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司的股价为何不断创出估值新高?……谈谈投资分歧和一致性预期引发的估值变化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0回复:13喜欢:42

今年以来,国内股市一些公认的核心资产好公司股价纷纷创出历史新高,象茅台恒瑞医药爱尔眼科海天味业等公司,都冲破了估值的历史天花板,有的公司市盈率甚至超过了100倍,传统的估值指标好象都不好使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些好公司是核心资产,那么他们的股价在未来的N年里,会不会继续涨到天上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投资上市公司,要赚哪几部分钱?

一是赚公司分红的钱,赚公司成长的钱,这两个是公司业绩和科学逻辑;

二是要赚估值提升的钱,赚大众情绪的钱。这两个更象是艺术层面,涉及大众行为心理学和哲学问题。

美国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成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成长型公司,每年扣非净利润增长30%,它就配得上30倍市盈率的估值;如果增长50%,可以享受50倍市盈率的估值。那么,以上提到的这些国内龙头企业每年的增长速度有的只有20%左右,为什么市场给予了上百倍市盈率的估值呢?

这里就不得不谈谈在投资实际操作过程中,投资分歧和一致性预期这两个现象导致的结果。

前几年,对这些核心资产好公司,股价还没有大幅上涨的时候,大多数人们对公司能否高成长,是否有确定性,是否值那么多钱还存在分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时候大家只能赚分红和业绩成长的钱。

比如说,一个行业龙头公司每年利润增长20%,给予25倍市盈率,每年赚的是20%利润增长的钱。通过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投资者应该能赚到这部分业绩成长的摆在桌子上的钱。

但是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机构资金和个人大资金发现,这个行业赛道天花板很高,可以持续发展,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公司有核心竞争力,是行业龙头,大家都想配置时候,估值就会急剧提升,市盈率提高到50倍,60倍甚至更高。

比如说,同样一个业绩20%增速的公司,有分歧的时候可能给25倍市盈率,等市场一致预期20%增速是常态时候,认为未来10年或者20年还会这么继续增长下去,这种成长有确定性,和未来10年比,倒推到现在,还是有利可图的,还是值得下手买入的,这时候,估值就会由于被大资金的一致看好,急速拉升到60倍PE甚至70倍PE了。

所以你能赚到业绩的钱以外,还能赚到估值提升的钱,那是真正的戴维斯双击。

戴维斯双击不一定发生在周期股或者困境反转股身上,比如三一重工,上一个周期是2006至2011年,这个周期是2016至今还在继续,除了轮到基建周期,还叠加机器标准提高引发的的换机器高峰期,遇到疫情中国拉动内需使行业周期相应延长,这几个因素叠加,导致公司业绩不断提升,股价不断创历史新高。

以上说的是周期型的双击。我们这篇文章说的戴维斯双击,主要是发生在分歧到一致预期转变过程中。

在投资公司的时候,我们很看重被投公司的成长性,安全性,确定性和爆发性。长期增长的确定性是能够带来估值溢价的。

比如说,如果一个公司能够很确定的连续十年20%的业绩增速,市场不会傻到估值始终保持25市盈率,然后每年大家平均的一起赚20%利润增长的钱。市场会先把估值打到50-60倍市盈率的高度,让后来买入的人只能赚低于20%的年化收益,甚至只能赚不到10%的回报。这就是很多股票获得高估值的原因,估值提升就是从分歧到一致性预期这个过程。

当然这个阶段是对未来多年成长确定性的一种预期。肯定是有泡沫的,就相当于一杯啤酒,三分之二是酒,三分之一是泡沫,味道还不错。但是还没有到一杯酒里70%以上都是泡沫的程度。

反过来再想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公司能够很确定的连续十年20%增长。如果估值不拉高,那么所有配这个股票的投资者,任何时候买入都能获得年化20%的收益了。但事实上只有优秀投资者才能做到,绝大多人做不到,因为一旦发现这样的好标的,资金肯定是把股价打倒非常高的市盈率估值,让后续资金难受。这就增加了大多基金判断难度,想买的又觉得贵了。

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让你难受。否则,满大街都是年收益20%的长期投资者了。这种情况在巴菲特身上也经历过,老巴也曾固守他老师格雷厄姆的买低估买便宜原则,错过了曾经的大牛股沃尔玛。1970年到1990年代.20多年里面沃尔玛一直保持20%到30%的营收增速,市盈率一直很高,巴菲特一直看好沃尔玛,却一直下不了手重仓。他一直忍到2005年,沃尔玛终于跌到他认可的安全边际线,他才重仓沃尔玛,这时候增速下来了,估值也下来了,巴菲特后来投资沃尔玛只获得9%的年化收益。他错过了沃尔玛发展的黄金几十年。

我拿这个举例就是,说明分歧和一致预期的差别,从而产生的估值差异。即使是股神在投资理论逐渐完善过程中,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也说明修行是一辈子的事业,无论人和神。

所以说,股市里估值是一门艺术。不是仅仅看几本书,或者听所谓大师指点就能长期可持续赚钱的。即使是财务专家,或者经济学家,他们也往往是投资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只是把业绩这部分研究透了,但是资本市场中的人性修炼还远远不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在资本市场上不断交学费,不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才能越来越少踩坑。不切身感受,是很难理解估值背后的艺术的。这就是为什么功夫在诗外,我们做投资,不仅要读专业书,更要读历史、地理、行为心理学和哲学这些看似无用的书。

说到这里,想起平时很多人提到要做职业投资,因为不喜欢职场中的复杂人事争斗,觉得浪费时间,想专职做投资,关起门来自己研究,不和外面接触,其实我是不赞成这样做的,因为这样缺乏社交渠道,缺少了洞悉人性的机会,不能获得超额收益。我的建议是要积极入世,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有心观察周围的朋友和同事的谈资和话题,以及对股市当下的态度和行动,比如说大家是不是对某一件事达成了一致预期,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预示着两个极端情况的出现,比如牛市到顶了,或熊市到底了。(因为好吃,好玩,好看,这些都是大众共同的认知和审美情趣,如果去饭店点菜,基本上点所有人都必点的菜,肯定好吃;但是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和刚才那几个吃穿玩情况不一样,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家往往一致性看对的,往往是错的。大家往往一致性看不好的,可能是对的。)

同时自己还要天生具备或者下决心培养一种心理能力,在与大众交往过程中,不能受这些人情绪的影响,也就是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这方面有些人是天生遗传的,比如我一个投资做得很好的朋友,他说他以前做什么行业都做不好,因为他一直都是逆反性格,看问题的角度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往往不合群,基本上在单位都是被末位淘汰的那几个人之列,但是在股市投资上却如鱼得水,因为股市里,往往大多数人的预期都是错的,只奖励那些敢于逆向思考和行动的人。这种性格是天生的,所以说,从性格和习惯这个角度来说,男要入对行,这句话从古到今确实是非常对的。

另外,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通过后天的阅历和阅读是可以逐渐养成和修炼出来的,就是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多读书,特别是哲学和历史书,在书中逐渐悟出普世的人性道理,指导投资活动。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2020-10-17 13:00

同感

2020-10-17 12:54

写得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