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联电子:公司未来发展展望请关注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中“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相关内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证券之星消息,新联电子(002546)05月29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董秘你好,请问公司业务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公司的虚拟电厂业务在行业的地位如何?

新联电子董秘:您好!公司未来发展展望请关注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中“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相关内容。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的部分功能可应用于虚拟电厂。谢谢!

投资者:董秘你好,电力市场化改革对公司会有哪些积极影响?

新联电子董秘:您好!公司会持续关注电力市场改革进展,积极寻求市场机遇。感谢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全部讨论

05-29 22:04

公司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有多年积累,对行业有深刻理解,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参与用电信息采集企业标准、能效监测国家及行业标准、电力需求响应国家及行业标准等多项标准的制定,是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一级机构”。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云服务、电力柜三大业务板块。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公司是国内主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生产厂家之一,具有深厚的技术和行业积累。公司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多项行业先进核心技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从主站系统、通信组网到终端采集设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厂家。产品包括主站系统、专变终端、集中器、采集器等终端设备,并承建了多个省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
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销售对象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下属成员企业为主,主要以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以销定产。
2022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其中要求,到 2025 年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负荷控制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 20%以上,负荷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 70%以上。目前各地市正在有序推进新型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建设工作。面对这一市场机遇,公司积极布局新产品和新业务,推出了用户侧管理系统集成平台、智慧能源单元、中央空调智能监控系统等,在多地试点推广,已取得良好口碑,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
2、智能用电云服务
公司运用多年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积累,围绕国家政策重点支持、鼓励发展的电能服务行业,开展了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智能用电云服务项目包括网上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建设、线下服务网点建设、用户侧设备生产及安装,直接服务于各个用电企业。通过在用户侧安装监测设备,实现对企业配电分路或关键设备的用电数据采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将用户系统主站托管到云端,为用户低成本建设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并利用系统大数据,为用户提供配电房运维、节能改造、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管理等增值服务业务,实现企业用能的经济、安全、高效。智能用电云服务业务的用户无需购买设备,由公司提供设备,进行勘查、方案设计、安装、运维等服务,用户只需支付服务费就能获得相应的数据服务。公司通过授权线下服务商的形式在多个省市建立了线下服务网点,对线下服务商提供培训、体系建设、业务指导等,线下服务商在公司的各种体系支撑下,负责现场勘查、设备安装、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报告期末,智能用电云服务平台客户数为 14,100 多户。
3、电力柜
电力柜是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瑞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所从事的业务,瑞特电子拥有全自动数控冲床、钣金柔性生产线、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折弯机、 机器人 焊接、自动静电喷涂生产线等多台套先进的加工制造设备,具有很强的制造加工能力,同时具备专业的屏柜配线生产能力,是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电力屏柜制造商之一。电力柜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配电柜、充电桩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根据客户技术要求,按订单组织生产,以销定产。

05-29 23:32

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有序建设大型水电基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统筹推进氢能发展。到2025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9%左右。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积极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大力发展微电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到2025年底,全国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装机分别超过62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一般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区需求响应能力应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