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江湖厂牌Battle愈加“白热化”, 赵家班德云社开心麻花谁更胜一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聚焦农村发展、讲述乡村生活的《乡村爱情12》《刘老根3》给宅家人士添置了一道热闹的硬菜。不仅兼具流量与热度,更掀起了一股“东北文化复兴”大讨论。事实上,不管是赵本山还是宝石老舅,自带喜感的东北文化总能让人“上头”。作为引领东北文化的弄潮儿,本山传媒(辽宁民间艺术团)经历了怎样的沉浮?与竞争对手德云社对比,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在两位“老大哥”相声夺人的喜剧江湖,开心麻花如何后发制人?

经营模式:

师徒传承看重个人影响力,工业化流水线更重品牌

赵本山以“一己之力”推动了东北话和东北文艺的振兴,成立于2003年的本山传媒,是喜剧江湖的老前辈,去年9月更名为“辽宁民间艺术团有限公司”,将业务范围扩大,涵盖了演出、影视制作、电视栏目、艺术教育……创作了一系列以东北农村生活为主舞台、东北农民为主视角的电视剧、电影、综艺、小品。“刘老根大舞台”曾一度成为东北文化输出“大本营”。

德云社是名声最响亮的相声社团,成立于1995年,2003年更名。业务以相声为主,在北京、南京、黑龙江、吉林都设有剧场和分社,还有海外分社。德云社将“触角”延伸至各行各业,拓展了相声培训、婚庆礼仪(德云红事会馆)、酒水食品(德云红酒)、服饰(德云华服)、时尚(云雷造型)、微商(薰衣草小熊、面膜)等副业。和赵家班一样,德云社也是以“师傅徒弟”的方式传承。不同的是,流量至上的今天,德云社一跃成为了“饭圈”追捧的香饽饽。

相比赵家班、德云社两位“资深前辈”,喜剧新星开心麻花正在冉冉升起,肇始于剧场和舞台,如今已形成演艺和影业两大主营业务板块。累计推出20多部舞台剧,演出足迹遍布50多个城市,年度大剧场演出超千次,连续多年登上春晚舞台。与前面两家不同的是,开心麻花不仅挂牌新三板,冲刺A股、估值上50亿,更对美股市场跃跃欲试。

直观来看,赵本山、郭德纲之于赵家班与德云社,其“向心力”与“凝聚力”不容小觑,创始人影响力大、个人品牌优势明显,是两大团体兼而有之的特征。相比之下,开心麻花虽有沈腾、马丽等家喻户晓的喜剧人,但他们的个人影响力并未凌驾于厂牌之上。比如,早期的“台柱子”王宁离开后,并未对整个团队产生致命性影响。

我们比较三者的经营模式,不难发现,本山传媒的垂直业务与平台化业务协同共进,集中发力于电影、电视剧、喜剧综艺、网络大电影、二人转舞台、直播等线上、线下各个角落。德云社展现相声“王牌”实力的同时,更在商业领域涉猎广泛,形成了以“班主”为核心的“郭德纲产业链”。

在两位“大哥”面前,开心麻花一心求上市,业务上始终“术业有专供”,拥有更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实现了“流水线式”定量化产出,较成功地摆脱了对单个演员、导演本身的依赖。从这个角度看,开心麻花更像是一家面向用户的互联网公司,而非传统自上而下创作的喜剧厂牌。

业务升级:

常青树剧集、爆款电影、综N代的C位争夺赛

过去的春晚,赵家班曾堪称“流行语造梗机”。“小品之王”虽不复辉煌,但本山传媒剧集创作板块一直“正在进行时”,用实力为作品代言。2002年-2003年的《刘老根》两部曲,不仅斩获13.45%的收视率,以10.09%的平均收视率夺得收视率榜的亚军。次年《马大帅》异军突起,填补了市场空白,收视率高达15%,范伟创造的范德彪则成为了“辽北第一狠人”。

伴随《马大帅》的大结局,由赵本山主导的农村喜剧《乡村爱情》在央视播出,“乡爱宇宙”发出第一声呐喊。作为国内季播剧的常青树,《乡村爱情》不仅连续播出了12季,更保证了热度和话题度。近些年,赵本山的“土味宇宙”也在互联网时代完成了飞升。赵家班缔造“长寿剧”的“秘诀”,在于从内容到故事都在不断向年轻的用户群靠近。

除以上三座大山外,本山传制作了《乡村名流》《关东大先生》《战国小兵》等剧,参与制作了《落叶归根》《三枪拍案惊奇》《河东狮吼2》等电影。

与赵家班的“一骑绝尘”相比,德云社并没有顺风顺水了。电视剧方面,《窦天宝传奇》是德云社进军电视圈的处女座。《我是大侦探》则是一部集电视、相声、评书“三合一”的全新幽默剧。《林子大了》《能耐大了》《小房东》《清官巧断家务事》《郭县令轶事》等剧虽笑点多,但缺乏新鲜感,难让观众驻足。

电影创作虽然来势汹汹,但德云社始终不温不火。豆瓣上,《祖宗十九代》4.2分,《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2.9分,《欢乐喜剧人》2.6分、《三笑之才子佳人》3.9分……屡屡失意的德云社,不仅票房惨淡,口碑也暴跌,不少人将德云社参与的电影与“烂片”划上等号。

虽然旗下艺人也参演过《煎饼侠》这样的票房王者,以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缝纫机乐队》等多部票房过亿影片,但这类影片并非以德云社作为核心,旗下成员在电影中参与的篇幅非常有限。不过,去年于谦监制并领衔主演的《老师·好》,被视为德云社的“翻身”之作。

同样深耕剧场和舞台的开心麻花,自投入影视圈怀抱以来,佳作不断,《夏洛特烦恼》是开心麻花进军电影圈的第一部作品,在只有2100万的制作成本的情况下,斩获超10亿的票房,成为当时国庆档电影的黑马。

《夏洛特烦恼》一鸣惊人后,开心麻花铆足干劲投身电影创作,《羞羞的铁拳》8000万成本卖出22亿票房,豆瓣6.9分;1000万成本的《驴得水》六天票房破亿,票房收益率达到476%,成本豆瓣8.3分;1.5亿成本的《西虹市首富》,豆瓣6.5分,最终斩获25.48亿超高票房,最高历史记录是中国影史第6名 ……凭借小成本电影完成逆袭,开心麻花靠的是什么?

异军突起离不开两大法宝:剧情和模式。不过,作为开心麻花的第五部电影,《李茶的姑妈》虽满足以上两大条件,但却难逃票房崩塌、口碑破碎的噩梦。所以,哪有什么爆款公式,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百炼成钢。

开心麻花在电影领域的表现为何遥遥领先赵家班与德云社?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开心麻花团队内部分工明确、编剧演员、各司其职,从舞台搬到大荧幕,经过反复打磨和锤炼的剧本,比相声和二人转更具先天优势。其二,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针对剧本中的笑点、泪点、痛点,早已驾轻就熟。除此之外,电影和话剧相互呼应还实现了IP增值。

三家喜剧团体在电视剧方面的造诣,当属本山传媒。若论电影,开心麻花自然当仁不让。德云社虽在电影、电视剧方面均有广泛涉猎,但总体来说,尚还欠缺一点火候。值得一提的是,在综艺舞台上,德云社的表现力更强劲,拿《欢乐喜剧人》来说,播出六季以来,三家均有派出悍将,但时常会出现赵家班爆冷、开心麻花陪跑、德云社挑大梁的局面。

发展潜力:

如何留住头部艺人?如何玩转饭圈文化?

无论是对喜剧的创作者还是从事喜剧表演的工作者来说,喜剧从来都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喜剧市场进入细分时代的当下,要想把喜剧做成产业链,人才毋庸置疑是第一位的。三家喜剧团体在人才储备方面各有怎样的千秋?

起源于东北的赵家班成员多为二人转演员出身。除了大腕儿赵本山外,宋小宝、小沈阳、王小利、文松等人,能独当一面的选手并不多。一直在“招兵买马”的德云社在艺人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除了班主郭德纲领衔的于谦、岳云鹏、孙越、侯震外,旗下成员卧虎藏龙,张云雷、郭麒麟、孟鹤堂、杨九郎、秦霄贤……这些年轻相声演员逐渐崭露头角。

开心麻花一直“两条腿”走路,不仅签约艺人,如沈腾、马丽、艾伦、常远……更签约了创作团队,闫非、彭大魔、吴昱翰等人。虽然话剧对演员的依赖度没有影视高,但开心麻花在造星上下足了功夫。一部又一部高完成度的喜剧作品,使其坐稳了喜剧电影的一线宝座。其独有的造星模式,源源不断推陈出新。

不过,随着沈腾“百亿影帝”声名鹊起,能否留住头部艺人势必成为开心麻花面临的关键性要素。事实上,这几年德云社也流失了不少“人才”。赵家班又何尝未曾面临如此窘境呢?

如果说留住人才是各大戏剧团体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必须引起反思。德云社先有吴鹤臣“诈捐”,后有张云雷“口嗨”,再有德云社演员集体退群……赵家班的负面新闻也曾登上头条,赵四裸聊、胖丫违法、孟令宇出轨等丑闻不断出圈。危机公关后,各家如何对厂牌形象进行“修复”是症结所在。

当饭圈文化渗透到德云社,“德云女孩”顺势而生,相声圈迈入了“饭化”时代。郭麒麟、张云雷、孟鹤堂等均有各自的“饭圈”,相声园子里的“捧角”也从起哄的大汉更迭为时尚的年轻女性。不过,饭圈虽带来了鲜花和掌声,还有危机四伏,如何协调、运用饭圈文化,成了德云社的当务之急。

赵家班的“饭圈化”程度虽未及德云社,但时代进步下,喜剧舞台上的演员越来越年轻化和专业化,却是困扰赵家班的难题。二人转作品始终有其特有属性,赵本山的徒弟们如何脱离本山传媒独立行走,而不仅仅是靠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营业,仍然是一大问题。

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如今的喜剧江湖不仅有赵家班、德云社,开心麻花三足鼎立,更有爱笑兄弟乔杉、修睿,大碗娱乐贾玲、张小斐等“虎视眈眈”,日益胶着的竞争,促使有限的流量向头部资源靠拢。如何挖掘新时代年轻观众的诉求?如何发掘新的笑点?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在饭圈化运营中守正创新?……成为发展的破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