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顺科技:8月28日接受机构调研,包括知名基金经理王克玉的多家机构参与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8月29日捷顺科技(002609)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8月28日接受机构调研,民生证券郭新宇 雷颖、汇添富基金李泽昱、泓德基金王克玉、红土创新基金王忱、和谐汇一资产章溢漫、海富通基金刘海啸、国海证券资产吴正明、创金合信基金梁雪、中邮人寿朱战宇 张雪峰、中意资产沈悦明、淳厚基金陈文、永赢基金张海啸、泰信基金杨显、申万菱信基金龚云华、平安基金刘杰、健顺投资邵伟参与。

具体内容如下:

问:公司传统智能硬件业务上半年恢复增长的原因,以及下半年该业务增长趋势是否能延续?

答:智能硬件业务仍是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年初,公司结合市场变化,为智能硬件业务发展制定了以下发展措施(1)继续深耕存量项目市场,利用创新业务带来的差异化优势提升存量项目对智能硬件业务的贡献。(2)收缩与民营地产客户的设备直接采购合作规模,转而通过创新业务合作来带动智能硬件业务。(3)优化集成商合作方式,扩大跟集成商客户在智能硬件业务合作规模。(4)加大政企类客户的开拓力度和合作规模,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公司的客户结构。(5)调整人行产品的价格策略,加大人行产品的推广力度,通过与社区、园区等方案的整合促进人行智能硬件产品的销售。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智能硬件业务在克服地产新建项目需求持续萎缩的困难后还取得了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的业绩,实现了该业务的触底升,可以说相当不错且来之不易。针对下半年,公司仍坚持执行上述措施,保持业务的持续性,争取智能硬件业务全年取得好的成果。从目前业务推进情况来看,我们具备这样的基础。

问:与其他运营商相比,公司目的地充电业务有哪些竞争优势?如何理解其商业模式?2023年公司设定了怎样的业绩目标?业务进展如何?

答:鉴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普及,并且新增的新能源车辆是以私家车为主,而私家车的充电场景又是以在停车场内为主,我们认为停充一体化目的地充电业务将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公司具有开展目的充电业务的多个优势(1)方案的优势。公司的车位级管控能力,可以有效解决油车占位和充电效率低等问题;(2)运营的优势。依托捷停车数字化运营能力,停充一体化能力,为停车场提供一揽子无忧运营服务,实现线上引流运营增收;(3)投建测算的优势。公司捷停车的停车数据优势,可以为目的地充电建设提供精细化投资测算;(4)先天的入口优势。公司线下停车场场景和客户资源与目的地充电完全重合,具有很好的场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公司的目的地充电业务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为客户提供目的地充电整体方案(产品销售模式),方案包括充电桩及车位级管控产品;第二,为客户提供充电代运营(持续运营服务模式),公司收取代运营项目充电服务费的20%作为运营收入,代运营合同期限一般为5年。公司将目的地充电业务定位与停车业务一样的战略高度,今年公司为充电业务制定了新签订单1亿的业绩目标,较2022年实现翻倍增长。截止目前充电业务已经实现新签订单超5千万,面对下半年的旺季争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问:公司停车场云托管SaaS业务进展如何?

答:上半年云托管业务实现收入5,540万元,同比增长71%,预计全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截止目前,云托管业务已经实现线上运营车道1.1万条,今年公司的目标是年底实现线上累计运营车道数1.4万条左右。同时公司不断丰富和提升云托管业务的服务能力,今年针对云托管业务新制定了增收模式,即将捷停车增收业务和云托管结合,一方面降低客户选择云托管的成本,另一方面带来增收业务的规模。该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应。

问:预计全年捷停车各项业务数据如何?

答:截止目前,捷停车累计覆盖联网停车场数3.6万个,较年初增长5,000个,预计全年新增联网停车场数超1万个。线上触达车主用户规模超1.1亿,其中月活近5千万。上半年捷停车实现线上交易流水金额55亿,7月份单月突破10亿,预计全年流水在120亿左右,同比增长40%左右。

捷顺科技(002609)主营业务:致力于停车行业智慧化建设,提高城市停车管理水平、提高车场运营质量、提升车主停车体验。公司主营业务为围绕智慧停车业务的智能硬件、软件及云服务、智慧停车运营、城市级停车四大主营业务,实现智慧停车领域的全生态覆盖。

捷顺科技2023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6.53亿元,同比上升44.9%;归母净利润3005.97万元,同比上升177.74%;扣非净利润2356.17万元,同比上升151.49%;其中2023年第二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4.21亿元,同比上升39.47%;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501.6万元,同比上升372.21%;单季度扣非净利润4328.15万元,同比上升602.6%;负债率32.97%,投资收益126.22万元,财务费用179.84万元,毛利率40.42%。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7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5家,增持评级2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5.5。

以下是详细的盈利预测信息: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