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本周只有两个交易日,本来不想更新的,但有些现象还是值得思考。

就是最近金融股的暴动。

以上是上周的内容,结论是【金融股尽量先不碰】。想不到很快就被市场打脸了。

但其实,这个结论,是有数据支持的。

以上是【北向资金】近一个月的增持情况,保险流出40.88亿,排名倒数第二。银行流出0.16亿,倒也不多。证券却增持了6.19亿。

以上是【北向资金】近一季度的增持情况,保险和银行分别流出48亿、68亿。证券流出1.36亿。

这表明外资并不看好金融业,特别是保险和银行。

以上是近一个季度,ETF场外份额增减情况(后50位)。可见,非银ETF银行ETF占据了四席。合计流出资金319亿。

可见,内资也不看好金融业。相对来说,券商会好一些,上周的ETF份额数据也有流入券商的迹象。

但偏偏,最近保险、银行、券商接连爆发。而且有成交额的支持,一点也不像撸一把就走的样子。

每当发生市场走法和主观预判不一致的时候,我只能默默告诉自己:

市场是对的,市场是对的,市场是对的。

然后再修正观点。

这些年,银行和保险与地产绑定得非常深,虽然有不错的股息率,但它们大幅破净,里面其实就包含了坏帐风险。也就是说,市场一般不会标一个错得离谱的价格。

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化险工作】。

我那位朋友理解的,逐步主动拆雷,是一种路径。相对来说,有点偏于硬着陆,只是往往要先等到美国大量爆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开展有序爆雷。

而另一种路径是,把中小银行的PB逼回到1以上,这样才可以增发,准备金多了,坏账率相对就少了,这是软着陆。但极有可能违背市场的客观定价,属于逆天改命。容易受发现漏洞的超级大佬狙击,从而PB回1之路夭折。

哪怕成了,到时候,会向市场圈非常多的钱。(但愿那个时候市场已经很疯狂,多圈一些也不会觉得痛)

目前看来,越来越倾向于路径二。所以,就出现了外资、内资均不看好的情况下,肌肉哥自己在秀肌肉。

42家银行,中位数是21位的建设银行,目前PB为0.6。

如果真的要把银行股的PB逼回1以上,绝大多数的银行股还将有66%的涨幅(1/0.6-1=66%),而且,PB刚刚过1就增发,也不太说得过去,好歹等1.05~1.1吧。

最后,并不是有了路径二,就会放弃路径一。爹妈不痛的,或者烂得不想再救的,或者需要杀个鸡给猴子看的中小银行,仍然需要谨慎对待。

如果你们也觉得路径二不错,你们要的六位数,在刚才ETF那张表里有。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证券保险ETF(SH512070)$ $银行TH(SH515290)$ $银行ETF(SH512800)$ 

#中特估大涨,你最看好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