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一次看到《国富论》,就像第一次看到《XX选集》一样震惊

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10喜欢:52

先转个框架解读,挺好。

《国富论》做为经济学开山之作,很少有人解读。为此,特地找来阅读。

共分五篇。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各种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依照来分配给人民各阶级的自然秩序

第一章 论分工

-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制针工人的例子)。

-在农业上,由于生产无法连续,因此农民会从事多种劳动。

-分工导致的生产效率提高主要是三点:工人技巧的增进,转换工作所导致时间损失的节约,专门机器的发明。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理

-分工的交换是各方都能受益的,而不是出于某一方的恩惠。

-每个人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十分之大,也使得分工成为可能。

第三章 论分工受限制于市场的范围

-交换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消费力、交换范围会影响某职业能否成为专门的职业(消费有限,会导致生产效率太高的职业无法生存)。

-水运(内海、内河运输)是人类早期十分重要的运输手段,比陆路运输便捷的多,运货量也大得多。非洲内部缺乏内河,也可能是其落后的原因。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使用

-交换物品的不方便,最终导致了货币(贵金属)的出现。

-铸币引起的铸币税。

-三个问题: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构成真实价格的,是那几个部分?为什么市场价格(实际价格)不能与自然价格一致?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人的贫富主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即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商品的价值,通常由非劳动评定,除了要看劳动量,还得要看劳动难度。

-贵金属也会产生价格波动。

-劳动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之分,前者为报酬劳动的一定量生活必需品方便品,后者为报酬劳动的一定量货币。劳动者贫富是按照其比例于真实价格,而于名义价格无关。

-由于谷物和银价格的变化,一年一年来看,银较为适宜,而一世纪一世纪来看谷物又较为适宜。

-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一切物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正比;远隔的两个地方,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没有正常比例关系,只能计算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

-人类早期,获取物品所需的劳动量比例即为物品互相交换的唯一标准,生产难度、技能获得经验要求也会略加参考。

-资本产生后,劳动者的工资和雇主的利润就需要分开。雇主的利润并非雇主特种劳动(监督指挥)的报酬,因为同样的特种劳动会因为本金的大小产生截然不同的利润,因此不可认为是劳动报酬。

-另外还需要加上地租(有时没有地租),但地租产生的利润价值,也由劳动测定。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各社会各邻近地域,各种的用途的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都有一种普遍率或平均率,可称为自然工资率、自然利润率和自然地租率。

-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受支配于商品的供求比例的。商品量不能满足有效需要时,价格就会超过自然价格,反之亦然。

-当市场价格偏离自然价格,就会反映在商品价格三部分中的某一个部分,促使该部分调整供应量。也因此自然价格就是中心价格,市场价格会围绕其被其吸引。

-特殊因素也会引起价格偏离现象,例如信息优势、特殊工艺、限定于某个区域才会产生的特产、商业独占、行业的摊外特权、学徒制度及各类限制性法规等。

-要讨论四个问题:1. 决定工资率的、自然是几种什么情形。它们又是怎样影响于社会状况的贫富进退。2. 决定利润率的,自然是几种什么情形,它们又是怎样影响于社会状况的贫富进退。3. 货币工资与货币利润是如何被支配至通常一致的比例的。4. 什么情形支配地租的,并使一切土地生产物的真实价格变化。

第八章 劳动工资论

-雇主和劳动者对工资的利害关系不一致,双方都会团结,但是雇主通常占优,不仅因为雇主人少易于团结,能影响立法宣布工会非法,同时也因为雇主有较多积蓄,劳动者能维持一个星期已不多见,一个月更少,基本不可能有一年的积蓄(剥削得好彻底啊)。

-在不考虑资本、只考虑劳动的情况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的不同,会导致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反比变化。

-资本参加劳动后,资本会垫付地租和材料、工资、生活费等,从而在最终产品分配时产生地租、利润和工资。

-对工资劳动者的需要,必随一国收入及资本增加而增加,反之收入和资本没有增加,对工资劳动者的需要绝不会增加。收入及资本的增加,即国富的增加。也因此,工资上腾的诱因,不会是国富的现实庞大,而是国富增幅的体现(北美甚至因此带来了极高的出生率)。

-劳动者在进步的社会中最为幸福快乐,静止会使他们生活变得艰难黯淡,退步则变得困苦阴惨。

-歉收——物价上涨——用工需求降低——工资降低,丰收——物价下跌——用工需求上升——工资升高。

第九章 资本利润论

-利润率经常变动,很难统计平均利润,但是可以利用市场利息率的变化来推算利润率。

-都市由于有大量资金互相竞争,加上高工资的优秀劳动者集聚城市,导致都市资本利润率高于农村。

-财富、人口增加了,利息会逐渐趋于低落。劳动工资则与资本利润无关,资本增加会导致劳动工资上涨(因劳动需求增加了),因此利润虽然降低,资本却能更迅速地增加(较之高利润率的小资本)。

-社会资财减少——维持产业的基金减少——劳动工资减少——货品成本降低,同时为货品投入市场而用的资本也减少了,货物售价又须增加,最终导致利息增加。

-法律缺陷(例如不能保证借款方能还钱,或者宣布利息非法)会导致利息率上升。

-利润率的提高对售价的影响,远远超过工资的提高产生的影响。

第十章 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与利润亦不均等

第一节 基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

-货币得利少的职业,如果仍有人从事,原因有五:职业本身的愉快与否,职业学习难度高低及学费多寡,工作安定与否,执业负担责任轻重,成功率高低。工作不愉快(社会地位低的例如妓女、污秽工种)、职业学习难度高(需要长时间成为学徒)、工作不安定(散工),执业责任重大(医生、律师、金匠、宝石匠),出徒比例低(律师)的工作工资就高。

-有时候看到的利润率很高的职业(药剂师、小镇杂货铺),如果区分利润和工作(工资受到以上五点的影响),会发现利润并非很高,工资则很高。

第二节 基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三种方式影响:限制竞争人数,增进职业竞争,妨害劳动与资本的自由流动。

第十一章 土地地租论

第一节 论时常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即食品)

-土地的产出,除了补偿资本及其利润、维持劳动之外,还能有剩余做为地租。

-地租会随着丰度、位置而变动。都市附近的地租较高、交通方面的劳动较少,因此在同一售价情况下,利润和地租即较低,而偏远地方的利润里较高(前述),因此进一步挤压地租。

-改良交通,可以降低偏远地区的交通成本,并打破都市近郊对市场的独占,因此对都市有利,而对都市近郊农村不利。

-在农业初期,由于谷田教农场的单位面积产量更大(即使扣除较多的劳动),因此肉价格如果不大于面包,则农场可以产生更多的利润与地租。而且当时开垦不足,牧场面积远多余农场,因此肉价格低于面包。到了土地都逐渐变为耕地的时代,面包即比肉便宜。同时耕地也会转为家畜饲养,此时牧场所有者便会按照家畜的价格来增加地租,,进一步推高肉价。

-为种植特殊物品(人的口粮及基本菜蔬和家畜的饲料以外的农作物,例如花卉、酿酒用葡萄、烟草等)而需要进行的较大额土地改良费用,或者此后耕作费用较大的,则地租利润即使高于谷田和牧场的地租利润,但是此超额利润如仅足补偿超额的开支费用,则地租利润仍受支配于普通作物的地租利润。如远远高出,则超过额归于地主。

第二节 论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衣物、住房)

-(考虑到食物是人人需要,而基础的衣物、住房仅需要极小的土地即可,由此可认为)食物不仅是地租的原始源泉,而且,后始发生地租的其他土地生产物,其价值中相当于地租的部分,也只是土地改良耕作发达,使食物的劳动生产力增进,从而派生出来的结果。

-对便宜的产物来说,由于价格低廉,因此没有长途运输的价值,也导致不同产地之间没有价格的对比。而贵金属则会引起全球性的价格比较,南美的银(全球最大)低廉价格导致欧洲银矿的倒闭,也引起中国银价的波动。

-贵金属的最低价格,取决于成本,而最高价格,则取决于供应量。这与石炭不同,石炭价格取决于同样功能的薪木价格。

第三节 论时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与不常生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变动

-食物的丰饶程度,以治化改良及耕作之进步而增大;食物之外的一切土地生产物,其需要又因食物丰饶而增大。因此,整体来看,不常产生地租的生产物价值,与常生地租的成产物价值相对而言,是在不断地上腾。

-然而,银矿产物的价值,并不以所在国治化改进而增加,而要看全球的需求,也要看是否会出现新的大型丰饶银矿的影响,会出现上腾、低廉和不变三种情况(视供应量而变化)。

旁论最近四世纪银价之变动

第一期

-自爱德华三世第25年(1351)至伊丽莎白初年(1558登基),表面上粮食的价格按银币算并没有变化,但是银币本身的含银量在不断地减少,但是同时银价的增加刚好能够补偿。

-英国规定,小麦价格低于某个价格时可以不经特许即出口,而高于某个价格时则可以允许进口。开始是同一价格,后来发现这样无异于永久禁止出口,于是提高了前者的价格。

-银价不断升高的原因,一是因为为供给继续原状,银的需求量应当增加;二是银矿采掘过甚,产量递减。

-一般认为,在美洲银矿发现之前,银价一直在持续下降(即古代东西价格较便宜,现代价格较高)。但是亚当斯密认为他们错了,有三种情况:

1. 一般地租是以实物来缴付的,而地主有裁决权,决定是否用货币代替实物。而这个货价(换算价格)是地主订的,往往在平均市价的一半。而在指定谷物公价时,会采用换算价格,造成价格失真。

2. 古代法令会规定粮食价格,但是在传抄时为了省事,会只抄最低的几档价格,再上则以此类推。而在后世研究时,则用出现的价格(即最低价格)为准,这样较高的价格即被认为不存在。

3. 由于生产力低下,运输能力地下,尤其在不时骚乱的时代中,地区之间调配救济粮食的能力几乎没有,因此古代的粮食价格上下变动极大。而后世研究往往以最低者做为研究,忽略了最高者。在研究了粮食价格之后,可以发现十三世纪初至十六世纪中,粮食价格一直在降低,十六世纪末开始上涨。可知银价并非在稳定下降,而是反之。

-推断远古银价昂贵的(按谷物价格计算),很可能是因为远古的谷物价格较高,替代作用的家畜、猎获品的价格很低,只需要极少量的劳动即可获得,而谷物则耗费劳动较多。

第二期

-自1570至1640期间,银的真实价值低落,谷物的名义价格变贵。

-美洲银矿的发现,是这一阶段银价低落的主要原因。但是也发现1570之前,美洲银矿的发现,没有显著影响英格兰的物价。

第三期

-美洲银矿对银价的影响,基本到了1636年就完结了,银价停止了下降。

-1. 内乱(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妨碍了商业,因此谷物的价格腾贵。2. 1688年颁布了谷物输出奖励条令,使得前一年的丰收无法弥补次一年的歉收,客观上导致了谷物价格上涨,在1693至1699的天时不良期间尤为明显。此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谷物实际价格上涨。再加上隐蔽剪削磨毁导致银币价值下降,进一步加高了谷物名义价格的上涨。

-谷物输出奖励条令,是乡绅感到谷价太低,鼓励增产的同时,想提升到查理一世及查理二世时代的价格,于是与议会达成协议。刚好议会需要与乡绅议定常年土地税,结果同意。最终使谷价提升了5/7,丰年能够依然提高谷价,歉收的年份虽然奖励大都停止,但由于丰年的剩余谷物输出了,无法弥补缺口,因此奖励使丰年歉年的谷价均上涨了。以十八世纪前64年数据与十七世纪后64年数据比较,谷物价格仍较低,那么如果没有奖励条令,则会更低。

-法国在1764年之前禁止谷物输出,但是谷价也呈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

-斯密认为,这个阶段内谷物价格的变化,与其说是真实价格下落,不如说是银的真实价格上升。

-亚洲尤其是中印的金银价值,远比欧洲要高。主要原因是产米要比产麦的国家收获多,也就人口稠密,富人有更多的剩余,能够买更多的劳动。矿山产品能够在印度换到更多的粮食。供应印度的宝石矿山较为丰饶,金银矿山则较为贫瘠,因此贵金属在印度较之在欧洲,能够换取更多的宝石和非常多的食物。换言之,在印度的劳动者的工资只能够的较少量的食物,而食物价格在印度也较低廉,因此印度劳动的货币价格非常低廉。在技术与勤劳相同的场合,各国制造品的货币价格与其劳动价格成正比。中国、印度在劳动技术上较低劣,但是相差不大,而劳动货币价格较低,也就是制造品价格较低。加之欧洲以陆运为主,中印以内河运输为主,进一步压低价格。综上,运贵金属到印度极为有利,能获得好价格的货物。另一方面,中印的金银比约为1:10至1:12,而欧洲则在14至15之间,因此运白银到印度最为有利,白银也成为联通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

-金属由于耐存放性质比谷物高(今年的谷物明年年底就会变质,但是几十年前采的铁、几千年前采的金仍可使用),因此尽管矿山产量波动比谷物要高,但是金属价格波动反而较小。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

-美洲矿山被发现前,欧洲的诸造币局通常以10~12:1来固定银金价格比。十七世纪中叶调整至14~15。

-麦庚斯计算每年输入欧洲的金银数量比例约为1:22,银输入欧洲后会再转去东印度,他认为留在欧洲的比例应该在14~15。亚当斯密认为价值比不需要等同于货量比(牛比羊贵60倍不等于牛的数量是羊的1/60,不过这个例子好像不太对)。廉价货品的总货价应当高于高价货品的总货价(面包总价高于家禽总价,家禽总价高于猎获品总价,等等)。

-评价商品价格的高低,除了绝对值,还可以参照价格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过其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是值提倡商品上市所需要的资本及其普通利润。地主则包含工资和利润。西班牙金税是5%,银税是10%,西领美洲的地租被当作赋税供给国王,因此可以认为金的价格比银更接近低价(这段没完全读懂)。银税不仅和奢侈税一样是最稳妥的税,而且当时也是政府收入的重要财源。

-以上的各原因,导致银的稀少性增加,会生成三种现象之一:1. 银价按正比例增加,2. 银税按比例减少,3. 前两者同时发生。

怀疑银价今犹继续跌落的根据

-普遍认为贵金属量随着财富增加而增加,其价值随着量增加而减少。但是亚当斯密认为,除了谷物以及由人类劳作而生的各类植物,其余的各类原生产物(家畜、猎获品、矿石等)均会随着社会财富增进而自然趋于高价。因此尽管此类商品能够换得更多的银,也不能说银价教以前低落(aka购买较少量的劳动)。实际上是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都变贵了,而不是银价下落。

社会治化改进及于三种原生产物之影响各异

-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由人类劳动所增加,第二类能应需要而增产,第三类可以部分增产,但是有限,且成果不稳定。

-第一类的真实价格可以无限高腾,第二类虽有时会增加,但是长期来看真实价格有限制,第三类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类

-比如稀少特异的野生动物,价格可以无限上涨。

-按照亚当斯密计算,罗马共和国时期记录买一尾红鱼花了66镑13先令4便士,一只白莺50镑,按粮食折算的价格还要增加1/3,即88镑17先令9又1/3便士和66镑13先令4便士。(按照我以前算福尔摩斯物价时的结论1镑=1200人民币,则红鱼等于10万以上,白莺则是8万以上,如果考虑到亚当斯密到柯南道尔时代的差异,可能还需要再加一部分)。

第二类

-随着治化改进而腾贵的原生产物,主要是指用作肉食的禽畜类。

-开始因为自然生产多所以不值钱,随着治化造成减产,而需求则增加,致使其真实价值增加,但是到了某个限度后,如果超出,马上会有土地和劳动参与生产,导致价格下降。

-注意斯密这里的畜类是要吃专门种出来的牧草的,所以会与耕作的粮食抢耕地与肥料。而出现的家畜价格上涨而仍用古法养殖(利用未开垦野地畜牧),说明一是种植者无法承担多养家畜的成本,二是无法负担土地整治的费用。牧草是否优良还会影响家畜品种,优质牧草可以养殖高大的家畜。

-家畜的腾贵,不但提高了高地一带(就苏格兰而言)的土地财产的价值,同时也是低地一带改进的主要原因。新殖民地(指北美洲)情况与苏格兰类似。

-家禽的饲养基本不需要额外开支(以废物即能养殖),因此价格尽管低廉,农家仍愿意饲养。家禽价格上限为其肉价格超过家畜,引起辟地养殖,引起价格下降。猪食用粪便与垃圾,因此如能满足市场需要,其价格势必低廉。但如果有需要,则养猪需要专门饲料(占地种植),则猪肉价格会达到其它家畜价格。

-大不列颠的猪和家禽价格昂贵,即因为小农人数减少。小农人数减少一是因为欧洲各地改良及耕作进步的后果,一是因为猪与家禽价格涨的太快。

第三类

-人的劳动不能保证物的增产,或有限制,或意外情况比较多等。

-例如皮毛产量,是受限于动物产量的,也就受限于国家改良状态及农业性质。但是畜肉与皮毛的市场却不相同,畜肉市场在国内(除非有腌肉贸易,但是作者时代很少,只有英属美洲的局部以及爱尔兰有),皮毛则属于国际贸易。改良及人口增殖的结果造成动物价格腾贵,但是主要集中在肉类,不会影响皮毛。

-动物的皮毛、角、脂等,往往会占据动物价值的大半部分。休谟观察萨克逊时代的羊毛价格,大约占据一头羊的2/5。而各地都会有扔弃兽肉的情况发生。

-相比较于十四世纪中叶,成书时的羊毛价格只有一半,其原因是人为结果:英格兰禁止羊毛输出,西班牙羊毛可以无税输入,爱尔兰羊毛只许输至英格兰。

-小牛的价格通常不够偿还它所消耗的牛奶价格,所以通常会扑杀小牛以节省牛奶,也导致小牛皮价格低微。

-生皮需要精制才能远途运输,所以生皮价格在能精制的工业国价格较高,在不能精制的落后国家较低。

-想要降低兽皮毛价格,必须在发达国家里有意提高兽肉价格

-捕猎、开矿等收益类似,并不与人的投入成正比。鱼的价格可能因为需求增加导致的人员增加、设备升级(需要远洋捕鱼船只设备)而增加。

-一国拥有贵金属的量,与其拥有的矿藏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其购买力以及一段时间内世界范围内矿山的产出有关(贵金属体积小价值大,易于运输,所以大矿山产出会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贵金属价格)。持有较多劳动与食品的国家(富国)比穷国能给出更多的劳动和食品,因此能换取较多的金银量

-未来新矿山能否发现,是否丰饶,旧矿山是否枯竭,都是极不确定的,与人类技巧勤劳无关,在最坏的情况下,也是贵金属能够代表的真实劳动量有极大的差异,人类蒙受不利而已

结论银价之变动

-过去一般研究商品价格,往往以谷物及一般货品的货币价格进行,换言之即是金银价格昂贵的事实。这种概念是基于“国家富裕是基于其金银富饶”的经济学体系。

-斯密认为正确的理解应当是“金银的昂贵只是证明贵金属在世界的贫瘠,而不是金银昂贵国的贫穷”,富国能购买较多量的金银,也能对金银支付较高的价格。例如中国较欧洲富裕,贵金属价值在中国也较欧洲为高。

-自从美洲金属矿被发现以来,欧洲的金银价格低落。这不是因为欧洲真实财富的增加,也不是土地劳动年产物的增加,而是因为旷古未有的丰饶矿山的偶然发现。欧洲金银量的增加和制造业/农业的发达,虽然起于近似的同一时期,但是两者原因非常相异。矿产是事出偶然,发达则是封建制度崩坏、新政府树立的结果。后者给予了产业所要求的唯一奖励,既保证了各人所得享受各自的劳动成果。以波兰为例,波兰保持了封建制度,其贫穷状况与美洲发现之前一致,但波兰的谷物货币价值腾贵了,金银真实价值下落,可知波兰的贵金属量也增加了,但是这种增加并不增加该国的年产物,不曾改进其制造业及农业,也不曾改善其居民的境遇。西班牙葡萄牙占有美洲诸多矿山,但是二国是仅次于波兰的贫穷国家。贵金属从这两个国家输出,考虑到税、运费等费用,其金银价格必然较其它诸国低廉, 比起农作物金属量也较高,但是这两国仍为穷国。

-反之,一国较为贫穷,虽不能取证于低贱的谷物,却很可能可以取证于较谷物更为低贱的家畜及野生鸟兽。因后者指示了:一、此等产物较谷物丰饶,也即牧畜荒地所占面积较谷物为多,二、皇帝较谷物耕地低廉。也可推论出该国尚未改良,处于社会状态较为幼稚。

-斯密认为,随着土地改良,动物性食品将变得昂贵,而植物性食品将变得便宜。原因是动物性食品需要已经占用已经开垦的土地,农民需要支付不低于谷物的地租。而植物性食品可以通过劳动增产,而且其丰饶程度可依照土地的增加而增加,农业改良也导致许多比谷物更廉价的作物可以着手栽培(马铃薯、玉米)。加上农业改进可以将原种于菜园的作物导入农场,加大供应量。

-在普通丰年,穷人烦恼的是食盐、肥皂、皮革、麦芽、麦酒等被课税引起的认为腾贵货物

改良的进步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改良可以增大劳动效率,即降低产品成本,以弥补劳动价格的上涨

-部分货品会因此价格下落(比如贱金属制品),但是也有少数货品会因为改良而价格腾贵(不如毛纺制品)

本章的结论

-一切社会的改良,皆有使土地的真实地租腾贵、使地主真实财产增大,使之具有更大的购买劳动力的能力

-最初,土地改良会引起一部分产品的真实价格腾贵,接着这个腾贵导致了地租的增加,也即地主所得占整个价格的比例增加,劳动所得与利润被削减。劳动生产力的改良,导致了制成品的价格下降,却间接造成了农产品的腾贵。于是地主便能购买更多的货品。

-一国年产物的全价格,自然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也构成三个阶级人民的收入,即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基础阶级。

-地主阶级利于与社会一般利益密切相关,不可分离,而且同步。因此地主不会贻误国家。实际上地主由于不需要行为即可获得收入,因此安乐稳定,流于懒惰,导致无知。

-劳动阶级也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劳动工资最高时,即是劳动需要增加、劳动量显著的的增加的时候。而社会实富停滞时 ,劳动者工资马上就会低落,低至只够糊口。社会衰落时,工资甚至会低减至低于糊口水平。在繁荣时劳动者不能享受地主那样巨大的利益,在衰微社会却要承受任何阶级经验不到的痛苦。在国家公共集议时,劳动者能自己发言的已属少见,受人尊敬的全然没有。但是有一种特别情况,即在特殊场合劳动者喧嚣,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雇主,且为雇主所煽动所激励所援助。

-资本使用者阶级,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但是利润率在富国低落,在穷国腾贵,因此其利益与一般社会相反。在知识上他们最强,本可最为国家利益打算,但是他们却只为资本利益打算。因此他们会欺骗地主,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不是公众利益,只有资本的利益才是。

全部讨论

2023-11-12 14:28

国富论 收藏

2023-11-11 06:13

2023-11-10 20:22

马可

2023-11-10 13:52

谢谢谢谢分享

2023-11-10 09:54

666

2023-11-10 09:45

这才是真读书

2023-11-10 09:18

mark

2023-11-10 08:18

1

2023-11-10 08:03

2023-11-10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