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6喜欢:3

$C金龙鱼(SZ300999)$

中粮在金龙鱼母公司~丰益国际里的股份占比是多少?求赐教……。

全部讨论

2020-10-18 07:17

收藏
立即下载
为了提升浏览体验,原视图版网页已升级为如下版式
新加坡最大上市公司:丰益国际(金龙鱼母公司)资本运作分析
新加坡最大上市公司:...分析.doc
79.0K, 29页, 7940次阅读


周先生 分享于2015-09-28 17:47


立即下载 举报
丰益国际(金龙鱼母公司)基本资料


一、丰益国际简介:


丰益国际集团是多元化的全球跨国公司,世界最大的粮食、食用油及农产品供应商、贸易商之一,在中国境内有多家投资企业,业务涉及粮油、化工、能源、房地产等行业。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排名252位,年营业收入430.8亿美元,利润11.6亿美元,是新加坡最大的上市企业,2012年全球最受赞赏公司:食品生产行业中排名第1位。丰益国际总部设在新加坡,集团的运营中心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业务重点在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生产企业和经营网络遍布于20多个国家,跨越四大洲,在全球有160 多个加工厂和6 万名员工。丰益国际在中国的业务是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企业群,广大消费者所熟悉的金龙鱼、胡姬花、口福等著名粮油品牌出自该集团。


二、丰益国际背景资料


1991年糖王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同印尼油棕王吴笙福(Martua Sitorus)联合创办的丰益国际(Wilmar International),公司的前身丰益控股。丰益国际掌门人:郭孔丰(郭鹤年之侄)主张把家族的食用油资产整合起来,2006年底,丰益公司以27亿美元合并嘉里粮油,嘉里粮油的掌门人郭孔丞系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之子,而丰益公司掌门人郭孔丰则是郭鹤年的侄子,虽然产生的股权转让实际上就是郭氏家族兄弟间的交易,本来就完全控股益海集团的丰益公司,整合了嘉里粮油和益海集团两个集团的资源,合并成立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


1/29页
司,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集团)成为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属于新加坡独资企业),并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之一,截止2007年,丰益公司在中国的食用油粗炼和精炼厂共24家,特殊油脂生产厂5家,灌装油生产厂20家,大米厂2家,面粉厂5家。2008年,益海嘉里已在形成了布点广泛、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优质生产体系;建立了中国庞大的经销网络,经销商数目已经超过2000家,遍布全国400个大中城市,销售网络已覆盖了中国除台湾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区市。 三、丰益国际在中国主要下属企业


3.1丰益(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7年,是在天津港保税区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公司坐落于距天津港仅10公里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自于中化系统,有着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公司已经形成以经营大宗散装液体化工原料为主体,以煤焦化工及生物化工为优势项目的完整的贸易体系,主要经营基础散装化工原料,同日本的三菱和三井集团、韩国三星集团、加拿大棱镜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主要客户群为日韩、中东等客户,目前已在中国北方的散装化工原料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2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


益海嘉里集团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益海


2/29页
嘉里集团与美国ADM公司(在油籽、玉米和小麦等原料方面具备优势的国际四大粮商之一)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嘉里(中国)集团,开拓中国市场。益海嘉里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省。该集团油籽年压榨量达1000万吨,油脂年精炼能力300万吨,分提能力达100万吨,出口豆粕占全国年出口总量的 7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业集团之一。


四、益海嘉里的产业链整合手法【深度剖析】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系内公司发挥原料、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兵分两路”展开了对中国油脂市场的合围。


一方面通过嘉里粮油聚焦产业链后端的油脂精炼领域及销售环节,巧妙借道中粮等国有粮油企业成立了南海油脂,打造了“金龙鱼”等一系列小包装食用油品牌,迄今合计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并在此过程中引领中国人食用油消费结构的转变,为其整合中上游资源打下了厚实的市场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丰益控股与在原料方面具备优势的国际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益海集团,布局产业链中端的压榨环节,趁2002-2003年期间大豆过山车行情导致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几乎


3/29页
全军覆没之际,横扫国内中小型榨油厂,大肆进行并购,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就了益海集团在中国压榨领域的霸主地位,截至2006年,益海在大豆压榨领域所占市场份额超过16%,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同时,丰益控股利用其在棕榈油原料上的优势,全面参股“中粮系”旗下油脂企业。由此,郭氏家族在中国油脂产业链中下游几乎形成了“通吃”的格局。


在产业链中下游的全面布局,为郭氏家族的海外棕榈油原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且由于产业链前端的原料种植环节的超高利润率,郭氏家族通过扩大棕榈油种植和加工获取了更为丰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布局,郭氏家族得以将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油料作物种植的优势与中国广阔的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


而在兵分两路潜行逐步取得在中国油脂行业的领先地位后,在中粮强势崛起以及“世界棕油霸主地位”遭到马来西亚国内公司挑战等背景下,郭氏开始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以确保其在中国粮油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发挥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以稳固其竞争优势:以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收购整合,打造丰益国际这一郭氏旗下粮油资产运作平台,而后通过这一平台以66亿新元的代价换股收购了包括嘉里粮油及益海集团在内的郭氏旗下所有与粮油有关的资产,将郭氏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整合到丰益国际,实现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规模化的统一。


协同效应带来了业绩的快速提升,按2008年的净利润来看,丰


4/29页
益国际已经超越世界第三大粮商邦基。丰益国际的市值由此暴涨至2008年底的124亿美元,为其下一步的扩张所带来的融资需求打下了基础。不仅如此,2009年7月丰益国际开始谋划分拆全部中国业务在国内上市,以应对中国国内政策和舆论逐步对内资粮企倾斜,谋求“去外资化”。与此同时,丰益国际以同样的从下游到上游的手法开始了在中国大米市场的大规模布局。


马来西亚郭氏家族企业掌门人郭鹤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领袖外,最广为国际社会认识的马来西亚华人。从白糖、酒店、地产、船务、保险到媒体,郭鹤年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他异常低调的作风,也为他的事业抹上许多传奇色彩,自《福布斯亚洲》2006年开始编制马来西亚40大富豪榜以来,他年年位居榜首,尽管2008年遭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2009年的福布斯马来西亚富豪榜上,郭鹤年仍以高达90亿美元的身家蝉联首富,财富仅比2008年减少10亿美元。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郭鹤年已将商业王国扩展至香港,1974年其在香港成立了嘉里控股有限公司,从此“嘉里”成为郭氏家族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广泛业务的标志。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嘉里粮油)是郭氏粮油集团(简称KOG)在中国投资粮油生产企业的专业性投资公司。


1991年,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联合印尼油棕王吴笙福(Martua


Sitorus)、国际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及中粮联合创办了丰益控股,成为郭氏家族控制下的另一粮油业务平台。2000年,丰益控股与ADM合资组建了益海集团(简称益海)。正是通过嘉里粮油、丰益


5/29页
控股、益海,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郭氏家族“兵分两路”展开了对中国粮油市场的合围。


如今,嘉里粮油通过“金龙鱼”等十多个品牌,约占据中国食用油市场50%的市场份额,而其基于对终端市场的掌控力进行的产业链整合手法,同样精彩。


着手下游,打造嘉里粮油


小包装食用油市场霸主地位


在股权结构及品牌所有权上预埋伏笔,等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后,迫使中粮“割肉”金龙鱼。从合作到分手,中粮事实上充当了日后自己最大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的“引路人”,而嘉里粮油经过20年深耕细作,占据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


借道中粮,布局中国食用油消费终端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嘉里集团(Kerry Group Ltd,简称嘉里)与中粮集团(简称中粮)全资子公司香港鹏利有限公司(TOP GLORY CO LTD,简称鹏利)在香港合资成立了南海投资(香港)公司(简称南海投资),嘉里占51%,鹏利占49%(之后鹏利将该部分股权装入中粮香港上市平台中粮国际(00506.HK)),开启了郭氏正式进军中国粮油市场的大幕。


1990年2月24日,鹏利将其在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简称南海油脂)当中80%的股权及已缴付的出资额计2800万港元转让给了南海投资持股81.25%的控股子公司耀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耀合),耀合取代鹏利成为南海油脂的大股东,而耀合其余18.75%的股权则由中粮持有。不难看出,虽然“中粮系”持有的实际股权为多,但由


6/29页
于嘉里在南海油脂直接大股东耀合的控股公司南海投资中持有51%的多数股权,因此南海油脂的实际控制权却掌握在嘉里手中。


而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股权安排,却成为嘉里在与中粮的合作中掌握主动的关键一环。


1990年1月8日,南海油脂正式开业,刚开始仅是一个精炼厂,在深圳蛇口保税区以精炼进口大豆毛油为主,不过“金龙鱼”品牌的出现,使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1991年,南海油脂推出了“金龙鱼”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用“福利油方法”打开市场缺口,并迅速扩张。


据2002年3月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场的销售统计,“金龙鱼”的市场占有率高达28.67%,稳居小包装食用油榜首,而南海油脂也成为中国油脂贸易行业的开创者与龙头企业。


由于嘉里在股权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以及在“金龙鱼”商标归属权上的安排,使得中粮在双方的合作中处于劣势:中粮在合资公司中间接持有的股份总和约47%,是名符其实的第一大股东,但却没有控制权。而更重要的是,“金龙鱼”商标归属权并不属于南海油脂,而是放在了新加坡郭氏集团名下。显然,如果嘉里另建新厂,使用“金龙鱼”品牌生产和销售同种产品,中粮并不能得到利益。在此博弈格局下,中粮很难分享到“金龙鱼”快速成长的果实。这为双方合作的破灭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双方的“同床异梦”在合作后不久便已显露,在南海油


7/29页
脂后,嘉里九度追加投资,炼油生产罐装基地从一个增加到八个,分别位于深圳、青岛、西安、成都、厦门、上海、广西防城港、辽宁营口港,不过除深圳南海油脂外,嘉里没有继续与中粮合作。而中粮也从1992年起开始另立山头自创品牌,1995年,中粮正式推出“福临门”品牌,开拓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并于2001年初将“福临门”业务注入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国际,希望依托香港资本市场,加大对“福临门”的投入。


2001年11月30日,中粮国际正式与新加坡公司Queensman签订了南海油脂的股份出售协议,理由是“出售南海公司令本集团得以集中资源开发‘福临门’品牌。由于本集团于南海公司之投资比例无法令本集团全面控制南海公司之管理,故董事认为本集团应集中及强化资源,以管理及开发旗下以本集团享有独家使用权之‘福临门’为品牌之食用油生产及分销业务”。


从中粮国际的角度,此单合作相当失败。公告显示,中粮国际以3.8亿元的代价转让了南海投资49%股权,录得投资亏损500万港元。而此时,南海投资已进入良性盈利通道,1999、2000年除税及少数股东权益后股东应占纯利分别达到4460.9、5601.9万港元。更让人扼腕的是,中粮事实上充当了日后自己最大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的“引路人”。


此后,嘉里粮油陆续受让了耀合等公司持有的南海油脂股权,至2006年7月12日,南海油脂成为了嘉里粮油的全资子公司。 多品牌策略效果彰显,市场份额高达四成


8/29页
除金龙鱼外,嘉里粮油陆续在中国市场推出了16个品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胡姬花、鲤鱼、元宝、香满园、花旗、手标、巧厨等。这种多品牌战略在中国企业中是罕见的,按照当时南海油脂总经理李福官的说法,与其等竞争对手和自己争夺市场,不如自己先设置竞争对手,根据市场需求,在不同层面,从高到低,在不同品种上,设立不同定位的品牌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12月12日,嘉里粮油小包装油销量突破百万吨。


而嘉里粮油的多品牌策略效果彰显,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调研报告,2008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为金龙鱼,实际占有率和加权占有率分别为30.83%和29.98%,胡姬花排在福临门和鲁花之后,实际占有率和加权占有率分别为4.84%和4.64%,加上香满园、元宝、鲤鱼等上榜品牌,嘉里粮油旗下品牌占据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总体份额达四成。


更重要的是,嘉里粮油以小包装食用油布局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老百姓以菜籽油为主的传统消费习惯,转而消费以大豆和棕榈油等进口农产品(11.06,0.00,0.00%)为主要原料的小包装食用油。据农业咨询机构东方艾格的数据,2006至2007年度,豆油和棕榈油占据了中国植物油消费市场的前两位,消费份额分别为37.3%和21.4%。


中国食用油市场消费结构的转变,为郭氏集团整合产业链中上游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据中国粮油学会数据,目前豆油生产原料的80%依靠进口大豆,而棕榈油则全部进口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作为在马来西亚有深厚根基的大粮商,在中国市场的终端控制力为其


9/29页
整合马来西亚种植基地埋下了精彩伏笔。


结盟ADM谋划中游,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


在产业链中游,郭氏集团以丰益控股直接控制的益海为平台,并乘中国“大豆危机”之际,低价收购榨油厂,在中国大豆加工市场占据约2成的份额,并与嘉里粮油良性互补,全面覆盖中国粮油市场。 趁中国“大豆危机”之际大规模并购


丰益控股刚成立之际,主要从事棕榈油贸易业务,随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等地通过一系列收购、新建等扩张,布局广泛涉及棕榈油种植、生产、贸易、物流等领域,是郭氏家族粮油资产业务平台。利用规模、增长潜力、地缘、准入壁垒较低等优势,丰益控股将棕榈油业务扩展的重心放到中国和印度市场。丰益控股在华的布局主要依托其与ADM合资组建的益海进行,而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大豆压榨及豆粕等产业链的中游环节。


而2003-2004年的“大豆危机”,为益海在中国的攻城掠地提供了绝无仅有的良机。据中国油脂网资料,2000年以前,中国的大豆压榨以内资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即使到了2003年,外资大豆压榨产量也仅占全国产量的18%。但2004年,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剧烈波动,导致众多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数据显示,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企业倒闭,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


趁此机会,国际四大粮商大举进入中国,通过低成本兼并重组抢


10/29页
占市场。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现有的97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64家具有外资背景,实际加工能力超过5000万吨,占国内总量的85%;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实际大豆压榨量占全国的比重迅速下降,而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却从9%快速提高到了48%。益海就是这一时期外资在中国迅速扩张的典型代表。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5年的短短两三年期间,益海收购了国内不下10多家中型榨油厂,相继在烟台、秦皇岛、周口、连云港(6.65,0.00,0.00%)、福州、武汉、泉州、昌吉等二三线城市建立了粮油生产基地。2006年上市的丰益国际公告中,对此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益海虽然进入中国市场较晚,但其发展、布局非常之快,从2002年开始,益海通过新建、收购老国有企业、设备改造等方式在两三年内迅速扩张,在防城港、连云港等地已合资建立了10多家生产厂家和20多家销售公司,在合并时(指2007年6月)总投资近5亿美元,拥有750多万吨的大豆、花生、棉籽、菜籽的加工能力,年可生产各类大豆油200多万吨、花生油16多万吨、菜籽油20多万吨、棕榈油60多万吨。在中国市场控股或参股的知名食用油品牌包括‘口福’、‘鲁花’、‘丰苑’、‘四海’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益海大豆日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了16%,成为中国这一领域的龙头企业。


中国业务成为丰益控股的主要业务,从2005年第一季度丰益控股棕榈油的销售收入来源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华销售收入将近占其总收入将近一半。


11/29页
益海、嘉里良性互补,郭氏家族全面覆盖中国粮油市场


益海与嘉里粮油虽同为粮油企业,但在中国内地的业务拓展布局正面竞争很少,互补性却很强。在产品的定位上,益海以口福品牌以及为家乐福等大型卖场贴牌等低端产品为主,主要以价格策略占领小包装食用油低端市场,嘉里粮油则以金龙鱼引导中高端产品线,以鲤鱼及部分区域品牌占领低端市场,而胡姬花则在部分地区以花生油稳坐高端市场,产品的定位上双方体现了高端与低端的有机组合;在生产企业地理布局方面,益海11个生产基地位于安徽芜湖、河南周口、河北秦皇岛、四川广汉等二三线城市,而嘉里粮油的8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天津、上海、深圳等航运方便、消费水平高的国内一二线城市,二者交叉覆盖不同市场;在产业链上,益海侧重于产业链中游,嘉里粮油则聚焦产业链的下游。


通过益海与嘉里粮油,郭氏家族已在国内粮油市场形成了高、中、低端产品,覆盖一、二、三线城市的全方位布局。


谋划上游,获取更丰厚利润


在下游和中游的双线布局,有力带动了郭氏在上游的扩张。早在2005年底,其旗下PPB油棕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共拥有约36.32万公顷油棕种植面积,较2002年激增了近3倍,并占据了中国棕榈油市场约70%的份额。同时,借助在上游的优势,郭氏得以参股“中粮系”油脂企业,最大限度地分享了中国食用油行业成长。更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这种上下游的跨境布局,郭氏可有效利用各国不同的税法进行避税,使其海外种植企业的利润率高达约24%,远高于其在中国终端市


12/29页
场的1.5-4%。


中、下游布局带动上游扩张


益海与嘉里粮油在中下游的全方位布局迅速增加了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为此,在布局中国粮油市场的同时,郭氏家族企业加快了在产业链前端棕榈油种植与生产环节的开拓。


丰益控股成立当年,便收购了印尼7100亩土地,建立油棕种植园。2006年,丰益控股旗下丰益国际联手ADM花费580万美元一举并购5家印度尼西亚种植公司,其种植土地储备因此增加了8.5万公顷。之后通过一系列并购,丰益控股种植园面积迅速增加,截至2008年底,丰益控股已将油棕的种植面积提高到22.33万公顷,其中在印度尼西亚拥有16.08万公顷,在马来西亚拥有6.25万公顷。此外,通过Plasma计划,在印尼管理3.39万公顷土地。


作为郭氏家族旗下另一家上游企业,PPB油棕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商之一,扩张速度更是惊人。2002年,PPB集团旗下的PPB油棕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油棕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7、2.57万公顷,总计超过10万公顷;到2005年底,PPB油棕总共拥有约36.32万公顷土地储备,其中约8万公顷位于马来西亚,28.32万公顷位于印尼,增加了近3倍之多。


在增加油棕种植园面积的同时,郭氏家族也加大了棕榈油产能的扩张。自1995年丰益控股建立第一家棕榈油压榨工厂起,之后便在棕油研磨、压榨、精炼等生产环节不断扩张,产能得以迅速提升。2006年,丰益国际将郭氏家族系内公司马来西亚主要的棕榈油及棕榈仁油


13/29页
精炼商与出口商—PPB集团旗下的PGEO公司(简称PGEO)收归囊中。并购公告显示,2006年,该公司35%的产品销往中国。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到2008年,丰益国际加工的棕榈原油达到150.52万公吨,比上年提高了26%,棕仁加工达到了35.03万公吨,比上年增长了25%。2007年,丰益国际的棕榈油和月桂油贸易从2006年的790万吨上升到1340万吨,而2007年销往中国的棕榈油达到400万吨以上。而中国粮油信息中心的信息显示:2007年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不超过600万吨。此外,公开行业数据显示,益海嘉里占据了中国棕榈油市场约70%份额。


也就是说,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布局,郭氏家族得以将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油料作物种植的优势与中国广阔的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实现了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 借原料优势参股“中粮系”油脂企业,全面分享中国食用油行业成长


自中粮1992年另立山头自创品牌以来,中粮与ADM、丰益控股就开始了全面的合作。1992年,三者合资的北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天津建成,此后十余年间,位于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山东的黄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广东增城的东洲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等相继投产,主要产品包括“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四海牌”豆粕等。2000年11月,中粮、ADM、丰益控股三家又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福临门牌小包装油的统一销售和推广。而“福临门”品牌已连续十年位居中国小包装食用油领域的第二品牌,仅次于“金龙鱼”。


14/29页
在这些合资项目中,中粮显然吸取了在与嘉里合作中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了控股权,不过丰益控股也持有数量不少的股权。在中粮另外两家合营企业莱阳鲁花及山东鲁花浓香当中,中粮持有24% 的权益,而丰益控股则透过香港嘉银(莱阳)有限公司在此两公司持有25%的权益,合营企业旗下的“鲁花”目前是中国花生油领域的第一品牌。


而中粮之所以选择ADM、丰益控股作为合作伙伴,很大程度是因这二者在原料供应上的优势。ADM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及贸易商之一,丰益控股背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生产基地,很大程度上掌控了棕榈油的种植、压榨和销售环节,是全球最主要的棕榈油供应商。中粮国际在公告中坦言,“本公司的合营公司安排,令本公司受惠于合营伙伴(ADM和丰益控股)在油籽加工业的丰富经验及良好信誉、原料购买和供应实力以及先进技术及管理专才,有助提升本公司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也就是说,在益海、嘉里粮油布局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同时,郭氏家族通过丰益控股参股“中粮系”旗下油脂企业,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食用油行业成长。 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使郭氏家族在上游原料环节获取更丰厚利润。

2020-10-18 07:11

在1980年代末,嘉里集团(Kerry Group Ltd,简称嘉里)与中粮集团(简称中粮)全资子公司香港鹏利有限公司(TOP GLORY CO LTD,简称鹏利)在香港合资成立了南海投资(香港)公司(简称南海投资),嘉里占51%,鹏利占49%(之后鹏利将该部分股权装入中粮香港上市平台中粮国际(00506.HK)),开启了郭氏正式进军中国粮油市场的大幕。
1990年2月24日,鹏利将其在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简称南海油脂)当中80%的股权及已缴付的出资额计2800万港元转让给了南海投资持股81.25%的控股子公司耀合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耀合),耀合取代鹏利成为南海油脂的大股东,而耀合其余18.75%的股权则由中粮持有。不难看出,虽然“中粮系”持有的实际股权为多,但由于嘉里在南海油脂直接大股东耀合的控股公司南海投资中持有51%的多数股权,因此南海油脂的实际控制权却掌握在嘉里手中。
而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股权安排,却成为嘉里在与中粮的合作中掌握主动的关键一环。
1990年1月8日,南海油脂正式开业,刚开始仅是一个精炼厂,在深圳蛇口保税区以精炼进口大豆毛油为主,不过“金龙鱼”品牌的出现,使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2020-10-18 07:08

丰益国际在全世界排名
:

2020-10-18 07:08

丰益国际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