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我还要补充一句:在短期,市场是属于一小撮人的投票器,因此非常容易操纵、容易脱离基本面而暴走;在长期,市场是属于所有人的称重器,无论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概念,都不可能脱离地心引力而单独飞天。如果你看到有什么没长翅膀的生物却高高翱翔在蓝天白云之上,那么请静待片刻,因为它稍后很可能会用脸部着地。

在伯克希尔公布的13F持仓中,巴菲特除了加仓苹果西方石油、雪佛龙等明星公司,二季度还耗资约6亿美元加仓Ally金融。目前Ally金融位于伯克希尔持仓第27位,持仓市值在10亿美元左右,但二季度加仓比例高达234.5%。在笔者看来,巴菲特加仓Ally金融,可以结合卖出3亿美元的通用汽车股票来看,这背后其实是在做比价交易。
此外,Ally金融基本面来看,也符合巴菲特的选股逻辑:盈利能力极强、资产负债稳健、增长有看点且股东回馈意愿出色,当然同时也具备估值低廉有安全边际的特征。
Ally金融公司原名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eneral Motors Acceptance Corporation,简称GMAC)。GMAC曾经负责为通用汽车合作的6450家经销商中的75%提供融资服务,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资不抵债,于2008年5月12日改制为金融控股公司以获得联邦政府的“不良资产纾困资金”(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资质,并接受了政府171亿美元的资产注入。
2009年,为了扭转品牌形象,公司改名为Ally金融公司。从2010年开始,Ally金融开始盈利。到了2014年,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偿还了政府15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并于2014年4月以25美元/股的价格上市融资24亿美元,卖出这些股票的恰是财政部。这意味着,此前的政府注资非但没赔钱,还稍稍赚了点“蚊子肉”。
Ally金融之所以能够从事贷款业务,是因为旗下有Ally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分析Ally金融的时候,可以类比银行股,毕竟公司自己也汇报非常“银行”的财务指标,比如有形净资产回报率和有效性比率(非息成本/(非息收入+利息收入))。与普通银行不同的是,Ally金融的银行没有线下网点,99%的交互都是线上完成,因此是个轻资产生意,有效性比例只有52%(银行行业做到60%就很不错了),直接导致其极为出色的盈利能力。从生意本身来说,我们之前提到了Ally金融的出众之处在于其轻资产运营和保守经营。有效性比率只有52%,而有形净资产回报率去年竟高达23%。公司做了正常化假设,依然能够保持16%~18%的有形净资产回报率。数据显示,Ally金融二季度末有形净资产为32.16美元/股,目前市值/有形净资产为1.025倍,也就是说,对于股东来说,每年的净回报在13%~15%之间。在如今这个估值高企的美股市场,这样的净回报显然是非常诱人的。
第三,股东回馈意愿来看,自从2016年2季度以来的6年时间,公司回购了1.71亿股普通股,占到2016年2季度总股本的35%,也就是说每年都回购差不多5%~6%的流通股。
除此之外,公司今年一年可能就将回购2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市值的17.5%!除了回购之外,公司不断增加派息金额,如,2016年公司的每股每季度派息8分美元,到2022年2季度每股每季度派30分美元,基本是4倍了。由于目前的派息比例只有15%,这意味着,未来还有进一步上调派息比例的空间。
综合来看,Ally金融的经营情况今非昔比:盈利能力极强、资产负债稳健、增长有看点且股东回馈意愿出色、估值低廉有安全边际。这无疑是符合巴菲特投资逻辑的优质标的。
从二级市场股价表现来看,年初到8月16日,Ally金融下跌了24%,同期标普下跌了10%,Ally金融的下跌幅度远高于标普指数的下滑。
笔者认为,这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汽车作为可选类大宗消费,对于周期是最为敏感的。我们上面看到,公司的主要资产还是汽车贷款,而成长主要取决于汽车的销量。
上证指数上看,10周线和30周线明显扣高压制,这样的情况怎么拉升呢?10月线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拉升指数,必须靠权重板块。但是目前这里真的不适合,无论老蓝筹,还是赛道,都不具有这种能力。就算本周启动了券商,也不过一天。赛道这块前面我们提示过,已经进入高位区,或许因为赛道这几个月的风光,让很多人坚信他们就是资金的信仰,但资本市场靠信仰活不久,高了就是高了,调整只是时间的问题。周五赛道出现集体调整,尤其光伏,结合板块在高位,这块要开始谨慎了。
由于A股中报披露季接近尾声,业绩浪峰头已过,姗姗来迟的可能是中报利好见光死,抑或业绩地雷,需投资者谨慎对待。毕竟,龙头股一旦趋势逆转,套牢期可能要以季度甚至年度来计算。
《红周刊》发现,在家电销售数据下滑的同时,传统白电企业股价年内表现也不振,多数个股股价出现下跌,特别是白电巨头美的集团海尔智家的年内跌幅已在15%以上。就在股价调整的同时,家电公司还遭遇到股东们的减持,譬如,格力电器被大股东京海互联减持了11021.92万股,长虹美菱被高管减持13.82万股。此外,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信家电还在8月15日分别被深股通减持469.83万股、331.59万股、20.15万股;而海尔智家更是连续3日被沪股通合计减持327.86万股。
在股价普遍下行下,机构也加快出逃。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年年报时,持格力电器的机构家数还有566家,持仓股数为27.37亿股,占格力总股本的46.2685%,而到了2022年中报,这一数字已呈现断崖式下滑,仅有121家机构持仓格力电器,持仓股数也暴降至8869.21万股,持仓占总股本比例仅有1.4996%。
机构出逃,谁给他们抬轿子了呢?不用猜一看就是“不长心”的散户范德彪和“缺心眼”被基狗蛊惑的基民武大郎!
海尔智家、美的集团也面临同样的窘境。2021年年报至2022年中报,持海尔智家的机构数量由1147家下降至299家,持仓占总股本比由45.3420%下降至5.5163%;持美的集团的机构数量由1358家下降至535家,持仓占总股本比由61.6505%下降至4.4581%。
此外,2021年年报至2022年中报,持海信家电的机构家数由138家降至14家;2021年年报至2022年一季报,持长虹美菱的机构家数由14家下降至5家,澳柯玛由40家变为3家……
对于家电巨头的回购行为,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剑锋认为,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回购目标主要是稳定股价,护盘意愿强烈,而美的更多在于管理市值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格力除了向外界传递信心,也在于对股东高瓴资本的账面浮亏的考量。”
面对房地产业萧条、消费不振的大环境,今年5月,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喊出:“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事实上,方洪波的担忧早有预兆,其从白电三大巨头的营收变化状况就可窥测一二。
2021年,美的以3412亿元的营收成为当之无愧的家电霸主,同比增20.2%;海尔智家以2275.6亿元位列第二,增长幅度8.5%;格力1878亿元,增长幅度11.7%。尽管三大巨头在营收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幅,但若拆解看,隐忧已逐步暴露。其中,美的的营收虽然比格力多了1500多亿元,但盈利能力却远弱于格力,2021年格力电器净利润为230.64亿元,而同期美的只有285.74亿元,仅多出55亿元。此外,2018年至今,美的营业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8.2%、16.11%、6.1%以及5.68%,增速还呈现逐年放缓趋势。
相比美的,格力虽然在盈利能力上占优,但公司同样面临很多问题。譬如,公司尽管经过多年的多元化探索,但仍未摆脱空调标签。2021年,在格力的1878.7亿元营收中,空调产品的营收贡献就达1317.1亿元,占比达70.11%。
此外,2021年,格力电器归母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4.01%,未达到逾期目标。而对此,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表示,2021年公司销售变化没有达到预期,原来预期的是10%的利润增长,一方面原因是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如国际形势、疫情反复等;另一方面是原材料涨价,产品价格不能同比增长,还有一方面是线上改革不顺。
海尔智家的营收增速虽然高于美的和格力,但其销售净利率却要远低于两者。2018~2021年,海尔智家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5.33%、6.14%、5.40%和5.81%。而同期格力电器的销售净利率却分别为13.31%、12.53%、13.25%、12.15%,美的集团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8.34%、9.09%、9.68%、8.5%。
其实,相较这三大巨头的表现,其他二线家电企业日子更不好过。《红周刊》梳理发现,有多家企业出现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甚至亏损情况。譬如在2021年,海信家电营收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0%,但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仅为9.73亿元,同比下滑了38.4%;澳柯玛实现营业收入86.26亿元,同比增长22.19%,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有1.80亿元,同比下降41.88%;奥马电器营业收入101.22亿元,同比增长21.2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亏损7991万元。同样,惠而浦中国虽然实现营业收入49.31亿元,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亏损了5.89亿元。
“中国的家电市场基本上已进入存量市场时代,这个时代的家电行业的显著特征是没增量或增量变小。”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红周刊》表示,中国家电市场的下行早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了,至今已连续四年下行。
“目前,家电市场饱和,新能源汽车作为风口上热点产业,传统家电企业选择新能源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一方面可以通过切入热点维持现有股价及市值,提高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家电巨头有着销售网络和用户资源,这些优势将成为转型的动力,此外,这些巨头企业拥有大量的资金,拥有充分的试错成本。”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红周刊》表示,现阶段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造车需要投入很多,注重研发和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如果造车没有亮点、没有创新、没有满足用户需求是行不通的。
虽然有研究机构在看好,但仍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譬如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就表示,受今年经济下行、疫情多地复发、地域危机以及全球通胀等因素共力影响,人们对家电的消费动力不足,进而导致家电市场低迷。“家电市场是成熟市场,集中化程度较高,市场格局相对稳固,短期不会发生什么新的变化,相对于新能源、芯片等热门股,目前并不是个炒作的好题材。”我还要补充一句:在短期,市场是我还要补充一句:在短期,市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