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投资历程——复盘是为了更好的成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0年的投资收益还不错,一回忆,满打满算自己居然也有了7年多的投资经验,于是萌生了复盘的想法,想弄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操作都是怎样做出的,认真的剖析了解自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为未来提供参考。

 于是认真回顾了自己的投资历程,并萌生了用文字记录的想法,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真实生动的成长过程,于我都很珍贵,希望多年后回头再看的时候可以微微一笑,说一句:Hey,你做的不错![笑]

 其实自己的投资历程不算短,毕业2年后就懵懵懂懂的开始了。至今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也没有实现资产显著的增加,但基本也实现了保值增值。毕竟,债性的工作和自身成长的大额花销,导致不会有足够丰厚的资金用于理财投资。

 我的投资历程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投资基金(货基、主动基) 

 操作与结果(1):

 第一笔投资应该是2013年5月15日买入华夏活期通,初衷是为了以最低的手续费购买旗下基金,5月16日转换为华夏回报混合

 当月又陆续将余钱放入活期通,那一个月的7日年化收益率大概在4%左右,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

 华夏回报从13年5月投资到16年2月赎回,赎回时净值1.086元,比买入的时候低不少(几次买入都是1.3元和1.4元多),但是加上分红(期间一共分红26次),最后整体还是赚了钱的,收益率也不算差,算下来总收益19%左右,年化收益率大概8.5%。

 逻辑与感悟(1):

 为什么选择华夏基金?大概是那个时候知道华夏大盘,知道公募一哥王亚伟,也知道华夏是老牌的大基金公司,资质很好,所以就选择了它。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基本上还是在银行买基金,还没办法像现在似的通过手机APP如支付宝、蛋卷等平台以及基金公司的APP购买。我就去华夏基金的官网看了看,看到官网直接购买有优惠,费率打1折,于是就注册了账号,用网银进行了投资。当时为什么没买华夏大盘呢?因为净值太高买不起[捂脸],以当时的知识储备觉得贵下跌的空间更大,怕风险也大,确实有点不太敢买。于是就选择了追求绝对回报、时常分红的华夏回报。毕竟有金融学的底子,知道能够长期稳定分红的产品,应该是不错的产品,因为盈利才会分红呀(现在知道对于基金来说可不一定了)。因为大致也知道对于证券投资,真的想价值投资或者长期投资的话,并不能只是赚买卖差价的钱,很多大佬都是长期持有一个企业,去享受企业盈利增长带来的资本增值或获取利润分配收益。

 事实也确实表明,最终收益还不错,至少跑赢了货基、债基和理财。当时还没有进入股市,对股票市场的走势以及基金是跟随股票市场的走势来的没有清晰地概念,所以并不知道15年是一个大牛市。也就没有根据收益率、估值进行加减仓操作。

 那当时为什么赎回的呢?主要是因为家人需要用钱来周转一下,虽然是赎回可能会有点损失吧,但是为救急也没有办法。后来才知道,赎回时基本上是15年牛市结束,正是牛转熊跌的挺惨的时期,所以赎回时净值比买入时低很多,后来复盘时才知道多亏长期持有,分红导致最终收益还不错。这也算是一次不是100%明白但也还算满意和成功的经验了。虽然事后看还是很可惜的,如果不是着急用钱,我想我会一直持有到现在的,并且在知识储备逐渐丰富之后,逢低进行加仓的。好在,2019年我还是中意这支基金,又把它买了回来并持有到现在。

 当时除了华夏回报,基本上把攒下来的钱都放在了活期通里,当时只是知道这个是货币基金类的产品,流动性好、风险小,投资的都是银行间同业拆借产品,赚的相当于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那时候看来银行的违约风险几乎是为0的,那收益又比当时的定期要高很多,就选择了投资它。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呢?当时对于银行理财产品了解的没有那么多,主要是因为刚工作,资产量很小,银行理财产品基本都是要5万以上,所以没有那么大的资金量去投资,也就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

 记得那个时候不仅自己投资了货基,还给两位同事也介绍了货基,他们也进行了投资。后来想起来这事儿,还真有那么点自豪和成就感[俏皮],因为发现自己对于新事物还是接受挺快的,挺早就有了投资理财的意识,也乐于学习。没有对比感受就不会那么强烈,当时我所在的环境周围基本上都是学会计或者是财务管理出身的人,按理说这些人应该对投资理财是有一定的认知的,但当时我发现多数跟我同龄的人并不知道有货币基金这个东西(余额宝2013年6月才推出,那一两年期间普及率还没有那么高),也不知道基金有这么多品类可以投资。现在想想当时也算有点优秀了吧[大笑]

 操作与结果(2):

 2015年4月买入一小笔富国中证国企改革指数分级基金,2018年9月卖出,亏损40%。

 2015年7月及8月分两笔买入华夏蓝筹混合LOF,2020年12月分批卖出,清仓。收益率72.39%,年化收益率约13%—14%。

 逻辑与感悟(2):

 这两笔操作算是自己投资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了,一个是第一次失败经历,一个是最感慨的一笔投资。

 投资2年后,尝到了华夏回报混合的甜头,赶上了15年的牛市,那段时间分级基金可能比较火,宣传的也比较好(后来才知道赶上了15年的牛市,大概所有基金都很火,市场情绪也很火爆),大概是自自认对国企比较熟悉,周围的亲戚朋友很多在国企工作,会觉得国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就买了几千块国企改革分级基金试试水。那个时候国企改革也是国家政策导向,就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其实自己对分级基金并没有完全搞懂,但好在自己不是风险追求者,所以没有去进行什么母基金和子基金的AB类的转换,应该一直持有的是低风险的A类,本金也不多,所以虽然亏损比例大吧金额到也能接受。这笔失败的投资倒是也有用,积攒了经验教训——不懂不碰。现在事后看完全就是牛市逢高买入的,熊市逢低卖出的。2015年4月进场,2018年9月退场,真是妥妥的追涨杀跌。赎回时的逻辑记得还算清楚,是觉得这基金表现也不好,规模也不大,分级也是快退出市场的品种,及时止损释放流动资金出来去定投吧。

 华夏蓝筹混合LOF,迄今为止持有时间最长的基金(64-65个月),在它身上充分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以及耐心带来的回报,对我目前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的投资增强了信心,更深刻的理解了耐心是投资者最好的美德。即使它不是最好的标的,不是前10%的优秀产品,只要是一个中位数水平的产品,只要持有时间够长,也是可以得到不错的回报的。

 在这支基金的身上印证了投资5、6年只在最后一两年赚钱的情况,也就是说很可能80%的时间是不赚钱的。就像天南老师在2020年湛庐大会的演讲中所说的那样,14年大涨20倍的茅台,前7年是没有涨的。

第二阶段:投资理财产品 

 操作与结果:

 2016年11月-2018年4月,大部分资金放在银行理财和PtoP里,大额度的基本在银行理财里,投长不投短,少损失收益,当时的年化收益率大约4.1%左右。

 PtoP投资的都是“宜人理财”和“平安陆金所”的1月期的产品不断循环,大概有10次左右,其中有2次期限是9个月和1年的。年化收益率在5%-8.5%不等,新人体验收益率为9.6%一次。

 逻辑与感悟:

 由于后来工作中跟银行接触比较多,而且是7、8个不同的银行,所以就了解了银行的理财产品。随着自己资产的增加,也达到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发现哪个银行理财做的相对较好,收益率相对比较高的产品就连着买了应该有1-2年。这个阶段也算是实现了稳稳的幸福吧。

 由于2017年5月起开始了指数基金的定投,因此2017年年中银行理财到期后为了最大化资金的利用效率,把资金进行了分流,一部分在余额宝里为定投提供子弹;一部分继续放在PtoP理财里,一两笔半年以上的,其余全都是按月在滚动,随着定投的资金需求慢慢转入定投账户。到了2018年4月基本结束了为期1年的PtoP投资。只剩了一笔小金额的又买了一个一年期的产品,于2019年5月到期。而在2019年5月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第一批的PtoP暴雷事件。虽然后来看自己的最后一笔资金也顺利收回,自己投过的公司后面也没有出现暴雷事件,但转过PtoP投资逻辑的弯儿以后还是挺后悔也挺后怕的。

 还记得那个时候电视、视频网站都是各种诸如悟空理财之类的PtoP的广告,从未听说过的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宣传再好、收益率再高,自己也没考虑过。当时我的逻辑是,PtoP收益比银行理财高,金额要求没有银行理财大,并且长短期都有,比较灵活。但自己也确实相对谨慎,知道投资有风险,于是只选择了纽交所上市的宜信财富和中国上市的平安旗下的平安陆金所两家的产品,一是他们有保险公司承保;二是整个公司除PtoP以外业务品类丰富,不至于一项业务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三是他们的收益率相对其他公司并不很高,自己买的时候也会去选产品介绍优质一些,收益率相对低一点的(年化都在5%-8.5%左右,超过10的是绝对不碰的),认为这样风险也会低一些。

 虽说以当时的逻辑自以为风险管理做的还不错,但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不过也好,庆幸自己在2017年走上了指数基金定投的正道,从那以后不懂得东西再也不碰。

第三阶段:指数基金定投 

        操作与结果:

 2017年5月开始在场内定投ETF,2018年5月为降低手续费,开始转蛋卷投资,2020年开始在支付宝投资主动基金,一直持续至今。指数基金的定投主要是学习了银行螺丝钉的方法和策略,没有直接购买他的组合,自己手动按月定投,定期不定额的方式,下跌多投上涨少投。有些是按收益率止盈,有些是按高估来止盈。2020年新开始的定投改成了按周的方式,因为市场波动比较频繁,进入了猴市的状态。

 2020年6月分之后大多数的定投都不再继续,因为市场上的低估品种逐渐减少,基本是耐心持有至高估分批卖出。所有指数基金的收益率在平均年化10%。

 2018年11月开始帮妈妈进行定投,攒养老金。妈妈账户的入场时点比我的好,并且有了自己之前的经验,原则遵守的也比较好,所以收益率比我的高不少,截止到2021年2月19日,累计收益率36%,年化收益率超过15%,如果按IRR算的话就更高了,个人很满意的结果了。

        逻辑与感悟:

 虽然没有完全跟投螺丝钉的组合,但还是很感谢他带我进入了指数基金定投的大门,开启了我越来越明白的投资生涯。其实我觉得对于刚入门的小白或者年龄大一些的人来说,跟投他的组合真的是个挺好的选择,还是比较稳健,收益不错,也不用操心的。

 但因为本人还是喜欢学习,并且希望有自己的判断,所以选择了手动操作。这里大概又要给自己点个赞了,刚开始在蛋卷定投就经历了半年的下跌,虽然是自己手动定投,也没有中断过,第一次定投就坚持了下来,并且已经坚持了3年多了,还是值得鼓励一下。毕竟在天弘基金的调查报告《指数基金投资至简》中显示,普通投资者坚持定投的期限只有不到3个月。目前的状态是真的做到了耐心、静心,不太会为短期的波动而心情起伏,并且做到了逆势操作,大家情绪高涨跑步进场的时候一点一点的落袋为安。

 在最近1年多的时间里也在持续的听不同人的播客,看不同人的公号,读不同人的书,试验不同的操作,集百家之长,试图慢慢摸索出自己认为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基金投资方法。

第四阶段:综合投资 

 操作与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1月分批在银行购买了少量积存金,没有兑换实物,只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作为避险资产进行配置,中途涨至400元左右时卖出了一小部分,其余持有至今。

 2019年4月—8月分批买入华夏回报混合,一直持有至今,低估时采取红利再投资方式,高估时采取现金分红方式。

 2020年7月市场回调时买了不同风格的3-5支主动基金,持有至今,至2021年过年前收益率在20%-65%不等。

 2017年5月起开始购买股票,持有过中国平安东阿阿胶云南白药恒瑞医药晨鸣纸业中信证券中国人寿等各行业龙头吧,也有过几次短期散股的经历,总体操作不频繁,但多数没有持有至今,有亏有赚,总体盈利。现在基本追求长持,持股3-5支,2020年收益率69.02%,主要得益于五粮液、汾酒、云南白药、格力电器、中国人寿等的收益,其中有的已清仓,有的周期股在等待机会卖出,有的仍然持有并将坚定地持有下去。

 逻辑与感悟:

 重新把华夏回报混合这只基金买回来,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后对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坚定的长期持有它的信心,因为从成立以来,它的收益率已经超过有1500%,那么平均下来它的年化收益确实是能够达到平均每年10%—15%以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持有一辈子的好基金。

 除了基金,开始进行股票投资,期间虽然也做过骚操作,也经历过小失败,但总体是顺遂的,并且在2020年之后算是真正深刻明白了正确的投资理念,真正入了门。其中最开心的就是五粮液从不到80元的成本持有至今,虽然资金量不大,但我相信时间看得见。

 2020年给我印象最深刻或者是启发最大的两本书,一个是张居营的《慢慢变富》,另一个是但斌的《时间的玫瑰》,这两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引导价值引导和底层的思维逻辑,让我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误入歧途,去关注一些短期波段操作或者说技术指标,而是走上了价值投资的道路。我认为这点自己是很幸运的,并且还有一个很好的领路人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一个对生活的和投资都有着很透彻理解的价值投资者。

 最近这一两年开始密集的听投资类的书、读投资类的书,像海绵一样不断地从各个前辈身上吸取养分,如饥似渴的学习,并且在周边亲朋好友身上也有了一定的输出,这感觉真的不错,让我对知识更加的渴求,也更加渴望看到自己的成长,于是决定在雪球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过程,也希望像杨天南老师解读巴菲特提到的——锻炼自己用文字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在见证自己成长的同时也能对同样平凡、正在摸索自己投资之路的球友们有一些启发当然更好,若能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则更是一件幸事。

 期待万物生长,静候自我绽放,写在惊蛰的这一天。

        2021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