暂时的正确,科学一直在不停地证伪过去的正确。由此,你得考虑,心安此处是否长久?这需要自己去反思。

概言之,无论投资还是做事,认真只是做对,用心才能做好。用多少心,做多大事。

肺腑之言,愿能入心。

作者: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