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和2020年两次炒股经历的总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五一前看到一篇回顾自己投资经历总结的文章,彼时正好把年后操作的股票全部清仓,也想在五一假期期间总结一下这两次参与市场的经历。一直到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才终于说服自己坐下来写一写,又拖延症了。

第一次买股票是在2015年3月份,当时正好从德国交换回来,手中有些父母给的出国生活费的余钱。在那之前,2014年在德国做交换生期间也关注了股市,当时一个原因是女朋友亲戚家的公司要上新三板,对于股市关注也多了起来。其次,当时注意到股市跌到2000点以下的消息很多,觉得这是一个很低的点了,大概也是在那个时候萌生了入市的想法。这里突然想到,在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做兼职,叫所谓的“证券充场”,本来以为就是去证券公司营业厅站站充充人数,没想到最后是被人拉去开了户。但是整个过程一脸懵,完全不知道是做什么的,直到自己开始炒股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开的海通证券的户。这些都是题外话,回到正题。

2015年2月回国以后,就去招商证券开了户。在3月份买入了人生中第一只股票,山东钢铁。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便宜,记得当时好像只有3块多,买了一手。这是我的第一笔交易。很幸运,入市的时间比较好,买了就赚钱了。先后又买了铜陵有色、一些证券等等。于此同时也在支付宝上买了基金。基金大概开始买了1万块钱。记得当时每天赚一两百,心里不要太开心。后面就开始逐渐加大投入,并且开始跟父母说,买基金1万一天能挣一两百。最后陆陆续续投入了10万多。由于觉得基金赚得太少了,后面基金只有三四万,股票账户里大概有七八万。前期投入少的时候是赚了些钱,以至于后面加大本金。到五六月份,大致赚了有两三万。后面觉得每只股票的钱太少了,持仓太分散了,赚不到钱。所以在5月份开始重仓了一只股,三元股份。然后就跟女友一起去厦门玩了。在去厦门的高铁上开始看到它跌,又根据之前的经历,拿不住股票,所以强制自己一直拿住。并且那时候还在朋友圈发了条状态,“持股就像要养小孩,要拿得住,不知不觉他就长大了,并且可以帮你遮风挡雨了”。因此就重仓,一直持有。直到开始亏损原有的盈利,以及本金,才卖出。后面也开始赎回基金。直到2016年才全部清仓。总计亏损2-3万左右。

第二次入市是今年年后,在2.3号大跌以后,2.4从支付宝和微粒贷借钱入市。借呗借了10万,拿5万买入基金抄底,赚了5%,2000多块钱,卖掉还了借呗。在一些股票上挣了些小钱。在3000点时后悔没有重仓,在回到3000点以下时,迫不及待的重仓。期间又鼓励我妈妈买基金,再回到3000点以下时,投入3万,第二天觉得不够,又想再追加2万,最终还是忍住了没有加投。在期间看到朋友圈有个人晒股票大涨的图片,当时还没引起重视,其实当时就应该清仓了。不过有一丝侥幸,觉得券商还没怎么涨,因此将大部分资金全部买入了东方证券。这其中也有觉得之前持有太分散了,要集中持有一支股,增加持股时间的想法在里面作用。持有几天是涨的,市值也创了新高。但是随后就开始下跌。在反弹的时候也没有减仓,甚至中间想高抛低吸,结果越做成本越高。后面就索性躺下装死不管了。一直到五一想在五一前把借的钱都换掉,因此在假期前第二个交易日清仓,第二日将钱转出还了所有的借款。这一只股票亏损1.5万。抹掉了前期的所有盈利,还损失了相当一部分本金。

总结一下,由于前面资金小,持有时间短,导致后期我得到了要加大投资和持有时间加长的反馈,但是到后期风险在增加,导致赚得少,亏得多。亏得多也有没有及时止损策略的原因。

虽然时隔五年,但是看下来两次的操作极度相似。前期投入少,赚到钱,后期加大投入,重仓一只股,想最后狠赚一笔。连中间拿父母的钱进来都一样。两次操作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第二次前期开始投入的钱多一些,父母的钱在他们账户里,清仓操作反应的时间短一些。

想来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做事风格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一个软件一样,内部的流程,逻辑结构是固定的,小的升级大概就是从1.1到1.2甚至是1.1.1到1.1.2这样的小升级。还没有达到1.0到2.0,甚至是X.0的地步。需要一次完完整整,彻彻底底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