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被辟谣背后:风光储市场潜力无比广阔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近期,“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经核实,这一说法并非出自人工智能芯片龙头英伟达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或是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之口,而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明确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不久前,据某媒体报道,人工智能芯片龙头英伟达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明确表示:“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我们不能只想着算力,如果只考虑计算机,我们需要烧掉14个地球的能源。超级AI将成为电力需求的无底洞。”

来自网上截图,不是真的

OpenAI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也警告说,下一波生成型人工智能系统消耗的电力将远远超出预期,能源系统将难以应对。

此外,OpenAl的创始人山姆.奥特曼近期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未来AI技术的发展将高度依赖于能源,特别是光伏和储能技术的进步。未来AI的技术取决于能源,我们需要更多的光伏和储能。

不过,据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辟谣指出,无论是黄仁勋还是奥特曼,都没有说过“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这句话。

“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被辟谣了

据了解,黄仁勋在2024 年2月12日“世界政府峰会”上与阿联酋国务大臣Omar Sultan AlOlama最新对谈里,确实提到了 AI 和算力所需能源巨大,但他的原话如下:

“当我们替换通用计算的基础设施时,请记住架构的性能将不断提高。你不能只想着要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你还必须假设,计算机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你所需要的总量就不会这么多了。”

“否则,如果你只是假设计算机的速度永远不会变快,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需要 14 个不同的行星、3 个不同星系、4 个太阳为这一切提供燃料。”

“但是很明显的是计算机架构不断进步。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做出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将计算和人工智能提高了一百万倍。因此,无论你认为推动世界的需求是什么,你都必须考虑到,它还将以100万倍的速度增长,变得更快和更高效。”

“当某些东西提高了一百万倍,而它所消耗的成本、空间或能源并没有增长一百万倍。事实上,你已经使这项技术大众化了。”

因此,很显然,黄仁勋的意思是由于计算机性能飞速增长,变得更加高效,所以我们不用无止境地配置计算机和数据中心,因此也不需要同比消耗那么那么多的能源。黄仁勋夸的是自己把算力提高了 100 万倍,相当于更节省能源了。

再来看看奥特曼在 2024 年达沃斯论坛上的公开对话。奥特曼认为,未来的两种重要货币是算力和能源。

“我们在世界上需要的能源确实比以前想象的要多得多。我对世界的构想是未来的两种重要货币是算力和能源。我认为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技术对能源的需求。如果在能源方面不能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实现技术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好消息。”奥特曼说。

奥特曼进一步认为,“我们需要核聚变或者更便宜的太阳能和储能,或者还没有人开始计划的其他大规模的能源技术。”

不过,尽管该观点被辟谣,但无可否认的是,AI的发展确实对能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风光储市场未来前景无比广阔

据媒体援引《纽约客》杂志报道,OpenAI的热门聊天机器人ChatGPT每天响应用户的约2亿个请求,这可能要消耗超过50万千瓦时的电力,相较于美国家庭平均每天使用约29千瓦时电力,ChatGPT每天用电量是家庭用电量的1.7万多倍。

此外,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同样巨大。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基础设施算力规模达到18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数据中心耗电量达到2700亿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将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数据中心耗电量达到3500亿千瓦时。根据《绿色算力白皮书(2023)》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5900亿千瓦时。

因此,面对人类新增能源需求的不断推动,以风光和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市场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这一点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其中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

因此,在另外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正是由于人类新增能源需求的不断推动,以风光和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市场未来确实面对着无比广阔的空间。这一点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其中提到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

不久前,李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风电、光伏、储能。他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行各业绿色低碳转型提速,推动光伏、新型储能发展。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375吉瓦,同比增长超30%。其中,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是全球最大光伏市场和产品供应方。未来10年,全球光伏产业仍将保持较高速增长。

储能方面,据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新型储能领域。全球累计装机功率达到了294.1GW,其中新型储能占比30%,在新增装机量中新型储能的比重更是高达86.4%。

光伏、储能指数再次迎来上涨。截至3月15日收盘,光伏指数(885531)收2698.170元,涨幅1.16%,与2月6日最低点1964.505元相比,涨幅超过37%;光伏概念股格林美(002340.SZ)涨10%、新亚电子(605277.SH)涨9.97%、中钨高新(000657.SZ)涨9.96%、天奇股份(002009.SZ)涨8.51%。

储能指数(885921)收1481.350元,涨幅1.26%。与2月6日的最低点1052.533元相比,涨幅超过40%,这意味着,除去春节假期及周末过,储能指数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便涨了40%。储能概念股瑞德智能(301135.SZ)涨20%、方盛股份(832662.BJ)涨14.20%、格林美(002340.SZ)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