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晓波解读《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之随笔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4-04-20

作者:简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写于1999年,在这之前的 1997年发生了东亚金融危机;在本书出版后的2000年纳指泡沫破灭;随后的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作者克鲁格曼说:“1997年的夏天是世界新秩序的转折点,传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无法起到足够的作用,萧条经济学已经重返历史舞台。”

盛极而衰

晓波老师告诉我们,一旦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所有的生长要素、制度都变得不再适应经济的迭代。危机就是埋藏在繁荣土壤里的那颗种子,所有的毁灭都源自于我们的骄傲、我们对未来的漠视……经济是有周期性的,会经历繁荣期、滞涨期、萧条期、复苏期,周而复始、否极泰来。

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是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战后经济开始复苏,科学进步带动汽车业的发展,技术带来一系列产业的增长。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超过了工人收入的增长速度,人们高消费的欲望促使信贷大增,最后泡沫破灭进入经济萧条期。自1929年之后,经典意义上的大萧条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病理模式。

回顾我所经历过的经济危机,1978年粉碎“SRB”后全国上下大干快干,立志要赶超发达国家,结果经济过度扩张,泡沫破灭,迎来了改革开放。1989-1991年因投资、消费过旺,导致物价飞涨造成抢购和挤兑,国家发行了特种国债。1998年遭遇东亚金融危机,国家发行了长期建设国债。还有2008年的次贷危机、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时至2023年,中国经济已高速发展40年,从1998年开始推动外向型经济,到2000年的互联网红利,渐渐的市场又出现了虚假繁荣以及消费信贷,2014年开始策划动能转换,搞产业互联网以进一步推动内需新扩展,但是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加上三年新冠疫情的打击,经济再次走向萧条。

天才乌鸦嘴

保罗•克鲁格曼是全世界第一个预言东亚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本书采取独特的案例式写作方式,描述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克鲁格曼的文笔非常好通俗易懂,这本书并不局限于讲述东亚金融危机,还研究了日本、拉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陷入大萧条的原因。克鲁格曼还曾经预言过柏林墙的倒塌,堪称是“天才乌鸦嘴”。

克鲁格曼个性孤傲,桀骜不驯,他始终坚持自我,刚正直言不合群。我最近正好在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讲到海瑞的个性似乎与克鲁格曼颇为相似,他刚正不阿、清廉自持、固执偏激,总是抨击社会弊端,甚至还把皇帝给骂了,差点丢了性命。而张居正更懂得以退为进,他深入民间做调研,在官场隐忍多年,厚积薄发、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如何走出萧条?

进入经济萧条要不要换一个引擎?在1929年的大萧条时期,苏联、德国选择了换引擎:国有经济对私人企业的剥夺,国家权力对私人权利的剥夺。凯恩斯主张不换引擎,他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注定要灭亡,作一些细微的调整就可以让该制度重新运作,而这些干预是不涉及私有产权和个人决策的。”晓波老师进一步解析:就是政府可以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整和刺激供给和需求。克鲁格曼评论道,资本主义制度能存活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凯恩斯开出的药方。第一个“药方”:启动政策工具箱,降低利率、扩大利率赤字;第二个“药方”:推动技术变革,创造新需求、新顾客。在美国长期人均收入的增长中,技术进步起了80%的作用,投资增长只解决余下的20%;第三个“药方”:恢复人们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在2023年,晓波老师的药方是:对大企业要放手、对小企业要伸出援手,促进年轻人就业,保障老百姓生活。

关于如何走出萧条,克鲁格曼有5个观点:1.增加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2、维持必要的通货膨胀(至少2%)。3.保护富裕者,帮助贫穷者。4.好的市场环境比好政策更重要。5、思想解放,抛弃教条。克鲁格曼认为,真正短缺的不是资源,更不是美德,而是对于现实的理解和把握。通往世界繁荣的唯一重要的结构性障碍,正是那些盘踞在人们头脑中的过时教条。

《周易》告诉我们否极泰来,只是否卦与泰卦相邻,盛极而衰只在瞬间,而否极泰来需要耐心等待,因为他们之间相隔62卦。如果说,克鲁格曼是乌鸦,大声一叫危机就来了,那么天南老师就是布谷鸟,总是提醒大家要播种,要在春天里分出高下。而晓波老师是知更鸟、是报晓鸟,让大家活在希望里,总是要建设、总是要创业。在漫长的萧条时期,我们普通人好好工作比什么都重要,持续学习优化知识构架,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最近,上级倡导大家报考社工证,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报考了中级社工,可以为底层困难人群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在一个多赢的机制里,利他就是利己,利民就是为国。大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愤图强,携手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迎来一季又一季的花开花谢,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注:晓波老师的每堂课1小时左右,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精彩纷呈,我采撷一朵浪花与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