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旁观者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回复:10喜欢:2
上机的免税业务是差,但是差的让人看不懂。
从海口免税的数据看,一季度的免税销售确实是下滑的:24Q1-127亿元,23Q1-168.70亿元,免税消费额下滑了25%。
假设机场和口岸一样下滑25%,去年上半年日上上海营收是81.97,假设一二季度相同,则23Q1日上销售额40亿,24Q1下滑25%则日上销售额则在30亿元,收到免税租金3.47亿,扣点比例则11.5%。这不符合新签的协议。
这只能说明一点:上机的免税销售额下滑的比海口免税还要剧烈。
如果扣点比例是20%,免税租金3.47亿得出免税销售额17亿,则Q1日上上海的销售额同比下滑了57%,远远大于口岸免税下滑程度。
机场免税额明显跟不上国际客流恢复进度,上机到底怎么了?这是第一个看不懂第二个看不懂是:信息已经充分公布了,为什么上机的走势还这么强?是有什么利好吗?

热门回复

1、日上上海这两年营收大头在有税,你不能用去年的总的营业收入去比
2、23q1,在原协议上,中免其实是对上机有补贴的,基本不赚钱甚至亏钱在做
3、24q1上机免税你算的是对的,大头在香化,18%扣点率。销售额是有点太少了,但说比去年降低就不现实了
4、为啥上机最近这么强我也不懂,预期重奢开业很快大爆?那又为啥中免砸那么狠

答案是不知道,因为只披露合并报表不披露单公司的详细报表。但可以从中免上机的业绩披露会的一些交流获得,也可以可以通过一些侧面的指标推算,比如今年可以通过扣点倒算,但去年不行。
有些推算比如这篇文的作者:
——————
2.我在我的分析文章中也对中免免税业务的来源进行了拆分,试图测算出离岛免税和口岸免税二者的具体金额,我用的方法是通过免税特许经营费测算,离岛免税特许经营费是收入的4%,口岸免税是1%,再根据特许经营费占免税收入的整体比例,测算出口岸免税和离岛免税各自的占比(结果是2023年口岸免税124亿,离岛免税318亿[笑]
——————
上机大约占口岸一半,也就是说23年全年60亿左右。
23q1的话,我没记错在哪看到好像是说200多万客流*300多客单价,八九个亿的样子。
都是估计的,不一定准,有时候可能有较大误差。
一季报之前,我最差的预期是环比微增,4.5-5亿,也没想到利润能低于4亿……

那如何知道日上上海的真实免税销售额呢?中免只披露日上的总营收。

去年一季度浦东机场销售额很低,刚放开。同比下滑57%不知道咋来的,日上上海线上大幅萎缩了吗?客单价有季节性,春运2个月和暑期2个月低,整体看目前香化烟酒全年客单价相比19年低100元左右。

我们想的高度类似

国际人流量上去了,免税销售额却很差,很明显,是中免垃圾,给他流量他接不住。上机不是傻子,合作伙伴能力这么差,26年还会按提成方案把场地租给他,除非上机变成中免的下属单位。

应收账款本来就包含在q1营收里面,不知道你想说啥……
后者包含在投资收益里面,有一些,但没多少的。

也是一个角度,不过“机场看免税”,打破这个。作为重资产公用事业,没有给高估值的依据啊。哪怕是讲公用事业涨价预期的故事,也支撑不了这么高的pe……
今年一季度除了免税,基本都恢复得七七八八,国内超过19年,甚至国际航班也恢复差不多80%,但是扣掉免税收入的话,只有大概1个亿利润,不说勉强盈亏平衡吧,确实也差不了多少。至少在目前的合作模式下,两家公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甚至短期是上机更依赖机场免税的收入,占收入和利润的比例更高。

我这边没有搜集到公开数据,所以我只能用日上上海23年上半年营收一半,算作23Q1日上上海的营收了。

说明买奢侈品的人变少了,第2种是收入下降了,第三是人口老了。也许这三条的因素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