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2023年5月17日,由于发布最新年报和一季报,欣旺达更新了定增预案中的财务数据,募资金额和募投项目未发生变化,此次定增拟募资不超48亿元用于扩产和补流。历史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已完成2次定增,共计募资64.69亿元,截至2022年末,前次定增募集资金还有12.9亿元未使用。财务方面,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货币资金约218.09亿元,为此次拟募资总额的4倍多。此外,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期间,实控人王明旺已累计减持约7514.97万股,累计交易金额约25亿元。
欣旺达于2011年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模组研发制造业务,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模组。截至2023年5月22日收盘,公司市值约308亿元。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欣旺达还完成过2次定增,共计募资64.69亿元。2018年4月,公司实施首次定增募资,发行股份为2.58亿股,实际募资总额为25.54亿元,用于投资消费类锂电池模组扩产项目、动力类锂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2021年11月,公司再次定增募资,发行9.34亿股募资39.15亿元,用于3C消费类锂离子电芯扩产项目、3C消费类锂电池模组扩产项目、.笔记本电脑类锂电池模组扩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历史数据显示,欣旺达近几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持续增长,从2019年末的17.87亿元增长到2023年一季度末的135.1亿元。但是2023年一季度,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下降,营业收入104.78亿元,同比下降1.34%;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1.65亿元。公告中公司解释称“最近一期净利润出现下滑,主要系受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的影响。”实控人累计减持2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实控人王明旺于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期间持续减持公司股份。根据信披数据统计,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期间,实控人王明旺累计减持约7514.97万股,累计交易金额约25亿元。
截至2023年一季末,公司实控人王明旺持有19.43%的股份,较2020年减持计划实施前,总持股比例下降8.42个百分点。
今年LVMH的涨势可谓惊人,在昨日大跌前,今年已上涨逾 25%,市值在4月底突破了5000亿美元,打破了欧洲上市公司市值的最高纪录。LVMH股价的不断上涨也让时年74岁的老板阿尔诺在今年4月,以2110亿美元的身价,力压马斯克登顶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与此同时,法国奢侈品巨头爱马仕(Hermès)股价也在今年屡次突破历史新高,市值在4月初首次飙升至2000亿欧元(约2156亿美元),在昨日大跌前,今年累计涨幅超30%。
今年一季度,LVMH和爱马仕全球销售额分别增长23%和17%,汇丰在5月18日高呼,第二季度销售额将继续激增,利润率将得到支撑: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发现奢侈品行业的估值特别过高,特别是考虑到该行业的销售增长速度比历史上更快,产生了更高的利润率,而且整个行业对一两个国家的依赖程度下降。
另一家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今年一季度销售额仅同比增长2%,但股价却也一路“高歌猛进”,今年以来股价累计涨超10%。上述三家公司对法国CAC40指数的意义,就如同苹果、微软和谷歌等科技公司之于纳指。在法国CAC40指数今年的涨幅中,LVMH、爱马仕和开云集团这三家公司贡献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涨幅。
拥有卡地亚(Cartier)、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和江诗丹顿(Vacheron Constantin)等众多知名珠宝与手表品牌的瑞士奢侈品集团历峰(Richemont),2023财年的总销售额达到199.53亿欧元(217.8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按照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了14%。凭借破纪录的营收,历峰集团的股价也在今年大涨,不断刷新历史最高,今年累涨29%。
欧股创新高只是“昙花一现”?如果奢侈品股的涨势到头了,欧洲股市怎么办?近期,欧股如同“久旱逢甘霖般”创下历史新高。欧洲主要股指中,德国DAX指数创历史新高,今年迄今累计涨幅达16.9%,领跑欧洲市场。法国CAC指数累涨15.7%,同样跑赢标普500指数 (9.2%)。
华尔街见闻此前指出,欧洲各国股指的上涨离不开权重股的带动。然而,彭博分析指出,该指数企业近三分之一的销售额依赖北美市场。但随着欧元、瑞士法郎和英镑对美元将进一步上涨,可能会给欧洲股指带来“麻烦”。在欧洲企业盈利超过预期的表象背后,随着欧洲出口企业开始感受到当地货币对美元汇率走强的压力,裂痕正在显现。高盛高级欧洲股票策略师Sharon Bell表示,经济实力暂时掩盖了货币升值的影响,但经济增速带来的红利很快会过去:我们预计二、三季度,欧洲企业营收和欧股走势会受到汇率因素更多的影响。根据经验,欧元升值10%会使欧洲企业的每股收益增长减少2%~3%。
当“奢侈茅”带来的欧股热正开始降温,那么美股“科技茅”和“日特估”还能“扛”多久?华尔街见闻此前分析指出,欧股日股携手创新高背后,得益于天然气价格的回落,能源危机的解除。这不仅改善了欧日的贸易帐,企业盈利修复的预期,也推动了股市的上涨。
从日本股市来看,这一驱动力体现为“股利”,近期巴菲特投资“五大商社”成为了重视日本企业提供稳定收益和股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22年日本企业的分红与回购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这以后日本政府采取各类措施鼓励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股东回报。从德国和英国股市来看,一些不具备高增长能力的“价值股票”重新受到青睐:德国DAX指数作为一个全收益指数,考虑了股息及再投资,因此其自金融危机之后远远跑赢欧洲同侪但跑输标普500,而这一逻辑自2021年后逆转,DAX开始大幅跑赢标普500。英国“传统势力”开始重回舞台中心,受益于通胀的力拓、英美资源集团、BP、壳牌却在2021年之后成为了指数涨幅的主要贡献者。
年初至今,六家LLM创新公司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英伟达Salesforce贡献了标普500涨幅的53%、纳斯达克100的54%和成长型股票的68%。一季度美股反弹的广度“以某些指标衡量是有史以来最弱的”,领涨股票的数量是自1990年代以来最少的。
从历史上看,过于集中并不是好事,每当美股由单一行业或者少数巨头主导后,往往会伴随一轮调整:1980年代能源板块占标普500指数的比重最高时达到26%,但伴随着油价的下跌,能源股独领风骚的时代也过去了。随后登场的是科技股,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前,科技板块占标普500指数的比重飙升至 30%以上。
中国是猪肉消费和养殖大国,猪肉价格变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俗话说,肉贱伤农,肉贵伤民,而在当前一轮猪周期下,猪价波动频率较快,在2022年3、4季度短暂上涨后,今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持续走低,不论是个体养殖户还是大型上市公司,都在面临入不敷出的成本压力。由于预期的消费旺季并未完全到来,导致行业生猪产能大量过剩,目前尚未消耗完毕,整个行业陷入了“越卖越亏”的局面。上市生猪养殖公司财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大多数上市公司净利润为负值,其中,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正邦科技这四家龙头企业合计亏损超过68亿元,处于大幅亏损状态。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上市猪企中,从2023年一季度陷入亏损的生猪养殖公司,进入第二季度,业绩依然没有好转。在5月16日的业绩说明会上,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秦正表示,公司商品猪养殖完全成本略低于15.55元/公斤,而销售简报显示4月牧原股份销售生猪534.2万头(其中商品猪519.2万头),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14.20元/公斤。新希望和温氏股份的养殖成本则更高,分别达到了17.4元/公斤和16元左右,在14元/公斤左右的销售均价下,两家企业头均亏损更多,正是所谓的卖一头亏一头。相比之下,正邦科技面临的困境更大。由于过高的杠杆以及错误的预估猪肉市场行情,导致正邦科技2022年净亏损188.19亿元,股票简称由“正邦科技”变更为“*ST正邦”,2023年1-4月生猪销售额也下降至229.42万头,同比减少31.4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祖力告诉界面新闻,相比行业的平均成本,头部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本要高出许多,亏损也更为严重。“因为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上市公司是在疯狂扩张的,而这两三年又恰恰是扩张代价比较高的阶段。很多新建的猪场,外购的种猪、仔猪成本都非常高。”事实也正是如此,主要的上市公司在过去几年不断兼并扩张,行业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通过扩大生猪产量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带来了生猪产能过剩。据新牧网的统计,自2018年非洲猪瘟以来,A股生猪养殖公司纷纷扩大产能,养殖规模翻倍增长,至2022年,其中,傲农生物增长了11.4倍,生猪出栏量超500万头,新希望增长了4.7倍,生猪出栏量1461万头,牧原股份增长了4.5倍,生猪出栏量达6120万头。
在需求端受到抑制的情况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次猪周期在价格短暂上涨后的快速下跌,市场波动较以往更为频繁。
鄢美玲认为,2022年生猪产业扩张带来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而新冠疫情全面开放以后的经济复苏状况并未达预期,导致现有产能消化不足,猪价上涨动力也不足。这种情况下,现有能繁母猪的去化缓慢,带来了猪价的情绪化波动。
为缓解资金压力,退租租赁场成为新希望当前的重要举措。新希望在5月8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22 年公司开始不断退租租赁场,全年退租 178 个租赁场,退租带来了一定的资产损失和补偿损失。23 年公司准备再退出 47 个猪场,预计损失不到 1亿,一季度退出8个,补偿款和资产损失了几百万元,今年希望退租按照计划进行。而面临“退市风险警示”的正邦科技承受的压力更大。正邦科技相关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公司目前正处于预重整阶段。其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峰也称公司今年的经营发展目标以保证公司经营现金流安全为主,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公司自身经营状况进行生产策略的调整。
养殖公司不顾市场经济供给需求的规则,哭着喊着执行“人有多大胆,猪有多大产”,最终被真实的市场淋了一身冷水!清醒了,也不赶趟啦!
2010年4月2日,A股市场的目光都投向了一家新上市的公司。这一天,合众思壮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47.3%。随后三个交易日再度大涨,最高至113.98元/股的历史巅峰,较37元的发行价上涨2倍多。这支有姚明作为股东加持的股票早已名声大噪,而上市后的表现,让其背后的实控人郭信平一时风光无两。作为第一大股东,郭信平的个人资产在公司上市四天后,飙升至近62亿元。这位25岁北航硕士毕业,29岁下海创业,45岁带领公司上市的天之骄子,被外界看做人生大赢家。
与此同时,公司业绩一路走高,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在2018年和2017年达到23亿元和2.42亿元的历史最高点。2017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了150.83%。
公司股价也逐步爬出低谷,上涨到2018年4月(后复权)的历史第二高点。但令投资者震惊的是,业绩大爆发的背后,深埋着一系列的财务造假。
2022年5月,合众思壮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一年后,证监会查明,合众思壮连续四年(2017年至2020年)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累计虚增收入高达15.8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5.21亿元。同时,虚增成本11.78亿元,虚减财务费用1.18亿元。业绩爆表的2017年,就是郭信平造假的高发之年。该年,合众思壮开展所谓的“通导一体化业务”,就是这一年,公司利润突破了2.4亿元,要知道此前其年度利润从未达到亿元,甚至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这不禁令人疑窦丛生。事后来看,承担“通导一体化业务”的北斗导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北斗导航),其实就是造假的壳公司。顺着时间线推导,会更加清晰。
纸包不住火,最大的生意源于造假,郭信平心里早已萌生退意。2019年2月,郭信平计划将其持有的公司0.37亿股股份(占总股本的5%)转让给海淀国资。但事与愿违,股权转让未得到国资监管部门的批复文件。郭信平逃跑的A计划宣告失败。但就在此时,他的B计划已经同时启动。就在与海淀国资的协议失效的同一日,合众思壮又发布另一份公告,郭信平与兴慧电子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郭老板一把将旗下0.72亿股份,即9.7048%的股权转让给兴慧电子,同时将持有的10.2952%表决权委托给后者。可见,郭信平是铁了心要“跑路”。
而本次股份转让的单价为13.43元/股,股份转让价款为9.71亿元,也就是说郭信平溢价超13%,一把套现近10亿元。很快,该计划得到了河南省国资委的批复,兴慧电子成为合众思壮控股股东,河南国资成为合众思壮实际控制人。尝到甜头的郭老板,继续他的C计划。2020年3月,郭信平继续将5.3%的股份转让给兴慧电子,转让价5.3亿元。
再加上2013年至2014年的连续减持,郭老板在合众思壮身上总共薅了不少于18亿元。相当于目前公司市值的近1/3。一位人民教师,一名科研学者,将上市公司变为自己的提款机,自己沦为“精明”的骗子、贪婪的蛀虫,实在让人既费解又愤慨。
目前,证监会对合众思壮的造假已经查明,并对公司处以600万元的罚款。作为始作俑者,时任董事长郭信平个人处罚最高,为400万元,其他高管也处于不同金额的罚款。证监会还对郭信平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但400万元对于套现18亿的郭老板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之一毛。而“专网通信案”的幕后导演隋田力也被处以1000万元罚款,但相比让十几家公司遭殃,涉案上百亿的资金量,这点处罚可谓小巫见大巫。更令人汗颜的是,隋田力以一己之力,凭空捏造“专网通信”业务模式,将十余家上市公司玩弄于股掌之中,留下数百亿的烂摊子,最终由投资者吞下苦果。而他仅有大专学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一个臭老九通过套现,让无数投资者欲哭无泪,一辈子的血汗钱从进入这个臭老九的兜里!2023年5月17日,由于发布2023年5月17日,由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