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的2019年报,这两个字为什么被反复强调?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被反复强调的两个字

从2019年的财报看,顺丰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营业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121.93亿元,同比增长23.37%,实现扣非净利润42.07亿,虽然利润率略有下滑,但主要源于面向电商渠道推出的低价产品特惠专配取得较快增长,并未影响高中端市场的基本盘。同时,虽然时效快递受宏观影响而增速放缓,但颇具想象空间的快运、冷运及医药、同城急送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可期成为未来持续增长的动力。

不由会好奇,顺丰的未来会怎么样?略有遗憾的是,在用心呈现的财报中,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从头到尾地着力强调两个字——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陈述中,顺丰把“科技实力雄厚”放在第一位,其中对数据生态建设、智慧物流地图、AI智慧决策等科技应用做了大篇幅的介绍;战略发展方向中,顺丰把“科技引领物流服务”列在首位,力求将顺丰打造为一家科技服务公司;而对2020年的经营计划,“科技引领,智慧服务”先于一切,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胜过增长、高于利润的这两个字,对顺丰意味着什么?

低调的雄心

要理解“科技”对顺丰的意义,先回到顺丰的战略意图——远景与战略目标(战略意图,企业意往何方?)。有意思的是,无论财报或是官网,顺丰对此的表述都很少。能发展到千亿规模,自然不会是顺丰在意图上的缺失,更可能与王卫深入简出的低调作风有关。好在通过极少的内部讲话和访谈资料,得以了解一二。

从愿景看,王卫曾在内部讲话中表达“顺丰的愿景是成为最值得信赖和尊重的公司。我们不追求行业排名,也不求一定要做到多大,而是希望我们的人和经营行为都能被社会信赖和尊重。”从中能看到些顺丰超越规模、利润的追求。通过什么样的价值观实现?官网就此的表述相对鲜明——成就客户、创新包容、平等尊重、开放共赢。这个排序很有些讲究,拿成就客户与开放共赢来说。2002年,王卫力排众议将加盟模式改为直营,难免侵犯了加盟商的利益,看似违背了“开放共赢”的价值观,但深究破除加盟模式的原由——加盟商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导致延时、破损等侵犯客户利益的事件频发,牺牲排列第四的“开放共赢”恰恰是为了排在首位的“成就客户”,这反而是恪守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关于战略目标的提法就更少了,王卫难得流出的两句话里可以发现些思路。一句是“与短期的高利润相比,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才是更重要的。”正是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另一句是“目前快递行业的竞争,已经不仅局限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了,四大国际快递巨头早就已经加入了激烈的竞争当中。”可以看出顺丰的雄心。说直白些,顺丰并未将“四通一达”作为竞争对手,而是对标国际的快递巨头。结合两者,或许可将顺丰的战略目标理解为长期可持续、跻身国际快递巨头

“科技”押未来

从太多事情,都可以看出顺丰对标国际巨头的雄心。2002年,顺丰取消加盟制收归网点为直营,2010年,顺丰开展自营航空业务,2016年,建设鄂州机场,并于次年完成上市。每一步,都极易让人联系到联邦快递直营、航空运件的轴心辐射集散模式。然而,要在效率上实现追赶,还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科技。发起于人海战术的中国快递行业在技术的投入上比发达国家晚了太多,顺丰算是其中的早期悟道者。2006年,深圳首届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展览会上展示的一套全新物流信息化平台方案,王卫毫不犹豫率先业内引入;此后呼叫中心、全球追踪定位系统、手持终端设备“巴枪”等科技在顺丰的大手笔投入下相继开始应用,即使如此,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仍是遥远,如王卫引以为傲的HHT4版本巴枪,科技水平仅相当于联邦快递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补上“科技”短板是跻身国际竞争、稳固国内地位的必由之路。

再看长期可持续,其必要的条件在于客户、员工、股东三方的诉求都获得持续的满足。顺丰的客户而言,关键诉求在于效率与优质的服务体验,前者源于科技的投入、流程的优化与管理的提升,其中科技的边际影响最大;后者源于员工提供的服务质量,这与员工的能力、积极性关系极大,但均取决于顺丰能否吸引优秀的员工加入、是否拥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资源。这又不得不回到快递行业面临的人才匮乏现状,初期的人海战术,一是导致从事快递行业的员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二是由此形成的薄利、低效导致企业难有多余资源投入到员工的成长;长此以往,人才结构自然会陷入恶性循环,遑论可持续的员工成长。而“科技”作为精简队伍、提升效率的利器,则为人才结构的改善注入了巨大动力。从顺丰的财报上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从2016年的14.2%上升至2019年的21.5%,引才成效显著。最后,科技带来的客户满意度提升、员工队伍优化、长期成本降低、竞争优势加固都将回馈到股东的收益,从而推动顺丰模式的长期可持续。

至此,强调“科技”、甚至要成为一家“科技服务公司”的快递公司似乎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作为一家从再传统不过的行业中走出来的企业,顺丰对新业务的探索不乏惨败,对未来的模式构想也曾屡遭质疑,但从2019年的财报看,他很确定种种变化中要抓住的不变是什么——不追求短期目标,持续押注科技。是啊,未来哪有什么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只有跟上科技变化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