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2
$Playtika Holding(PLTK)$ 当全球经济迈入衰退期,还有一群人成了雪地里的猎人。他们潜伏已久,到冬天深处,饥渴地以更为低廉的价格收购资产。



百度副总裁陆复斌,2018年本想募基金做投资,但深深的疲乏感袭来——行业增长放缓、红利将尽,巨头又愈发精明,留给创新企业的空间相当逼仄。与此同时,存量基金在2015-2018年募资频率和额度极高,市场上残留的钱过剩。从宏观来看,有如PC、移动互联网这样的科技大潮流遥不可及。于是,他掉转船头做全球科技行业的并购重组。



2018年时机太早,一无所获;2019年经济退潮显现端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成了他有史以来最忙碌的3年——每年交割1-2个项目,写出去的支票达到了43亿美金。



他做的项目来自美国、东南亚和以色列。他把项目收购进来,独立运作,然后谋求上市或产生稳定利润,后者为股东分红。



让他盯上的标的,“要么融不到VC的钱,要么不愿意去融VC的钱”。比如,他收购了一家以色列做财经股票数据的公司(investing.com),相当于全球版同花顺。创始人60多岁,持股95%,但他折腾一辈子了,下一代又不能接班,他想全部套现然后退休。收购时,该公司一年产生3000万美元利润,经过他们运作,去年利润提升至6100万美元。“我才花了3亿美金(收购),去年有6000多万分红给股东,年化20%,”他骄傲地说,“手上还有一个会产生正现金流、有利润的公司啊。”



资本永不眠。即使遁入萧条,也有冬日猎人在不远处虎视眈眈。“行情好的话,我们业务反而不是那么好。但是,像现在行情不好,基本就是我们的天下了。”



今年市场更糟,他更热血沸腾了。他偏向收能控股的公司,不要求标的有多高成长性,但需要有防御性。就在几天前,陆复斌又交割了一笔大案子。他创立的霞飞资本,以22亿美金纯现金收购以色列公司Playtika部分股权,后者是史玉柱的巨人网络间接控制的子公司,做全球休闲社交游戏业务。对方大股东也是年纪较大等复杂因素,出售资产。而他觉得这是个能拿在手里的“好资产”。



不过,他至今没有做一起中国的并购业务,虽然他把能聊的资产全聊了一遍。“我们还下不了手。”在他看来,中国创业者对“资产”缺乏理性认知。“他们不知道自己手上的资产到底值多少钱,有太多浪漫化、神化。创始人拼着命去纽交所敲钟,上不了就去香港敲钟,敲完钟破发,有可能最近市值只有上市的10%,”他觉得,“如果这个业务本身不适合公开市场交易,但因为创始人的浪漫、神化,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导致一些退出可能性消失。”



在衰退期,保守主义会不动声色地取代浪漫主义的高歌和情怀。人们更愿意相信看得见的现金流和利润,不想为未来埋单。



从陆复斌的立场,他认为创始人该想清楚的“不是光荣与梦想、成功与失败,而是一些事情的本质”。他就发觉,有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的现金流不如自己充裕。“他们身价比我高多了,但是他们没有现金,”就像林欣禾在泡沫破灭时顿悟的那样,身价是假象,陆复斌说道,“他们坐飞机回老家可不能拿股票付机票,买房子也没有人收股票的。”



“现在是并购机遇的酝酿期。”郑烜乐说,去年3月后,当资本市场转为下行,并购萌生;今年二级市场通路更狭窄,并购随之增多,预计会是并购重组的“好年”。作为财务顾问,他们加重了并购板块,从去年到现在已交割5起并购案,“做了大概10亿美金的并购交易”。



“烂公司是没有人买的。”很多创业者以为公司做大了上市,做不好就找人卖掉,其实等到穷途末路,公司很难找到买家——一个衡量指标是,倘若任其发展,公司过半年会死掉。公司是不是有并购价值,首先要看它作为资产,有没有可持续经营价值,其次是对收购方的互补性,以及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他说,推动并购重组的有力出发点,不是套现,而是双方能否双赢——卖方存在明显短板,和产业方结合能把短板补足;买方能获得原先没有的市场、客户或能力。最终,结合体变成更有竞争力的公司。



同时,在谨慎大环境下,交易对买方提出了更严格要求——首先,需要有远超行业其他公司的能力和现金流;其次,应具有某种底层能力,使公司在组织、平台能力,或者在技术、渠道、品牌能力上,消化收购的标的。“我经常跟想尝试做并购的企业家讲,如果你帮不上这个资产忙,那你就不要去买,要以价值为导向做并购。以前很多人,比如A股上市公司买一些资产装进去,获得二级市场溢价。这种投机性的并购,在今年绝对是行不通的。”

全部讨论

2022-10-25 05:17

这个才是资本的真谛!目前国内的资本环境估计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上市ipo ....... 其实一群烂公司、创始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