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达基金经理成曦:科技发展大势所趋,指数投资一键布局!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大家好,我是易方达基金经理成曦。

近期有不少投资者咨询2022年该投资什么板块?我个人认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工程师红利、自主可控的科技政策支持都支撑着科技产业的长期业绩向上,我们应当把握这一大趋势。

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把稳定宏观经济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新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等要求。在“稳”字当头的总基调下,国家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维持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不变,经济增速仍有望维持在合理区间。

从外围来看,2022年的形势要比2021年稍加严峻,在疫情的持续扰动下,2022年仍是其他经济体从疫情中复苏的关键阶段,其经济复苏程度、政策变化节奏,均有显著提速的可能,给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考验。从国内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楼市预期发生方向性改变,带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加,投资增长面临较多掣肘因素,消费的恢复也不宜抱有过高的期待。

在内外压力均有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加速转变经济结构,加快新动能的培育步伐,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中长期发展蓄势聚力。以上内容都对宏观政策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预计2022年的重点是财政政策发力和产业政策调整,货币政策作为配合,大幅宽松的可能性不大。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总基调和结构性特征不会改变,预计2022年将在稳健的基调下仍有加码宽松的空间,央行将继续采用MLF、OMO等多种常规工具调节中短期流动性,并综合利用降准、降息等操作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具体来看,货币政策有望更多使用结构性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环保等重点领域,缓解经济增长不均衡的情况,如运用结构性优惠利率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已推出的支持小微企业、区域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再贷款工具和碳减排支持工具。

财政政策方面,基调或比2021年略为积极。一来,2022年稳增长压力更大,需要扩大财政政策的应对空间;二来,房地产和出口或步入下行周期,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以保市场主体进而保就业和保民生。此外,财政政策作为应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抓手,需提早发力应对,如适当提高公共消费率,产生对“个人消费”的挤入效应;继续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应对经济复苏不均衡的情况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涉及科技攻关、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等重点领域的重大工程,如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基因与生物技术等,在经济工作、财政政策等定调中被频繁提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与传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同,受到疫情冲击后,重大工程对基建投资的托底表现出增强态势,在资金、用地、能源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建设完成更有保障。这些重大工程若与地方专项债高效结合,可缓解高收益率项目不足的问题,也能持续发挥专项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程师红利”——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有如此巨大的发展,“人口红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体现为:高比例的青壮年人口不仅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给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型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人口流动的活跃也为城镇化及相关的基建、地产行业创造了结构性驱动力。随着中国新增人口逐步下降、劳动人口占比亦逐步下行,深刻影响了中国近20年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但是,我们发现,在“人口红利”消退的同时,“工程师红利”正在形成。

首先,得益于教育上的积累:中国过去20年培育了上千万的大学生以及数百万研究生;国内研究环境趋好、更具发展空间,使得留学生归国的比例也在大幅增加,进而国内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占比显著上升,为中国“工程师红利”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基础。

其次,中国整体科研实力提升明显,“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主导的战略科技研发项目得到突破,中国在前沿科技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上与国际前沿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根据Nature的测算排名,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加权评分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最后,经济发展转型的诉求,使得中国对科技创新向来比较重视,多次明确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支持,促进科创成果转化。在相关指引下,国家及地方政府不断推动高新区建设,普遍给予科创型企业硬件环境、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扶持。目前,国内已基本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科创企业发展迅猛;中国企业亦在加大科创方面的投入,包括人才引进和新产品开发,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形成对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及智慧社会等工作的有力支撑,都将通过“工程师红利”实现。而“工程师红利”也将在资本市场提供丰厚的投资机会,如,技术突破、产业创新都将得到市场的青睐。

国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深入推进,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科技、产业竞争,高端制造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但我国许多科技产业领域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事实上,2015年以来,我国就陆续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打造科技强国已经是社会共识。2015年年初的两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同年5月份又正式印发了中国打造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随后的几年内,我国又陆续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涉及创新型城市及基地打造、企业创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

我们把目光拉回近期,可以看到多部委密集发布科技产业的“十四五”规划,为智能制造、国家信息化、医疗装备产业、机器人产业、数字交通以及原材料工业等领域转型升级指明路径,对科技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21年12月27日发布《“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规划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到2025年建成更加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以5G、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12月28日,工信部等十五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得到突破,整机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从存量上来看,我国科技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展望未来,我国仍要坚持科技强国路线,支持科技创新仍是未来的一大政策主线。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发现:由内,2022年或是“吐故纳新”的关键之年,新旧动能有望迎来转换,科技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往外,科技创新是中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实现途径之一,在安全与自主可控为时代旋律的背景下,科技领域将得到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倾斜;叠加“工程师红利”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走强、制造升级,科技产业有望长期保持景气,相关投资机会值得大家多多关注。

指数化投资——一键布局实力科技龙头

但哪一个科技公司会有不错的表现?其实这个问题回答很有难度,一方面涉及到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和判断,无论是技术走向还是行业格局;另一方面涉及到股价什么时候对基本面有反馈,既要考虑景气周期,又要考虑风险偏好。

其实,通过指数化的方法,把行业赛道内市值领先的科技公司一网打尽,一指布全,反而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很多指数采用市值筛选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把发展起来的产业、长大的公司纳入指数,权重不断提升。而被市场抛弃的公司也会调出指数。通过不断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指数里面就会沉淀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

并且,指数化投资逻辑特别适合科技产业的投资。因为科技产业革新快,进化效率高。可以说,用指数投资,不会错过伟大公司的成长。正如美国FAANG之于标普500,中国的宁组合之于双创50ETF(场内交易代码:159781)。

接下来,我们将尽量从整体的角度分享一些热点科技主题,第一期就是最近火热的“元宇宙”。

首先,我们要说元宇宙这个概念并不务虚,它是基于现有科技形成的虚拟世界,而且这个虚拟世界能够通过各种形式与现实世界互联,提升现实世界的效率,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举个例子:近两年由于疫情远程会议使用率急剧上升,但是远程会议依然替代不了现场会议。因为现场参会人员的表情、情绪、氛围是无法体验到的。如果通过VR/AR设备,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实时反馈,会议更高效。再进一步,这个技术再应用到教育、旅游、购物、装修、危险驾驶、远程手术救援等场景,是不是一下就把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概率提升上去了。

而实现这一切,所需的基础科技已经基本齐全,现有的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NFT就是元宇宙实现的基础。积木已经齐全,需要我们更好的把积木组合起来,形成有质量、有效果的产品应用或者商业生态。

结合投资来看,如果当前是元宇宙的发展元年,首当其冲受益的就是消费电子产业。毕竟元宇宙的接入需要载体,预计电子设备需求会迎来爆发式发展。VR、AR 等载体将推动芯片、TWS耳机、传感器、柔性显示等元器件的需求增长。同期,元宇宙的运营及内容提供商也会开始发展,不过这些业务的爆发尚待上述元宇宙载体的全面普及。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亦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材料不构成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完整版风险提示函详阅易方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