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多矿少的一级市场投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随着国内上市注册制的改革,不少一级市场项目火爆登场,以登录科创板为目标,以高估值为特征,作为多年的爬坑人,牛唐和大家分享一级市场的粗浅投资经验,希望大家少采坑,不掉坑,多挖矿。

1、早期项目风险大,晚期项目估值高

投资早期的项目,对企业所处赛道需要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很难有投资人能够做到。曾经有幸问过一位国内顶级互联网企业投资部门的负责人:

(1)在所有投资的公司中,您觉得哪几家最有可能跑出来?

(2)在所有投资的公司中,您觉得哪几家在贵司的流量等协助下可能跑出来?

该投资负责人对于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知道,大咖如此,何况我辈。

投资晚期的项目,可能面临的问题是高估值。一级市场因为没有及时的报价系统,几乎所有的投资项目,要么在后续融不到钱,要么在后续的融资中,估值一路攀升,很少见到一级市场项目估值下调的情况,估值虚高几乎是一级市场的标配。

反过来说,如果一家未上市企业在融资中主动调低估值,说明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一级市场中,投资人已经认识到企业价值的下滑,这种估值下调,更多的时候是风险,而不是抄底的黄金坑,这一点与二级市场有较大差异。

2、盲人摸象的调查风险

除非是知名投资机构或者是领投方,一般被投资企业很难接受会计师、律师等繁复的驻场尽调,由于一级市场监管系统的不完善,被投资企业数据造假的风险较高,而尽调往往又难以实施,更多的中小投资机构是根据一份二手的尽调报告进行投资,投资过程如同盲人摸象,在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很难做到价值发现

3、钝刀割肉的估值风险

一级市场的项目投资后,除非投资标的发生了较大的经营风险,一般不会计提减值损失,基金的减值往往都发生在基金退出期,减值风险爆发时间较为集中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项目蘑菇街,在高瓴资本进入时,估值高达30亿美金,而在IPO时,估值仅有20亿美金,而上市一年后,市值又跌到5亿美金以下。

很多人把估值价差归结为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体系倒挂,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被投资项目在过往几年中,投资机构没有对外公布项目减值情况或者没有对项目计提减值

这一点上,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非是行业专家,否则一定不要去触碰长期没有在一级市场上融资的项目,因为没有可供参考的近期估值报价。


4、项目退出难度大

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披露和市场报价机制,一级市场投资的流动性非常低。项目投资退出,不仅是中小投资机构的难题,而且是不少知名投资机构的难题。各家机构使出浑身解数,采取隔轮退出、份额转让、牵线同行并购、新基金承接旧基金份额等多种方式,真正在项目IPO后,还能盈利退出的比例不高。

一级市场投资需要更多的是拿退出逻辑去筛选项目,做到未思进,先思退,不管退出方式是一级市场退出,还是直接IPO,抑或并购退出,需要有较为明确的退出路径。

5、一级市场市场规模容量偏小

市场规模大小与流动性高度相关,24小时交易的期货市场,远比每天定期收市的股票市场交易规模大,而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一级市场项目,其市场容量则更小,能容纳的管理规模较大的投资机构则更少。

如果整体市场资金面偏紧,一级市场在流动性方面受到的影响,往往会比二级市场等更为明显


在上述诸多的缺陷下,不少投资人仍然对一级市场趋之若鹜的原因,主要是两个:

(1)参与感强烈:投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异,就像亲自下厨和点菜买单的区别,二级市场投资缺乏参与感;

(2)对自身投资眼光的高度自信:几乎每个投资人都相信自己有发现独角兽的眼光。殊不知,在一级市场投成破产公司股东的概率,远高于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存在有其合理性,如何更好的在一级市场中生存,有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1)头部化生存:只有头部机构才能活的更好,无论是做到覆盖多个行业的头部机构,还是做到某个细分领域的头部机构,抑或某个行业的某个投资阶段的头部机构

(2)一二级市场联动:随着注册制的放开,一二级市场的界限逐步模糊,大量未盈利甚至没有收入的企业,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尽早的让投资标的上市,或者投资已上市的低市值早期项目,不失是好的选择

(3)攒局式投资:对于一些头部机构,可以采用攒局式投资,即利用自身的行业影响力,从天使轮一直领投到preipo,鼓声不停,传花有序,攒局式投资,不仅需要精准的投资眼光,也需要深深的口袋

(4)与产业基金互动:对于产业投资人而言,无论是投资周期,还是失败概率的容忍度,均高于一般投资机构。在投资之前,如果有产业基金、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等产业投资人愿意进入,则是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

 @美股滚雪球    @啊咪老师   @Ricky   @望京博格   @美股基金策略   @陈达美股投资  

 $特斯拉(TSLA)$    $瑞幸咖啡(LK)$    $网易-S(0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