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我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写在正文前

最近路演和交流中不少小伙伴问到对医药行业的看法,细节未作深究,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022年初以来(截止7月末),申万医药指数下跌20.68%,跑输沪深300指数5.09%,年初以来行业涨跌幅排名第27,从估值上看,医药行业PE(TTM)为24倍,低于过去十年中位数水平。不难看出,医药健康行业整体市场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

资本对医药健康板块的看空源自于市场形成了以下三个主流观点:

1. 集采、医保谈判等一系列控费政策导致药企业绩预期的承压;

2. 新冠受益概念股一次性收益带来的业绩高基数导致预期承压;

3. 地缘政治对部分以海外业务为主的细分行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坦率地讲,上述三种市场观点都是客观存在且短期难以证伪的。 

关于第1点:

控费政策出台,特别是经过数轮国家层面集采,前期较为激烈的政策环境对市场和企业产生的影响已经逐步呈现且被认知,也就是说目前的估值已经是Price in的结果,随着部分利于中标企业的政策相继发布,经营环境趋于平和。对过去集采产品市场份额较大的Big Pharma(例如:$恒瑞医药(SH600276)$)而言,集采带来的价、量齐减效应在去年和今年得到充分释放,这类企业大都体量较大,此前他们对行业趋势和政策规划是有预判的,部分前瞻性布局已见成效;另一类“光脚企业”通过集采和谈判的便利可实现打破过去市场格局快速放量的目的,对这类企业而言,集采是危更是机。从宏观监管的角度出发,需要明确的是控费是途径并非目的,终极目标在于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关于第2点:

尚且不论新冠的影响是否是一次性的,单看这类企业(例如:$凯莱英(SZ002821)$ )通过此次疫情实现现金利润后,获得了在行业资本寒冰期过冬的“余粮”,能够游刃有余地去适时布局创新产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必拘泥于今年的高基数明年是否能够达到,用更长远的眼光关注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

关于第3点:

大部分这类海外业务为主的细分行业企业(例如:$药明生物(02269)$ ),能拿到订单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帮助海外下游降低生产成本,从逻辑上看与科技行业抢占终端市场份额是大相径庭的。出手打压这些领域也是不符合海外某些阶层利益的,可以观察到的是尚未出现在这些领域进行管控的先例,这一类市场预期有待持续观察。 

需要承认在中短时期内,整体板块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市场表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在市场出现分歧时,适当捕捉存在认知差、预期差的潜在机会是作为投资者想要获得超额收益的一种途径,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对行业格局、监管环境、产品管线和市场逻辑等方面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今日话题     @雪球访谈     @交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