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又付费学到的东西(1)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6

前几天家庭聚餐,一个70多岁的亲戚问我看法:想购汇今年额度的5万美元,目的是多吃些利息。她本人在北京和海南有房(只生活在国内),退休金和存款足够生活。我纳闷:她这情况为啥要承担额外风险,就算多挣几千一万的利息对她有什么增益?再深入想想,不对啊,我这两年干的不也是这种事吗。

22年开始,手里的主观多头表现下滑,于是把希瓦美元、冯柳这些买的早的、以及小丰这样买错的基金都赎回了(只保留了沁源这样有潜力的,还有没法赎回的希瓦人民币)。当时市面上能控制住回撤,收益还不错的产品就只有量化类的了,于是22年底到23年4月,陆续配置了2个指增(500/1000)+四个全市场产品—微盘股指增这类的产品有不少投顾推过,但是觉得风险不确定就没有配置—最终多头和量化产品的比例接近1:1。

23年这一整年,这六个量化产品水上水下起起伏伏,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绝对收益,相对(指数的)收益倒是有些。到了23年四季度,已经能感受到这个市场的拥挤以及些产品动量的不足(绝对收益无法创新高)。找专业机构的朋友讨论后,决定减配这六个产品。第一步在23年11月减掉了卓识和仲阳的全市场,综合计算挣的钱应该不如我贡献的管理费多(减下来的钱配置了一个低波CTA和股指套利产品)。剩下四个指增/全市场产品占我整个Portfolio的比重降到了30%。第二步的计划是24年3月减掉锁定期满的宽德和明汯全市场,然后,就赶上了24年1月底的股灾。

全部讨论

02-09 21:36

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