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这个剧情绝对是比电视剧都要夸张,放到银行保险柜里的80吨黄金经过了入库的检验的,还有保险公司承保的,结果等到他们再拿出来的时候居然变成一堆铜合金,这个背后的作局者贾老板光这一票狂骗200亿,可是结果居然因为A股太拉垮了,贾老板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不说顺带的,还把曾经的山东首富给坑回了解放前,今天案件一审已经宣判了,这位贾老板无期徒刑。具体啥情况:做局的这位贾老板叫贾志红,旗下有一家珠宝公司叫金煌珠宝,小老板一直以来有个执念,他特别想去A股上市,早在零八年就想在深交所IPO了,结果被人家一棒子给打了,回去说它怎么营收一年增长八十倍,这不妥妥的财务造假吗?于是他转头就在二零一零年去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是那边的股价一直起不来,小老板还是想回A股,既然IPO没戏了,就借壳一开始是举牌了ST武昌鱼,结果被监管发现这事又黄了,所以说贾老板有执念,两次碰壁之后他不抛弃不放弃,又换了一个目标绕道借壳襄阳轴承,先花七十亿吃下襄阳轴承大股东三环集团,再把金黄装到上市公司,可是小老板没有这么多钱,于是他就用假黄金质押给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贷款,总共搞了80吨假黄金已经贷了两百亿出来,打的算盘就是先上市,然后再套现把这个钱给还上,为了让这些金融机构更放心,贷款更顺利,它引入了保险公司给它质押的这批黄金,承保说我都是9999的纯黄金,保险公司给我证明。可是没成想襄阳轴承的股价实在不给力,连续亏损,到2019年贾老板还不上钱了,借钱给他的多家金融公司也开始逾期了,没法兑付,这些金融公司本来还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不就是起诉法院,然后强制查封这堆黄金,然后把黄金拍卖还钱。可是结果倒好,拍卖前的检测阶段才发现这80吨黄金全是假的,只是一堆铜合金,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疑点,事后来看的话,首先黄金它是硬通货,价格是非常透明的,你想把这批黄金变现很容易,即便把黄金卖了再买回来,只要做好套期保值价差的波动成本绝对比贷款利息是要低的。

这个公司干嘛要舍近求远选择更复杂,而且成本更高的质押贷款,第二这么多黄金涉及的金额这么大,但凡专业的人或者机构肯定要仔细检验的,这一关当初是咋过的。还有第三这保险公司不是承保了吗?怎么保险公司也没有发现黄金是假的?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贾老板的运作手段了,凡是常理说的不通的地方,用钞能力开路就是了,所以这回贾老板的判决书里面提到的他的罪名,除了有合同诈骗之外,还有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至于说保险公司为什么也甘愿给他背书,事后来看,很有可能是被利用了,做局者可能是偷换了一个概念,因为小老板算是按照真黄金的价格去投保的,但保险公司只是针对这批物资不会灭失,但是可能贾老板就拿这个对信托公司说成是保险公司对黄金质量进行背书了,然后等到爆雷之后,信托公司去找保险公司,结果反而被人家怼,说人家投保人都没有找我,你们信托公司跟我有半毛钱的关系,当然了这事一直也都是有争议的,金煌珠宝报道被坑的最惨的人是谁?曾经的山东首富泛海控股的老板卢志强,这位老哥身家一度高达八百亿,比许家印还要有钱,但是运气实在不好,旗下的民生信托在金环主板上踩雷四十亿,然后又连续中招了中建五局的萝卜章,新华联债券违约,宝能信托违约等等,再加上房地产行业低迷积重难返,在今年的二月份泛海控股已经是黯然退市了,退市前的卢老板穷到什么程度承诺的两个亿的增持护盘,只兑现了两千八百八十九块钱,其实回头来看金煌老板的这两百亿的黄金骗局,恐怕只是当时金融扩张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二零一五年到二零一九年恰好是一轮信用扩张周期,金融机构有强烈的营收和利润的诉求,因此对于像黄金质押贷款这种业务,也是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想着怎么做大规模,而忽略了风控,其实按理说就算业务对象是珠宝公司,但这毕竟是80吨黄金两百亿的贷款,签单时你心里一点都不嘀咕一下吗,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在贾老板的钞能力攻势下,那些人抱着只要不接最后一棒的想法,想要跟着喝一口汤,可是没成想最后变成了刀口舔血,一地鸡毛。最后他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其实但凡A股要能够给力一点,襄阳轴承的股价不要跌,这俩老板的窟窿恐怕未必就会炸开,泛海的卢老板也未必会退市,结果这一堆人忙活了半天全部竹篮打水一场空,呵呵这个事儿一切责任全在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