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犹如惊弓之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1

这个周末,新能源龙头股、一向以“好孩子”形象示人的隆基绿能突然公告,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告知书,称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资本巨鳄高瓴旗下投资机构HHLR公司(以下简称HHLR)因涉嫌违规转让隆基绿能股票遭证监会立案。

虽然公司方面称,本次立案事项系针对公司股东 HHLR 公司,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投资者依然感受到了强大的冲击,许多媒体报道使用的关键词,大多是:原来外资居然利用转融通制度的漏洞在偷偷减持!

仔细看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不得不佩服,我们对外资的变动真是盯得极紧的。如果不是有心连续四个季度都盯着隆基绿能的这家外资公司,恐怕根本得不出外资已经减持的结论了。

事实上,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HHLR公司的持股比例就一直是保持在4.85%的,到今年第三季度,它的持股比例达到了4.98%,所以,如果仅从今年开始跟踪这家公司,只能看到HHLR公司实际上是增持了。

除非你从去年的年报就开始关注这家公司。那个时候,它的持股比例是5.85%的,这样对照起来,这家公司居然在没有发布减持公告(意思是它家的每次公告都有有心人去核查过了)的情况下,偷偷实现了减持0.87%、套现金额为24.35亿元(假设减持从今年开始到截止9月底完成,期间最高价为49.08元,最低价为24.79元,按中间价36.935元计算,总共减持 6594万股)。

由于在这个期间,即一季度结束前,HHLR公司曾有一次转融通,所以其持股量就从去年底的5.85%下降到了4.85%了。而到了今年三季度报告的时候,公司称,其转融通借出的股票已经全部还回来了,既然如此,那HHLR的持股数量应当回到5.85%,而不是只有4.98%才对。

所以,市场普遍认为高瓴旗下的这家公司是借道转融通减持了。

但是这个联想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因为,太多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包括一些高管,其所持有的公司股票根本不属于两融产品的,也有不少不公告就偷偷减持的,这种偷偷减持行为真的是跟转融通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当然,很多情况下,当事人会说是误操作。

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要求,持有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股东算是大股东,所以,当任何一个股东从5%以上,减持到5%以下时,那就是从一个大股东变成一个小股东的重要时点。所以,这样的减持必须要提前告知市场后才能减持。毕竟有大股东要跑路了,这对市场信心是有重要影响的。

而如果是故意不提前告知就偷偷地减持了,那就只能是一个原因:即想趁市场不知道这种利空消息的时候赶快出货,多赚一些银子跑路。这样的行径,不但是违法的,就是从道德层面上来说,也是十分可耻的。

当然,这样的人总归会有的,哪怕没有转融通,也一样会有,所以这件事的归因上,应当是归不到转融通政策上去。

也许是为了安抚民心,证监会在周末再次强调了,转融通出去的股票数量,仍然应当记在借出方名下,如果减持,要按名下全部持股的比例来对应相关的监管规则来减持。

换句话说,如果HHLR借出1%的股票,那么虽然一季度或者半年报真实的持股量从原来的5.85%变成了只有4.85%,但是它要减持股票,也必须按照持有5.85%这个大股东的条件来减持。

而不是因为有人借了半年的股票还没有还回来,你就可以按小股东的待遇,即持股比例不超过5%,减持就无需公告来进行了。

好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漏洞,HHLR公司就是利用这个制度漏洞:把股票借出去,自己就变成小股东,然后就可以偷偷减持了。但是这种理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世界各国的法则中,出借的任何东西,其所有权是不会因为出借关系而转移的。就好像你的房子空着,你借朋友住几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会认为这个房子就是你朋友的了,他可以享有对这个房屋的所有权力。

所以,高瓴作为一家国际上有名的投资机构,会以借出来的股票不属于自己所有,自已可以通过借出股票变成小股东这样的认知去钻一个根本不可能是空子的空子,几乎说不过去。

个人判断,很可能卖出股票的人,也就是安排减持的人,看了一下今年以来的持股比例,都是4.85%,并没有认真去调查还有一部分借了出去,就自以为符合不公告就减持的条件而减持了。

现在很多人对转融通太敏感了,而且总是认为它是股市下跌的元凶,所以任何一个有过转融通动作的人,都会被认为是下跌的元凶,是偷步的元凶。

而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是一家外资,而且外资之前一直在抛售,各种复杂的局势搅在一起,令隆基绿能深陷其中,市场就怒不可遏的发出吼声:这又是一个A股的大毒瘤!

但事实很可能是:市场想多了。

@雪球基金 @基金 @ETF拯救世界 @不明真相的群众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11-13 09:42

事实证明,高瓴没鸟证监会的调查,该减持减持

2023-11-13 08:05

瞎说!

2023-11-13 08:03

转融通高于证券法这居然是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