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守拙中庸(杂记)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守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守拙的人被我国传统文化解读为稳健,踏实。守拙是被认可和推崇的。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被大妈们视为儿媳的典范,西汉的萧何,三国的司马懿是男人们崇尚之人。中国文化讲究深藏不露,但是对于社会整体却是极为消极的。

有才之士不展现能力,而是龟缩自保,任由错误的事情发生,社会进步缓慢。我国社会进步的几个时期都是才子们百家争鸣的时代。一旦才子们选择守拙,社会马上停滞。这种守拙文化是对人力资源,人口红利最大的浪费。

守拙文化的根源在何处?其实留名青史的人大部分并非守拙之人,但是非守拙之人有一大部分下场凄凉。中华文明作为和犹太文明并列的最悠久文明,有着得天独厚的求生性。守拙是适应形式,自保之道。为了生存,三千年中华文明悠久岁月长河的斗争中一代代人总结而出,这种守拙的基因和文化双重共振,影响力直至今日。

从博弈的角度来说守拙是利己的,但人类的天性又希望得到认可,而认可需要表现。中华基因里爱表现的基因已经被淘汰了大半,但是我相信依然留存。一个社会,一家公司如果要求进步,应当从制度着手,使守拙付出成本,使表现得到回报,这样社会也好,公司也罢,才能避免万马齐喑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