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4
为什么融资余额接近10%的流通市值,股价就容易见顶?最近观察几只新增融资票,发现新晋融资融券标的后,都有一段可观的涨幅。但后期阶段碰到一个高点回落下来,都有一个类似的规律。(非100%准确,而且受大盘影响也有些关系,这里小短文提出的规律是讨论非结论,请注意)

规律就是融资总额达到流通盘市值10%左右,就见到短期阻力,阶段回落。

例子1: 怡亚通的流通市值近150亿 10月9日融资余额在16亿左右见顶




例子2 : 友阿股份的流通市值近90亿左右 10月15日融资余额在9亿不到开始滞涨




例子3 : 榕基软件流通市值在60亿差不到点 10月13日融资余额在6亿多上下滞涨,尽管前面10月9日融资额跳5亿封板,强势惊人。但最后融资余额达到流通盘的10%,也涨不动了
查看原图



不仅是新晋标的,甚至之前很多老标的股票也是如此,怡亚通就是如此;包括苏宁云商达到40亿上限融资余额(市值400-500亿),每次也是扑街;还有乐视网15亿多融资余额(流通市值160亿-180亿),股价也呆滞了,箱体震旦。

原因粗浅分析:

今年年初,中证调查过全体中国股民的账户余额和证券公司保证金情况,得出的结论是:经过多年牛短熊长,新股大扩容,不断一波一波割韭菜之后,现存的几代老中青股民群体,大多数账户的资产不是损失殆尽,就是撤出大额资产,投资火热房市投资理财产品甚至存银行保险去了。数据显示,10万元以下账户的比例居然占到80%以上,真正大资金绝对比例在数亿开户账号面前是非常低的。那即使有半年多指数级行情和赚钱效应出现,新韭菜进场和赚钱增资加码,甚至转移房产资产为股票资产,都需要时间。(大部分人的家庭绝大部分资产还是在不动产上面,短期变现难,市道也不佳)

综上所述,最后满足融资融券条件的账户其实比例不大,那能融资加码的就10-20%,而且融资账户成本的关系,只有赚钱效应上升通道才融资加仓,但最后极限比例就10-20%。

这里面有个市场资金均匀分布的原理,就是每只股票每份市值都有对应均匀的一个投资者一个份资金在持有,所以分散摊平后融资极限那部分10%的流通筹码,必然被有资格的融资账户或者普通账户持有。而融资资金加杠杆消化普通资金筹码的过程就是上涨过程,融资资金去杠杆还给普通资金筹码的过程就是下跌的过程,助涨助跌而已,价值没有变化。

所以,结论就是上面的,有两融开户条件的投资者群体,在满额融资比例达到流通盘10%上下的极限后,就是后续子弹殆尽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