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心自刎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47喜欢:1
美的的企业特色是收购整合能力超强,所有大型国际企业只有两种,一种是单边独类的技术型企业,另一类是有超强的收购整合能力的企业。

热门回复

格力做新能源车是对,模式是错,选技术路线也是错,说明了董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与技术知识严重不足!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做了错误的决定是很要命,而且政策环境这么优越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大方向对的,细分决策严重错误的决定等同于“有勇无谋”。

老朱是技术出身,和董姐的营销出身不一样。前两年出了本自传,怼董姐,大家都很难堪啊

其实各有各的难处,格力集团退场也可能是一个好事情。我猜测高瓴是董姐MBO的白手套。我去过百丽调研,高瓴资本入场后,导入很多管理项目,例如精益生产,让员工站着工作,提高了员工的工作专注度和减少了工伤。所以以高瓴资本这个态度,并且把买了的菲利普没有导入给格力,所以我觉得高瓴资本做白手套的可能性是有的,

美的成长历史,就是一个中国版通用的并购历史,新品类收购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冰箱洗衣机都是买的。董事长方洪波说,当年通用电气小家电出售的时候,也找过美的,美的也出价了,但是海尔出了一个更高的价格,所以没有买到。
对于出海,收购品牌是最好的策略,海尔美的都是用这个策略出海成功,海外收入占比过半。格力以自主品牌大海外,明显收入占比就低了很多。我前面的文章分析过

格力的企业文化包容能力和美的海尔不一样。格力怼怼怼怼,美的海尔是合作合作!

以前格力朱总不是这样的,技术强,管理强,大家都服,除了一个伪装技能大师级的

如果看管理层心情的话,应该重仓港轮和华润医药,开会都是谈笑风生的

其实提出寒冬论的方洪波(美的)过得不错,任老(华为)也过得很好,郁亮(万科)就真的很冷冰冰了,寒冬论在我看来就是认识层面,对寒冬在各行各业的表现方式和下沉方式想出对策才是最重要,董明知寒冬将至而死命外扩投资是一个错误,所以怎么投怎么错。

董小姐忘恩负义,上台后不知道前任的功绩全部抹杀,也难怪逼着一帮格力元老去搞飞利浦

其实这个不需要分析,以前政策导向是贸工技,现在经历了中美多次贸易问题后政策导向是技工贸,这个是老问题,企业家都看得懂,美的贸工技吃饱了红利是靠整个管理层的收购整合能力,现在格力发展刚好遇上政策上需求的改变,董没有可能做决定用收购来打开国际市场的决定,她只能继续做技工贸这条路拼后二十年,这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让市场(国际)接受品牌,所以我是真不知道格里芬为何会这么看好格力,我估计大部分都是缺失了粤美的经历的股民才会觉得格力市值应该跟美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