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ov的铠甲与软肋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0回复:22喜欢:7

 $小米集团-W(01810)$  

今年,小米在多个海外发展中国家,比如拉美和东南亚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东南亚,作为ov的海外传统根据地,小米不仅首次登顶,在增速上也远远甩开了前者。

这个现象,与其说是惊喜,倒不如说让人困惑更多一点。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ov的强渠道打法,都更适合信息不对称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我之前甚至暗自觉得,我米在印度的成功,是优秀的印度本地团队带来的一个意外,并不具备可复制性。东南亚这种,跟国内下沉市场比较相似的环境,更应该是ov的天然主场才对。

反过来,如果说小米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确实也具备某些潜在优势,造成了我们今年看到的结果。那为何在移动互联网更普及,社会发展程度更高的国内市场,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小米如此强势的增长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前些天,网上一篇关于ov的文章,给了我一些启发。

如何评价 2016 年第三季度 OPPO 和 vivo 线下销量排在国内前两位?

这篇来自业内渠道人士的一手观察,把ov传统的“线下强渠道”具体是怎么玩的,究竟强在何处,讲解的非常到位。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ov的玩法,实际上深刻的根植于中国的社会传统。比如强势地推,需要大量勤奋的基层奋斗逼。再比如厂商一体,一群互相高度信任,共生共荣的商人,集团作战,跟早些年抱团生存的传统商会商帮,何其相似。

这意味着,看似适合下沉市场的ov模式,复制到海外时面临的跨文化问题,可能比小米来的更棘手。海外基层地推的组织度和执行力,能够达到国内员工的强度吗?采用分封模式的ov,国内核心代理商与海外基层渠道商之间的对接,能够像国内的厂商一体那样高度互信,同气连枝吗?

这个思路想下去,小米印度本土化团队的优秀可能并不是一个意外。因为组织角度,小米的建制要远比ov来的灵活和扁平化。在对接海外团队方面,这可能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简而言之,ov和小米在海外市场,都面临着各自擅长打法的跨文化问题,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区别,可能不再像国内市场那样泾渭分明。在这种前提下,整体运营的高效率和组织上的灵活性,最终帮助小米在海外发展中市场取得了优势。

当然,海外市场本身是很大很复杂的话题,以上只是一点猜想罢了。但如果这个猜想部分正确,对小米未来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我们可以多几分期待了

精彩讨论

好公司好价格好择时2021-09-28 14:47

楼主说的ov这个传统商会商帮的模式,让我想起了更早的时代,那些下南洋的华人传统商会商帮。

那些人,一开始也是非常厉害的,甚至一度建立起了几个强大的华人国家,例如河仙国、兰芳共和国,经济发达,人口繁盛,军事也可以。

在当时的南洋,绝对是一股重要的力量。

例如河仙国,也叫港口国,一度拥兵十万,坚船利炮,与越南、暹罗关系密切又有矛盾,也让柬埔寨俯首称臣。

风云不到百年,这些南洋的华人国家却先后灰飞烟灭。

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华人式的商会商帮的组织力和生命力,没法更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国家和现代制度。

它是有着很深的局限性的。

所以,在面临哪怕极少数的欧洲人的到来和竞争时,先后败下阵来。

这种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失利,更多的是在文化、文明、价值观以及社会组织是否现代化上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地的南洋土人更愿意为欧洲人服务,更愿意被欧洲人驱使,更愿意为欧洲人做事。

$小米集团-W(01810)$

全部讨论

2021-09-28 13:08

内部人员果然分析的具体,oppovivi的市场营销和早期格力美的家电销售有点类似,不过在具体营销层面那还真是更细致

2021-09-28 13:07

品牌+性价比是基础,整体运营的高效率和组织上的灵活性是关键,可以多几分期待

2021-09-28 12:59

的确如此

2021-09-28 12:53

其实就是手机颜值问题,希望从civi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