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的重疾险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0回复:88喜欢:55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人寿(SH601628)$   $中国太保(SH601601)$  

前段时间和一位保险代理人朋友深聊了一次,期间谈到了一个观点。多数人在买保险的时候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保障是什么。代理人在推销保险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也根本不会考虑看客户真正需要的保险产品是什么。

买保险的人在跟风买,卖保险的人也在跟风卖。真正体现保险本源的产品没人买,反倒是保险公司的收割工具们卖的红红火火,一把镰刀钝了,磨一磨换个刀把继续用。

开门红的任务应该也都差不多了,今天就说说所谓的重疾险吧。(别杠,不涉及具体公司的具体产品)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保险就是保险。当你有任何有想从保险上占便宜的想法时,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斗得过精算师团队并且了解一下刑法198条的保险诈骗罪。

当然历史上也不排除一些憨逼保险公司确实因为种种原因推出过一些亏本的产品……但现在。一个保险产品要是亏本最先有意见的是保监会……

说回重疾险,各家保险公司的相似产品有很多很多……条款也是无比复杂,但简而言之:每年交钱,交够若干年。保险期内如果得了条款中列明的轻症或重症,则赔付你一笔小钱或一笔大钱。附加的条件还是诸如重复得病重复赔,轻症赔一笔重症了再赔一笔等等。

借着重疾险新规的出台,利用人们的恐慌情绪和占小便宜的心里,这类产品在年末年初的销售情况异常的好。

下面我就随便找一款产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你真正需要的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重疾险。

注:此类产品年缴费额度、缴费期限,保障范围、赔付次数都有都有较大区别(实际赔付的区别并不大)只是随便找一款,您要是认为您买的或您卖的产品是良心产品不再此列,那么我恭喜您,请您点击右上角关闭此页面,谢谢了。

另外我不想在这里详细的介绍保险产品方案,如果您想了解,请咨询朋友圈里的代理人。

某产品主险:被保险人年龄35岁,保额50万,年缴保费1.8万,缴费年限20年。保障范围60种轻症,100种重症,轻症赔付20万,重症赔付50万,可叠加。同时还有一些附加险可以选择,增加赔付次数。(各类保险条款异常复杂,且根据性别、投保年龄的不同都会有差异,这里只是选了一个看起来最简单的作为示例)

姑且只考虑主险部分每年18,000,连续缴费20年。

保费付出共:360,000元。如果考虑到通胀因素或者说投资收益因素,姑且以每年3.5%计算(一般人找到年化3.5%的低风险收益应该很容易)

缴费20年总付出成本是491,034元。

换句话说如果这是一个赌注的话,你和保险公司所赌的是你在缴费期间内(55岁),会不会得上述60种轻症以及100种重症。基本上如果你在缴费期间内满足赔付条件,那么你就“赚”了,如果在缴费期间外得病,你获得的只是保险公司替你保存的钱。你越晚得病,则保险公司在你的这笔保单中收益就越大。若干年后,当你的患病风险足够高的时候,你的名义保额还可能以各种方式返还给你,但最多不超过50万。

当然,再说一遍,保险买的是保障,不要想着从保险里占便宜,保险公司要盈利也是天经地义。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让你想一下,你损失了那么长时间的资金流动性和收益率,真正想获得保险服务只是保险公司替你攒钱么?

条款里所谓的轻症,真的是你3、40岁时面临的最大威胁么?如果真得了条款中的可以要人命的重症,给你50万就够了?

这里不是说重疾险没有意义,而是说重疾险所能保障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你自己想保障的?

如果真的担心自己的健康风险,为什么不去选高端医疗险呢?如果担心自己蹬腿后家人的生活,那为什么不买个纯粹点的寿险呢?如果担心自己患病后的财务问题,那为什么不好好做资产规划呢?不说跑赢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起码流动性还是可以保障的。

说到底,人们还是不愿意为消费属性的保险买单。年金批了一层重疾的皮,明明是镰刀磨得更快了一些,却误以为买到了健康的保障。

————————————————————————————————————

以上观点可能都是错的,欢迎探讨辩驳。

————————————————————————————————————

评论里看到很多熟悉的保险代理人话术……就不一一回应了。

还是再提炼一下本文的核心观点:

1、保险是消费品,抱着占便宜的心态选保险产品反而会被收割。

2、保险本身很有必要,但现在热销的重疾险并非多数人的最优选择。(保费成本高,保障力度弱)储蓄+ 理财+消费型医疗险比重疾险更有优势。

3、买保险时一定要想明白自己需要保障的到底是什么,不要跟风买。

精彩讨论

夹头使者2021-02-02 00:50

楼主你不懂保险,保险的意义是用一点小钱赌一个概率很小,但是损失巨大的东西,他的远离和彩票一样,是用一点小钱,赌一个概率很小,但是收益率很大的东西。逻辑是一样的。另外养老年金险和医疗险不一样,养老是一个百分之百概率,所以养老年金险实际上是一个刚性兑付的强制理财工具,且,锁定久期利率。不要以为你炒股票养老比买年金养老安全,多少美国老百姓因为08金融危机而养老金全没的。我们只不过是没见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而已,年金收益率是20年复利,刚兑。定期存款5年期单利才4%,远远低于年金保险。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十年来持续下降,你能保障利率稳定么?保险公司就是和你赌这个,并用强大的资管能力跑赢刚兑利率。这才是保险的本质。

投资是一场修行之旅2021-02-01 23:18

确实是,保险买的应该是保障,不要想着从保险里占便宜,保险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消费品。消费型的保险才是适合我们普罗大众的费用少,保额高。但是,这对保险代理人通常不会推荐,因为佣金实在太少,而一些定期寿险定期健康险,万能险,以及带有投资属性的多少年后可以还本的却被大量的推荐和接受往往是常态,不说,这个投资是收益率,分到你手里先要被扒掉几层皮,通常所缴纳的保费较高,保额过五年10年随着通货膨胀却不一定能够满足真正的需求。二十年前我们自己买保险也是没想明白,这个问题,这几年随着消费型的健康保险越来越多,全部改成了消费型的。

爱炒股的姿迷2021-02-01 23:30

重疾险的主要作用:人患重病,几年内很难能工作,就是很难有收入,重疾理赔金可以覆盖这一块。
医疗险的作用:报销治病的花销,不用持续投入大量的钱,一定量的钱可以滚动花费和报销。
寿险或意外伤害险的作用:以身故或伤残为给付条件,一旦发生不幸,赔付金额可以覆盖房贷,用于父母养老,后续孩子教育等
保险不是一下买到位,而是慢慢买,保额觉得随着通胀不够了,就再买点。
至于买消费型还是返还型产品这个只能是个人需求了
终身型产品搭配长期消费型产品才是王道

mengsff2021-02-02 00:00

我跟你想的一样!我曾经也算过一笔账,自己交完20年的这笔钱,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存银行,再过八年后,连本带息就已经超过保额了!更不用说28年以后的利息,或者收益更高的定投之类的理财,还有资金的灵活性,流动性!我倒是觉得买个百万医疗就可以了

掏出一块钱2021-02-02 10:46

我始终认为,拿家庭收入10%的钱去用于保险,是可行之事。

工作后投了很多年保险了,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
没住过一天医院,一分钱没从保险公司赚到,但是很开心,
如同见到家里过期的感冒药一般开心。

全部讨论

楼主你不懂保险,保险的意义是用一点小钱赌一个概率很小,但是损失巨大的东西,他的远离和彩票一样,是用一点小钱,赌一个概率很小,但是收益率很大的东西。逻辑是一样的。另外养老年金险和医疗险不一样,养老是一个百分之百概率,所以养老年金险实际上是一个刚性兑付的强制理财工具,且,锁定久期利率。不要以为你炒股票养老比买年金养老安全,多少美国老百姓因为08金融危机而养老金全没的。我们只不过是没见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而已,年金收益率是20年复利,刚兑。定期存款5年期单利才4%,远远低于年金保险。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十年来持续下降,你能保障利率稳定么?保险公司就是和你赌这个,并用强大的资管能力跑赢刚兑利率。这才是保险的本质。

确实是,保险买的应该是保障,不要想着从保险里占便宜,保险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消费品。消费型的保险才是适合我们普罗大众的费用少,保额高。但是,这对保险代理人通常不会推荐,因为佣金实在太少,而一些定期寿险定期健康险,万能险,以及带有投资属性的多少年后可以还本的却被大量的推荐和接受往往是常态,不说,这个投资是收益率,分到你手里先要被扒掉几层皮,通常所缴纳的保费较高,保额过五年10年随着通货膨胀却不一定能够满足真正的需求。二十年前我们自己买保险也是没想明白,这个问题,这几年随着消费型的健康保险越来越多,全部改成了消费型的。

2021-02-01 23:30

重疾险的主要作用:人患重病,几年内很难能工作,就是很难有收入,重疾理赔金可以覆盖这一块。
医疗险的作用:报销治病的花销,不用持续投入大量的钱,一定量的钱可以滚动花费和报销。
寿险或意外伤害险的作用:以身故或伤残为给付条件,一旦发生不幸,赔付金额可以覆盖房贷,用于父母养老,后续孩子教育等
保险不是一下买到位,而是慢慢买,保额觉得随着通胀不够了,就再买点。
至于买消费型还是返还型产品这个只能是个人需求了
终身型产品搭配长期消费型产品才是王道

2021-02-02 00:00

我跟你想的一样!我曾经也算过一笔账,自己交完20年的这笔钱,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存银行,再过八年后,连本带息就已经超过保额了!更不用说28年以后的利息,或者收益更高的定投之类的理财,还有资金的灵活性,流动性!我倒是觉得买个百万医疗就可以了

2021-02-02 10:46

我始终认为,拿家庭收入10%的钱去用于保险,是可行之事。

工作后投了很多年保险了,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
没住过一天医院,一分钱没从保险公司赚到,但是很开心,
如同见到家里过期的感冒药一般开心。

直接买一年几百块的百万医疗保险不香吗

2021-02-02 07:47

年收入30W+来说,一年2万不到的资金,能换来不确定性疾病的很多确定性的损失补偿,有什么理由拒绝重疾险呢?
年收入少于30W+的,那就要看个人自己的想法,有能力将年交额做到5%以上的,可不买。

对于汽车都愿意投入每年5K+以上的保险金,对于自己和亲人的身体健康却不愿意投入,那生命的意义何在?

2021-02-02 01:13

我买的就是消费型的医疗险,我觉得比较合算,每年交比较少的保费,真有大病可以赔比较多的钱。有人认为如果连交了十几二十年都没病,保费加起来也不少,都白扔了,相比那种有返还的,是不是不合算?这个账不能这么算,好比你的车开了多少年都没出过事,不也是要每年买车险吗?

凡是有返还的重疾险或者寿险,本质上都是有保险和理财混合的属性。寿险通常的模式是:走的越早,获得的赔偿越多,到了平均寿命以上,看起来是连本带息都回来了,实际上那个收益率要低于一般人正常投资理财的收益率。收益率的差额实际上才是真正的保费。这不能算是骗人,你如果不付出保费,保险公司拿什么钱赔付呢?

要不要买这种重疾险或者寿险,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我认为低薪阶层没必要买,每年支付不菲(相对于收入)的保费,严重影响日常消费水平,万一有意外就任命吧,不出意外就算赚到了。高净值人群也没有必要,你如果有几千万,有了大病,几百万还出的起,没太大影响。如果几百万都治不好,再多花几千万基本上也不太可能治好,还是留给家人吧。最需要买的是当前薪酬比较高,但是积蓄还没有那么多的中年高级白领,一旦有了意外,家人的生活质量将严重下降,有了保险就不一样了。

2021-02-02 14:47

非常同意 曾经跟朋友探讨时类似的观点 结果朋友一致怼我的话就犹如下面第一点赞量的一样
人类共性:
1.对未来的恐慌
2.难以用数学方式计算得失
3.喜欢用小概率解释普遍现象
所以我还是买入了$中国太保(SH601601)$

2021-02-02 08:20

既然要按投资的思维去分析,那就斗胆用投资的思维去分析以下两点。
一.期限错配。长期收益一般是高于短期收益的,但疾病属于突如而来的风雨,根本无法预测何时会生病,因此用于支付医药费的资金,是不可以随便用长期投资相比较的。为了保证期限搭配合理,一般只能选取半年以内甚至隔月计算的理财产品,别看3.5%已经很低,20年之后会更低。
二.对资产配置的认知。读书时候数学题总爱问极值是多少,条件范围是多少,但是人生真的是一道单纯的数学题吗?我举个例子,按税后年薪的5%做保险配置,对冲疾病发生时的流动性不足,是有极大意义的。先不说历史上,就说眼前。华夏幸福与海航集团,就是因为只看到以后能赚大钱,所以忽视了近期的资金流是否能持续,最终流动性不足导致了当前的问题。数学题只教你找出极值,但没说找到了就必须得用,因为极值一般伴随着某些条件,而条件就同义于风险。讲句人话,为什么买保险的大多数是中产阶层,那是因为中产已经不以增值为首要目标了,稳住,活下来,固化阶层,才是这些人的首要目标。
三.最后再吐槽一下,这与作者思维没关系,而是举的例子不太好,然后用一个不太好的例子打死了一船人…… 1万8一年,交20年,这价格贵了,应该是绑了些不必要的服务进去(比如身故或退休后后返还),实际上35岁的消费型重疾险,大概1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