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财政赤字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二是财政支出的增长情况。

赤字是由于支出大于收入所导致的,这会带来明显的扩张效应。然而,当财政收入出现较大收缩,且成为财政赤字缺口扩大的核心原因时,财政支出可能不仅较上一期没有增长反而出现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对市场主体来说是一种收缩效应,而不是扩张效应。这意味着政府提供的补贴减少,政府投资带动的项目也在减少。市场主体不会关心政府的收入问题,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获得感。因此,虽然赤字财政可能具有积极效应,但如果赤字主要来自于收入端,而非支出端,那么必然会导致宏观与微观、政策主体与调控主体之间的差异,从而使积极效应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产生间接的紧缩效应。同时,中国财政支出不能只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还必须看政府基金支出,2022年基金支出占广义财政支出的30%,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了4.9%,但基金类支出却减少了13.3%,直接导致全年广义财政支出-0.5%,这是微观主体体感积极财政政策不那么积极的核心原因所在。2024年如果要真正提升微观主体的获得感,就不能简单关注于财政赤字率的多少,关注公共财政预算的规模是多少,必须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修复的状态,确保涵盖公共预算支出和基金类支出的广义财政支出保持在正增长。这也是积极财政政策最为直接的衡量标准。

对于货币政策,传统上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当通过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额与名义经济增长速度匹配来保证流动性,从一般经济学原理上看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出现通缩和价格下行的时候,简单盯住名义GDP并不能保证流动性的总体稳健和充裕,反而可能因为过分关注名义参数,尤其是现有价格,而产生超级收缩效应。特别是在资产和产品价格同时下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收缩效应会远大于一般名义调整速度,特别是货币供应量增速所带来的收缩效应。2022年的中国名义GDP增速4.8%,2023年中国名义GDP增速为4.6%,如果盯住名义GDP增速必定导致货币供应或社会融资增速出现持续收缩。这也导致2023年末的社会融资存量增速和M2增速较2022年末分别收缩了2.1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如果对比2022年实际政策利率与2023年年底的实际政策利率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当前稳健货币政策并不稳健。

因此,即使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定位上是恰当的,但如果在一些工具的使用上不进行深入甄别,特别是在财政支出的获得感、货币创造、融资创造的真实总量上没有深入研究,所谓的积极政策不仅会落空,同时会在微观上产生收缩效应,使市场主体的行为与宏观调控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