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循大道布新政 喜忧交织过千帆——2018年港股市场分析总结报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中国铁塔(00788)$ $小米集团-W(01810)$ $美团点评-W(03690)$ @今日话题 @港股 

对香港资本市场而言,2018年,注定是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港交所迎来25年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重夺全球IPO新股集资额之冠,证券市场成交额创新高,衍生产品市场成交量创新纪录,堪称除旧布新,洋溢着浓浓改革氛围之年。然而,这一年,港股也由牛转熊,新股上演破发潮,表现被评10年最差。

文章来源:尊嘉金融

一、行情回顾:从巅峰到低谷,估值已近周期底部

2018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起伏跌宕,显得十分不平静,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港股市场同样不平静。2017年恒生指数以近36%的涨幅,让各路资金对港股垂涎欲滴,从而对2018年的行情充满期望。

但天不遂人愿,进入2018年后,恒生指数从一月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后,形势很快遭逆转,“飞流直下三千尺”,自年初的历史最高点33484一路下滑。牛市风光不再,唯陷漫漫熊途中艰难挣扎,全年行情惨淡无已。市场经历长达近一年的持续下跌,估值探底,投资者情绪萎靡不振,与2017年的大牛市形成鲜明对比。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午12:30年终收盘,恒生指数以25845.70点报收,较2017年12月29日的年终收盘价29919.15下跌-13.61%,全年12个月中3涨9跌,大市以下跌为主,先扬后抑、由牛入熊的趋势明显。

2018年港股市场与A股市场亦步亦趋进入下行通道,联动性相对越来越强。而A股上证指数由2017年的收盘价3307.17,到12月28日以2493.90,下跌813.27点,跌幅达-24.59%,远大于港股。这样的对比,反映出港股在下跌市场中具有更强的抗跌性。

按月来看,自01月大盘不断攀高,录得历史大顶33484.08后,恒指就一路走跌,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其中仅04月反弹+2.38%,11月反弹+6.38%。06月时,恒指首次跌破30000点,并不断失守各个整数关口,全年最低点出现在10月30日的24540.63,距最高点跌幅达-26.71%。一月是全年涨幅最靓丽的月份,大涨+9.92%;跌幅最大的则是十月,累计下跌-10.11%。

个股方面,像“股王”腾讯这样的科技龙头股出现大幅下跌,其他科技股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腾讯控股在2018年结束了此前连续6年的上涨,年度跌幅超20%;恒生指数成分股瑞声科技舜宇光学科技的年度跌幅分别超过60%和30%;之前受热捧的美图公司年度跌幅更是超过80%。至于2018年上市的众多知名新经济公司,大多出现破发。

市场活跃度上,港股市场的成交量呈现不断萎缩之势,近期小盘股交投更是冷清。无论是指数点位,还是减弱的成交量,都令很多投资者感觉到丝丝凉意。随着人民币资金走弱,以及港股市场持续下行,年初至今南下的大陆资金持续撤出,2018年港股市场吸引力较2017年相比明显减弱。

估值方面,随着市场整体的下跌,估值自然也不断降低。恒生指数的市盈率已经从2018年年初的17.58倍下跌至了年末的11倍左右;恒生国企指数的市盈率也是从年初的11.26倍下跌至了年末的8.92倍。

恒指目前的市盈率与近年谷底(约9.5倍)相距不远,已经释放了较大的风险,相对估值处在底部区间。中长期看,港股配置价值较高,是海外配置方向上比较看好的股票资产。因为整体估值相对便宜,与A股相比,相同的公司,港股的资产折价比较多,而且港股有不少类似美团小米这样的稀缺标的,配置价值明显。未来只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香港市场会有很大的估值修复机会。

展望后市,由于国内经济下行的预期会给在港股上市的内地公司业绩带来压力,而海外市场的波动也会在短期内影响港股市场,市场下调估值较盈利周期会更快,因此,预计接下来港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在国内外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还会延续弱势震荡格局。

受近期市场的震荡及外围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增强,估值较低的港股市场2019年整体会出现回升,阴霾渐散,然面临的负面问题也不少,涨幅或会受到限制,宜持谨慎乐观态度。

二、重大事件盘点:IPO市场大年,集资规模与数量冠绝全球

回顾2018,港交所的工作取得了多项成果,也发生了不少激动人心的大事,包括创纪录的首三季业绩、新高成交额,以及重上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全球榜首。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以下几项:

(一)香港重夺全球IPO新股集资额之冠,达2778.5亿港元,涉及上市公司数目208家,为2010年以来最高。

(二)迎来25年来最大上市制度改革,新上市规则于2018年04月30日生效。不少新经济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陆续来香港上市,年内共有28家挂牌,涉及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达1360亿港元,相当于整体IPO集资金额的48.9%。

(三)年内3大IPO公司分别为首位中国铁塔(00788-HK),集资金额588亿港元;第二位小米集团-W(01810-HK)的426亿港元;第三位美团点评-W(03690-HK)的331亿港元。

(四)证券市场2018年的日均成交额创新高,达1093.2亿港元,同比增长23.9%。衍生产品市场的期货及期权成交量亦创新高,达2.86亿张。

从数据来看,2018年无疑是香港市场IPO的大年,热闹而火爆。究其原因,无疑与港交所的上市制度改革息息相关。04月24日,港交所发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细则,从04月30日正式接受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和未有盈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不仅放宽了上市门槛,更为新经济公司提供了上市捷径,吸引了众多发展迅速的新经济明星公司将上市的目光由美国市场转向了中国香港市场。

自此,以小米美团为首的新经济公司纷纷开启了赴港上市的征程。另外,港股2018年年初的牛市行情也点燃了资金的热情,趁牛市高点公司估值偏高、市场资金热情高涨的时候上市是公司IPO的必然之选。但驱动IPO数量增长的,本质上不仅是股市大盘的情况,更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恰逢实体经济下行,企业产生更强的上市融资需求。

翘首2019,港交所总裁于2018年12月中下旬发表文章,表示正研究新股发行机制,并表示,将在2019年02月底公布新三年战略报告时,交待新股发行机制改革。这意味着,新股发行程序改革进程将得到加快,发展路线图更清晰,资产类别的规划更明确,与内地及全球的互联互通也将进一步深化。

三、IPO市场总结:融资领跑全球,新经济巨头集体登陆

对2018年的港股IPO市场而言,可谓惊喜与尴尬并存,光环与忧虑齐飞。新制度新气象下,香港在重登全球集资王榜首的同时,行情却是不尽如人意,新股上市后市况欠佳,大型新股首月表现更是近10年来最差。

——革新布道,喜之所在——

1.新政甫出,重大改革横空出世

2018年04月30日,港交所发布的IPO新规正式生效,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称之为25年来最重大一次的上市机制改革。

此番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上市;二是尚无收益和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赴港上市;三是公布创新产业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标准。

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接受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上市。这一迟到五年的决定,被普遍认为是港交所对痛失阿里巴巴等巨头的终极反思。拥抱新经济公司,是对港交所现有监管思维最具冲击力的改变。

相较境内市场和美国市场,港交所近两年改革动力空前,2017年下半年港交所启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发行制度改革,对新经济公司敞开怀抱,也是2018年香港市场IPO规模重回全球第一的最大推动力。

2.数据为证,2018香港市场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2017年港股二级市场的主升浪行情相当惊艳,那么2018年的亮点则无疑是IPO市场。在经历了2017年的短暂低迷之后,香港IPO市场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在2018年迎来了新的历史高峰。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剔除10只创业板转主板上市的新股,2018年共计有208家企业在香港挂牌敲钟,融资2778.5亿港元。相较2017年161只新股上市,融资1283亿港元,分别上升约29.2%及116.6%,新股数目更是历史新高。港交所表示,港股市场重新夺回IPO募资全球榜首,在过去十年,港股第六次称冠。

2018年全球IPO预计达到1365宗,同比下降20%,但是得益于越来越多的独角兽公司上市和大型IPO项目出现,集资总额上升了7%,其中香港联合交易所的IPO数量和募资总额均领跑全球交易所,而A股市场的IPO募资额和数量都明显下滑。在2018年全球5大IPO融资额的排名中,港交所之后,分别为纽交所、东京证交所、纳斯达克以及上交所。

全球IPO筹资额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五席,分别是中国铁塔小米集团、富士康、美团点评以及爱奇艺,其中除工业富联、爱奇艺两家公司分别在上交所及纳斯达克IPO以外,其他三家全部都在港交所上市。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多家巨无霸IPO案例,2018年全球集资额前五名的公司港交所独揽三家,分别为中国铁塔(588亿港元)、小米集团(426亿港元)、美团点评(331亿港元)。年内中国铁塔和小米集资规模位列全球IPO第二及第三名,榜首为于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SoftBank。

联交所更改上市规则,引入同股不同权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刺激香港新股市场表现,其中科技、传媒和电讯IPO集资额位列前三位,共占前十大的72%。新经济股和生物科技股共计28家,IPO集资额达1360亿港元,占港股市场2018全年总额的近一半。

在年内推行上市制度改革后,2018年港股IPO市场的上巿数量与融资额领跑全球资本市场,成为2018年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上市地。

3.追因探源,内生因子与外部变化共同推动

受惠于04月推行的新上市制度,香港的新股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继而造就了更多来自不同行业及规模的发行人来港上市,新股数目创下历年新高。而大量企业继续排队申请上市,则反映出企业对2019年来港上市仍抱浓厚兴趣。

诚然,推动发行制度改革是香港市场重要的内生推动力,但境内市场IPO审核变奏则是影响香港市场IPO规模的重要外部变化。

2017年A股市场共有438家公司在年内上市,IPO发行数量和规模创历史新高,融资规模超过2300亿。但截至2018年12月24日,A股仅有103家公司完成IPO,融资规模降至1362亿。

与此同时,从数据来看,港股上市潮很大一部分由内地公司贡献。根据统计,2018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内地公司占了40%,而香港市场IPO规模超过70%的部分也是来自内地的公司贡献。

很多境内公司转向香港上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境内IPO审核趋严,审核节奏较上一年度也有明显下滑,企业等待的时间成本非常大。由于A股无法消化众多等待上市的企业,同时在香港发行制度改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进而选择转道香港。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小米集团(01810.HK),原定将在香港和内地(在境内选择试点创新企业通道)一同上市,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在香港上市。

香港市场改革和IPO市场井喷的正相关关系也引发了其他市场的关注,2018年全年沪深交易所都在探索着进一步改革,另外年末科创板设立计划横空出世,这一背景下未来中国内地、香港、美国三地交易所对IPO资源的争夺,尤其是新经济公司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

4.港交所搭台,新经济唱戏

2018年04月底港交所颁布上市新政、放宽上市门槛后,新经济公司趁此东风纷纷赴港上市。以小米集团美团点评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在助力港股摘得全球IPO募资冠军宝座的同时,也将新股破发率推升至逾七成。

从结构上看,港股约超过70%集资额是来自内地企业,包括来自新经济及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企业。其中,包括中国铁塔小米集团美团点评在内的三只融资额超过300亿港元的新股,使港股前五大新股融资额总计高达1519亿港元,较去年的591亿港元增加157% ,可见新经济新股在香港市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允许同股不同权及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来港上市,让香港的新股市场变得更多元化,丰富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构成,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小米集团(01810.HK)、映客(03700.HK)、51信用卡(02051.HK)、第七大道(00797.HK)、美团点评(03690.HK)、同程艺龙(00780.HK)、万咖壹联(01762.HK)等新经济公司都是受新制度的吸引而来,而更多的新经济公司则正在路上。

可以说,2019年新经济股仍会是港股IPO的重大看点。据德勤预计,2019年将与2018年基本相同,约有20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额约1800亿-2300亿港元,这其中科技、医药和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以及教育等新经济公司仍是市场热点,很可能引起巨大关注,其他潜在焦点包括一些计划以H股形式上市的著名新三板发行人。毕马威则表示,目前仍有约240家公司排队等候港股上市,而且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热情持续不减,并预计2019年港股市场将以中小型IPO为主导。

5.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香港欲勇立潮头

港交所在2018年推行上市制度改革的成果显而易见,但从国际竞争趋势看,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新经济时代风起云涌,竞争趋于白热化。

实际上,港交所针对新经济公司的改革,也直接推动了境内两家交易所的改革进程。就在港交所新规生效前,境内资本市场有关接纳红筹架构企业,推动同股不同权制度的呼声达到新一轮高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试点创新企业制度(简称CDR制度)迅速出炉。不过,CDR制度接纳的公司更多是规模庞大的独角兽。随后因为复杂的原因,CDR制度暂时搁浅。然而境内资本市场改革的冲动并没有就此停下,11月初,科创板的规划横空出世,成为境内资本市场针对新经济推出的力度空前的改革方案。

目前官方透露的信息显示,科创板将要一次性解决同股不同权制度的问题,接纳红筹架构企业,支持未盈利创新科技企业上市以及注册制等诸多问题。科创板一定程度上会对标港交所,对于很多境内企业来说,如果能在科创板上市就不会择道香港市场。毕竟,A股市场的估值通常都高于港股市场。

不过,科创板暂时尚未有具体细则发布,仍有众多境内公司在港交所申请上市。据消息,目前超过200家公司赴港申请上市,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境内企业。

从趋势上看,2019年交易所之间的上市企业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这也会推动交易所优化制度改革,如此,最终受益的将会是企业,尤其是新经济企业。

——冰火两重,忧之所存——

港股二级市场的指数不断下跌,似乎并不影响一级市场排队IPO的火热。但通观整个2018年,与IPO的火爆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股破发率居高不下,众多明星新股上市后也处于破发的窘境之中,新经济股更是成了破发的重灾区。

1.全年IPO行情数据统计

经统计,从01月04日到12月31日,2018年共有218家企业以公开发行、创业板转主板、介绍形式三种形式,在港交所主板或创业板挂牌上市。其中,205家采取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结合的公开招股形式,占比约94%;10家企业从创业板转主板上市,占比约5%;3家企业以介绍方式上市,占比约1%。也就是说,除去从创业板转主板上市的10家,全年共有208家企业为新上市企业。

今年的港股和港股的IPO活动有类似的趋势,即大中型IPO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对筹资额推动明显。就时间而言,IPO活动在上半年更加集中,下半年趋势放缓。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午12:00年终收盘,已经正式上市的218只新股中,收盘价录得上涨的仅58只,占比约27%;平发行价的有8只,占比约3%;其余152只个股录得下跌,占比达70%。这意味着,整体破发率达到了七成。

58只上涨的新股中,新加坡音响及通讯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ISP Global Limited以高达+705.71%的年涨幅夺得魁首,香港SIM卡及充值券销售商港亚控股大涨+550.00%,位居亚军。除港亚控股外,涨幅榜有4只个股都是在创业板上市,且全部5只个股发行总市值均在5亿港元以下,规模很细。

涨幅在500%以上的有2只,占比3%;涨幅在100%-500%区间的有8只,占比14%;涨幅在50%-100%区间的有7只,占比12%;涨幅在10%-50%区间的有18只,占比31%;涨幅在0%-10%区间的有23只,占比40%。

152只下跌的新股中,跌幅在0%~10%之间的有只18个股,占比约12%;跌幅在10%~50%之间的有89只个股,占比约58%;其余45只个股跌幅都在50%以上,股价遭到腰斩,占比高达30%。其中,跌幅榜前4名均为创业板个股,上市总市值也均在10亿港元以下。如此糟糕的数据说明,较发行价腰斩的新股比率超过20%。

据统计,全年新股表现创10年最差,集资额逾1亿美元的大型IPO首月跌逾6%。科技股上市热潮带动港股IPO集资额达357亿美元,领先纽约交易所,不过集资额达1亿美元(7.8亿港元)以上的新股,首月平均跌6.2%,为2008年以来最差。根据1994年至今的数据,经过IPO规模加权计算之后,该指标的平均跌幅达到破纪录的6.9%。

与此同时,赴港IPO热情高涨的新经济股也遭遇频频破发的窘境。备受关注的小米和美团是2018年港股IPO最大的两家新经济公司,但其股价却与关注度背向而驰。截至12月31日,小米和美团较发行价分别下跌24.00%和36.38%。此外,“第三方支付第一股”汇付天下较发行价大跌56.93%;“AI医疗科技第一股”平安好医生近期加速下跌,目前较发行价跌去49.64%;手机直播平台映客较发行价大跌48.05%;“腾讯系”手游公司创梦天地上市当日即破发,目前较发行价跌去5.30%。

针对高企的破发率,李小加解释称,不少投资者常有一种误解,认为破发的都是坏公司,好公司股票是不会破发的。其实,新股是否破发与上市公司的质地优劣并无必然关系,破发的不一定是坏公司,好公司不一定不破发,破发的参照系只是IPO时的发行价,只是投资者不断根据市场冷暖、估值高低调整预期的一种自然反应。

在大型新股首日和累计股价表现“潜水”成常态的情形下,因不少散户对新兴行业未有足够了解,而且不少独角兽在最后一轮融资以高估值集资,未必愿意在新股市场“平卖”,预计未来市场仍会时常出现“破发”事故。

2.各月新股暗盘交易行情

因10只创业板转主板上市的新股和3只以介绍形式上市的个股无暗盘,截至12月31日,共有205只个股有暗盘交易数据。

截至12月31日,205只有暗盘交易的新股中,138只实现上涨,占比约67%;11只新股收盘平发行价无涨跌,占比约6%;56只新股下跌,占比约27%。也即2018年港股新股暗盘的整体破发率为27%。

按月来看,03月破发率仅6%为全年最低,最高的是传统淡季08月,达到了75%。上半年的平均破发率为22.5%,下半年则为39.5%,可见上半年的新股暗盘行情明显好于下半年。

季度来看,一季度平均为22%,二季度为23%,三季度为41%,四季度为38%。可以看出,前三季度破发率呈递增趋势,到第四季度略有下降。

在137家暗盘实现上涨的新股中,毛记葵涌、宾仕国际、英马斯、叙福楼、Pacific Legend Group Limited位居前5,也是涨幅在100%以上的全部个股,占比约3%。其中毛记葵涌以575.00%的涨幅遥遥领先,夺得涨幅榜魁首。

涨幅在50%-100%区间的有16只个股,占比约12%;涨幅在10%-50%区间的有52只个股,占比约38%;涨幅在10%以下的有65只个股,占比47%。涨幅榜排名前5的个股,有4家都是在上半年上市。

56家下跌的新股中,14只个股暗盘跌幅在10%以上,占比25%;42只个股跌幅在0%-10%之间,占比75%。其中,10月12日上市的高奥士国际排名跌幅榜第一位,下跌-27.33%。从跌幅排行榜可以看出,下半年上市的新股占据了四席,这也与下半年行情差于上半年相关。

3.各月新股首日交易行情

从上市首日交易的数据来看,截至12月31日,在所有218只新股中,120只实现上涨,占比约55%;21只收盘平发行价无涨跌,占比约10%;77只下跌,占比约35%。也即首日交易的整体破发率为35%,比暗盘破发率高出8%。

分月来看,05月破发率最低,为13%;08月最高,为63%。上半年的平均破发率为32%,较下半年的43%低11%。

季度来看,一季度平均为30%,二季度为34%,三季度为48%,四季度为38%。新股首日交易与暗盘的季度破发趋势大致相似。

在120只上市首日交易实现上涨的新股中,11只个股涨幅在100%以上,占比达9%;10只个股涨幅在50%-100%区间,占比8%;40只个股涨幅在10%-50%区间,占比34%;59只个股涨幅在0%-10%区间,占比49%。其中,毛记葵涌、宾仕国际、WAC Holdings Limited、欧华国际、兴纺控股名列榜单前5名,同时超购王毛记葵涌荣膺“暗盘交易涨幅榜”“首日交易涨幅榜”双冠。

77家下跌的新股中,36只个股首日交易收盘价跌幅在10%以上,占比47%;41只个股跌幅在0%-10%之间,占比53%。其中,创升控股下跌-45.56%,同是暗盘和首挂交易跌幅最大的个股,千盛集团、万顺集团、基石控股、赣锋锂业依次名列跌幅榜第2-5位。虽然跌幅榜前5名所属行业各不相同,但全部均是在下半年上市,这与下半年首挂行情更为惨淡有关。

4.年内港股新股暗盘与首日交易行情关联度分析

除去10只创业板转主板上市的新股和3只以介绍形式上市的个股无暗盘,截至12月31日,2018年全年共有205只个股可进行暗盘与首日交易的行情数据对比。

根据上表的数据,截至12月31日止各月份,205只新股中,111只暗盘与首日交易均上涨,占比54%;39只暗盘与首日交易均下跌,占比19%;55只暗盘与首日交易涨跌不一致,占比27%。如此,全年暗盘与首日交易同上涨或下跌,呈现出正相关性的比例达73%。

按季度来看,一季度涨跌一致性相关度呈递减趋势,二季度和四季度均是两边低中间高,三季度则是两边高中间低。

按月来看,05月的暗盘与首日交易正相关性最高,达93%;08月最低,仅50%。整体高达73%的正相关性,充分说明,港股新股的暗盘与首日交易在行情上具有高度关联性,如果新股暗盘交易收盘价高于发行价,第二日的首挂交易会较大概率上涨;如果新股暗盘交易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第二日的首挂交易也会较大概率下跌。

在暗盘与首日交易涨跌一致的205只新股中,有111只同上涨,而39只同下跌。经过计算发现,同上涨的个股首日交易平均涨幅为35.46%,较暗盘交易29.93%的平均涨幅高出5.53%;同下跌的个股首日交易平均跌幅为-13.61%,较暗盘交易-8.07%的平均跌幅大5.54%。也就是说,新股首日交易的涨跌波动幅度均比暗盘交易要大,实际上这与首日交易交投量远大于暗盘有直接关系。

年内港股新股暗盘与首日交易行情关联度揭示,暗盘交易的涨跌情况可以对首日交易的行情产生较大概率的预示作用,我们亦可通过对暗盘交易的观察来判断首日交易的股价走向,从而合理制定相应的交易策略,并根据实时行情灵活应变,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四、2019展望:因循大道继往开来,前途光明然道路曲折

全球资本市场,注定将对2018年记忆深刻,尤其是港股几乎一整年都处于下行状态。夺得IPO双料冠军的香港市场,2019年仍旧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改革方面

鉴于2018年明星新股受累港股市况,市场需摸索合理定价以至深层次发行机制等问题,港交所正研究改善和完善新股发行机制,以期可循公平和保护投资者、有效价格发现、保持竞争力、完善新经济生态和市场流通等方向处理。

在内地与香港资本巿场更多互联互通的大前提下,两地的上市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起相辅相成互补的作用。当宏观经济环境转趋稳定时,新上市规则所带来更广和更强的效应将变得更明显。

据悉,明年初港交所将公布新一份三年战略计划,面对充满竞争的市场,市场规则及结构能否完全适应新发展,需要检视问题所在与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改革路线图会集中于资产类别的规划、加强与大陆及全球市场互联互通,也会加强发展科技。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2.IPO方面

受益于大型新股带动,独角兽企业崛起,年内H股全流通试点亦取得成功,加上推行“新三板+H股”措施,让新三板企业毋须退市即可在港上市,众多利好政策促进香港IPO市场繁荣,上市热潮料将延续至2019年。

然而,2018年香港的IPO市场行情在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中垫底,疲软的股价表现可能打击2019年在港交所IPO的企业数量,预计2019年香港新股市场集资额下降至约2000亿元,但同时也对市场保持审慎的态度。

另外,房地产服务业上市数量的增幅明显,证明行业步入扩张期,预计2019年仍将有多间房地产服务业企业在港上市。稳夺全球市场IPO集资冠军的港交所,预期会继续保持活跃。

而港股新股大量破发,连一些新经济明星公司也不能例外,如此风雨交加的窘境,或将随着市场机制的改善与投资者认识的逐步深入,在2019年有所改善。

3.行情方面

一些在2018年困扰市场的不明朗因素,估计仍将影响2019年的开局,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忧虑尚存。若政策面逐步转为放松,对于已深度调整下来、估值处于低位水平的港股来说,目前可能还需要探底、盘底、磨底的过程,2019年可能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发展格局。

追溯港股历史,由于我国香港地区资本市场的高度开放性以及香港的外向型经济类型,其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美股具有高度一致性。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仅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港股背离美股走势向下,其他时期港股走势基本与美股趋同。2019年美国经济增速或将有所放缓,这会对港股市场层面产生最大的制约。

因此,2019年上半年港股市场下行寻底风险较大。首先,内地经济在2019年上半年或将延续2018年四季度的趋势,经济数据持续疲软。美国在2019年上半年持续处于加息周期,美联储持续缩表及欧洲QE退出,全球流动性收紧,人民币波动压力仍在,利率或随之上行,对企业盈利和上市公司估值带来双重利空。同时,美股在加息后期承压回调,或对港股市场形成拖累。等待阶段性不确定因素逐渐平稳,港股市场有望迎来布局机会。2019年下半年美国加息节奏放缓,美元走弱,全球流动性或有转好,资金流回到新兴市场。

因循大道者,既往而开来。风云际会之时,喜忧交织之势,据新兴市场恢弘磅礴气象,置身全球加息周期与贸易冲突的震颤不安中,虽是风雨拂照,却也难掩新机制的勃勃生气。正如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所言,新上市机制才实行数个月,评价改革成效为时尚早,敞开胸襟怀抱新经济的香港市场,作为估值洼地与竞争力强劲的上市地,在走过2018的坎坷崎岖之后,千帆过尽,未来冀能重现属于投资者的“大时代”。

文章来源:尊嘉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