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不好,财务管理做得再好都没用——对话51社保CFO苏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核心观点 >>

1)所有财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企业的战略实现和战术实现。

2)业财融合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3)所谓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你必须要变成本地人、本地公司,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本期《致敬财能创变者》邀请到了51社保CFO苏瑜(Sophia)女士。苏瑜女士是资深财务管理专家,曾任毕马威合伙人、百合佳缘集团CFO及车好多集团财务VP,具有丰富的投融资、财税资金管理和运营经验。在本期访谈过程中,苏瑜女士主要针对业财融合、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企业出海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度探讨和分享。

01

公司业务不好

财务管理做得再好都没用

成艳华:特别荣幸,邀请到51社保CFO苏瑜总走进财能书院《致敬财能创变者》系列。这个栏目我们做了很长时间,期间邀请了特别多优秀的CFO跟大家一起交流。首先请Sophia跟大家打个招呼。

苏瑜:很高兴来到财能书院,跟大家一起去探讨财务管理者的求索和变革。

成艳华:今天准备了几个问题跟Sophia交流一下,包括业财融合、数字化、出海以及整个财务职场人的提升等等。首先第一个问题,Sophia的标签特别明显,从“四大”出来以后,去了百合佳缘、瓜子二手车等企业。那么,当时从“四大” 到企业做CFO,在整个职场转变的过程当中您是怎样考虑的?

苏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大学毕业之后就加入了“四大”,在“四大”也做了不同的业务,包括从审计到咨询,以及到一些交易的服务。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当时主要服务了很多的互联网企业,包括伴随着很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从创业到逐渐壮大,直到走入国际资本市场。所以过程当中我认识了很多人,也深深地被这些创业者的精神所激励,自己就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用双手创造一个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未来。

基于这些想法,让我即使在“四大”做到了合伙人以后,还是会去探索一些可能的机会。当然也是很偶然的机缘之下,经过投资人的撮合,当时我认识了浩涌(*杨浩涌,车好多集团CEO、瓜子二手车及毛豆新车网创始人),加入了瓜子二手车;然后离开了瓜子,又加入复兴体系,在百合佳缘集团担任CFO;再后来加入了众合云科51社保。我觉得我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践行自己的创业的梦想,跟不同的创业者合作,看看不同的行业。整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艳华:从“四大”出来后的几年,跟您当时的预期是一样的吗?

苏瑜:有一样的部分,也有不一样的部分。一样的是,大体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规划,去尝试一个创业的过程,和一些有激情、有热血的人在一起去创造价值,这跟我自己当时想的是一样的。

不一样的部分,就是会有一个从乙方到甲方身份的转变。过去在“四大”,我们可能会帮助企业去解决很多的复杂场景,但是在企业有很多方式是需要自己去创变、去改革。包括我现在也有很多咨询的顾问、律师、审计师,更多的时候大家可能是把规则给到我,但是方案、决策、路径到底怎么走,还是企业自己要去实现。

其实我后来有个很大的体会,就是公司业务不好,财务管理做得再好都没有用。所有财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企业的战略实现和战术实现。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身份,你的角色,你要做的事情,都改变了,以及将要怎么去促进组织发展、团队成长,都是需要你考虑的。这些在“四大”可能都不是需要去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

我在这些方面肯定是受到了很多的挑战,自己也有痛苦的时候,但我们经常说痛苦的时候就是成长的时候,所以我也觉得通过这些经历,成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管理者。

02

业财融合首先是战略的同频

成艳华:您刚才提到非常重要的一点,从会计师事务所出来做企业管理者最难的挑战,就是贴近业务,以及对创业公司的理解。原来可能是一个大平台,都很规范,但是换一个平台之后,会发现很多东西好像都跟之前的不太一样,所以财务负责人的业务能力非常关键。

最近我有一个视频分享了“优秀财务管理者的‘三板斧’”,其中第二板斧就是业务,这也是我特别想问Sophia的第二个问题,您是怎样理解业财融合的?您在51社保做了哪些业财融合的举措让财务更好地帮助业务成功?

苏瑜:在“四大”的时候,也有咨询的团队,大家也会讲业财融合,到了企业以后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业财融合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会认为首先是战略层的融合,要深度理解企业的战略,包括说我们怎么去制定财务规划,怎么去做资源的分配,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执行。我自己,包括也会要求我的团队去参加公司的重要的战略讨论或业务的重要决策讨论。因为你只有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要去向哪里,你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做好支持。所以当我们在谈很多数据驱动、业财联动之前,我觉得首先是战略的同频。

其次就是我们大多数财务管理者都关注的,数据怎么从业务到财务,颗粒度如何去连贯。有时候我会跟我的分析同学讲,你们讲报告什么时候不那么像财务讲的,我觉得你们就成功了。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财务数据的背后的业务动因是什么。我就说,你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你认为业务需要改变的三件事,而且业务团队是不是也认可这是最需要改变的三件事,大家的目标是什么,具体需要去做什么。

第三,沟通也是很重要的。多去跟业务团队沟通,跟公司的其他部门进行沟通,而且不只是沟通那些事,还要去了解这人是谁,他们的工作方式是什么。多跟他们去交流,你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和固有的方式。我们还会鼓励财务同学去参与客户的见面过程,不管是现有的客户,还是潜在的客户,你多去了解我们的客户是谁,客户需求是什么,你才能了解我们的销售和我们的客户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是什么样的,他们回到公司为什么会有这样“奇奇怪怪”的要求,他们是要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我会觉得就是战术层可能我们刚才讲到数据分析、业务驱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沟通。

去年定OKR的时候,我给我的核心团队定了个OKR,就是一个季度或一个月,要跟非本团队的其他的人吃多少次饭,我让他们自己写目标。你不能说跟他去谈要上线一个产品或解决一件事情,我说你就是去找他吃个饭,或者去参与他的一次会议,大家都要去了解背后的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想法是什么,我觉得这些也是很重要的。

03

财务会被AI替代吗?

成艳华:在整个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财务人群和财务岗位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财务的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的程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生的互联网公司会相对好一些,但是对很多传统的企业来讲,其实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沟通过很多企业,整体上来说数字化程度相对都比较初级。所以请问Sophia,您对数字化转型,特别是财务数字化转型是怎么看的?目前51社保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苏瑜: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以及AI的应用,由于很多传统的大量的财务工作者做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手工性的,大家确实会担心是不是有一天被替代。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要非常谨慎地去讲财务这个“职业”被替代,因为智能化、数字化替代的只是某些工作内容,或者是某些操作的单元,而不能直接说这个职业被替代了。

所以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是非常鼓励大家要积极地去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去拥抱AI,要去学会使用这些工具,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要利用这些工具的话,比如第一,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一定是重复性的工作、人工容易出错的工作会迅速被替代,比如财务报表的出具。我们以前月结的话,7天到15天大家都会觉得蛮快的,那现在数据的颗粒从业务端到财务端打通之后,理论上来说每天都会出报表,甚至每秒都可以出报表。另外,很多数据的抓取颗粒度都不一样,那我们在这个工作上能去做些什么?我觉得不管是财务管理者还是财务工作的参与者都应该去思考。

我自己会去想,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在海量的数据前面,我们怎么能够抓住最精准的数据?因为不同人的参与层不一样,包括像从战略层到业务层,再到客户支持层,我们分别能去做什么?

作为战略层,我能不能通过这些快速的、高效的数据的出具,流程的自动化,协助公司的战略制定;作为客户支持层,有些快捷的电子支付,流程的实时地在线查看,能不能带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如果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和业务团队一起去推动这些变革,跳出以前只是作为一个财务去付款、去审单这些基本的概念,那我相信本身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创造也是有价值的,去帮助客户做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拉通,这些是我会鼓励团队去做的。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还是做了比较多的探索。首先像ERP这些数字化工具肯定是有的,但我们会鼓励用AI的工具,大家会去做一些电子表格的制作,团队也会用Power BI。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会尝试在更短的时间周期出具一些报表,包括一些数据的看板,那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财务团队的职能分配是有调整的。我可能需要更少的人去做现金的管理,费用的管理,但是我会有更多的团队投入到BP或者分析的职位。所以我觉得这是每个人在过程中学会更好地用工具,学会提升自己,在组织中找到更好的位置去创造价值。

04

如何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成艳华:众合云科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但51社保很多人都有所耳闻。51社保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做了很多企业服务的一些事情。最近两年,“降本增效”这个话题大家讨论得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可以借着今天的机会,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51社保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过程当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苏瑜:我们公司最开始是大家知道的51社保,后来由于推出了新的产品,51社保这样一个单一的品牌已经不能覆盖所有的产品,所以2021年我们做了品牌升级,叫“众合云科”。我们自己的定位就是帮助所有类型的企业去管理企业或平台上所有类型的劳动者。

劳动者包括标准劳动者,外包的劳动者,还有平台合作者,这是不同的劳动关系。所以我们希望去帮助企业一站式的管理平台上所有劳动者的薪酬和福利。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是有很多提效降本的考虑。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服务的企业类型很多,有规模很大的企业,也有规模很小的企业,那有的很小的企业可能只有三五个员工,但如果使用我们的服务,比如社保的模块,最低每人每月29.9元,五个人就是150元,一年就是1800元,基本上全年的社保的管理和缴纳的基本功能就完成了。

反过来说,如果公司要特地去雇佣一个人来做这份工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而且我们是实时的,保证跟政策是同步的,保证最新的操作流程和合规要求的。所以通过这样一种数字化的方式,本身就是帮助企业在降本增效。

另外比如我们服务的很多大型的企业,它可能在不同的城市有自己的销售中心或工厂,通过动态地去管理数据,去发现人力资本、薪酬数据、工厂和销售端的匹配的差异,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能够帮助企业去做调整。因为从员工签约到信息管理,再到社保薪酬的一站式调整,可以在线一次完成,帮助企业无缝地去衔接。

公司员工的“入离调转”,比如说有员工从工厂A调到工厂B,又有员工离职,还有员工办社保迁入迁出,过程当中可能还会有重叠。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很现实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管理的成本很高,所以我们也会帮助企业去提升这些人力资本的管理的效率。

我们现在服务的各种类型的企业都有,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自己适配的模块。

05

出海是企业现阶段的必选项

成艳华:现在国内太“卷”,很多行业选择出海,其实对于某些行业来说确实是“不出海,就出局”,海外可能还会有很多的洼地或者一些蓝海。51社保也有一部分业务是帮助出海的一些企业去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那关于出海,您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触?对于想去做出海的CFO又有哪些建议?

苏瑜:关于出海,首先我想说的是,出海可能是这一代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因为没有选择。我们看了一些统计数据,现在大概有50万家的中国企业在出海,中国有300多家的独角兽企业,其中大概有45%-50%的企业认为出海很重要,有75%-80%的企业考虑两年内出海。所以出海可能是这一代企业的必须的一个选择。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因为我们公司的出海业务最开始孵化的时候,我也是全程参与的,包括从最开始的战略研究、行业研究,以及我们海外的一些供应商谈判。大家通常会想到的是,比如要去关注海外的环境,要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等等,但有几点可能是大家容易忽视的。

比如说,很多时候企业没有想清楚海外的业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门槛。我们这两天在谈印度的业务,大家都说为什么到印度赚钱这么难,其实我们就是在研究到印度做生意的门槛是什么。

印度有很多或明或暗的规则,比如你在印度收购了一家企业,最后可能你这个董事是很难变更的。另外像在印度做生意的时候,一般不喜欢一个中国人的面孔在这里去做,可能都是说要印度人挣足面子,你中国人在背后挣钱。这只是我举的某个例子,其实就是说对于不同的区域要去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门槛。

因为很多门槛并不是我们理解的贸易、资金、用工的合规的手段,这些问题大家都可以去探索,包括也有本地的服务商可以帮助去解决。我认为还是要去探讨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门槛。

第二点就是外汇,可能是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之前业务运营可能都在国内,毕竟我们都是在人民币的环境下,包括现在我们国家的整个资金支付体系很发达,像网银、支付宝、微信等等,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无感的。

但是到了海外去,可能首先支付就变成了一个很难的事情,另外在这个过程中,钱出境,外汇的监管,以及在境外这些资金的流动,你需要去报备哪些信息,有哪些反洗钱的规定,交易要提供哪些补充信息。这些可能是大家之前没有接触过、没有想过的。

第三点就是出海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其实还是做了比较多的讨论。比如说一开始想做A业务,后来研究了一下,发现A业务天花板就这么高,其实应该做一个A plus的业务。然后我们又在过程中去研究很多的美国的出海企业,当时是怎么从美国走向全球。最后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在美国做了这个业务,但在全球做了其他业务,因为可能也是当时没有办法去走通。所以关于这些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当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步迭代的过程。

最后一点,就是对公司团队自己的要求。比如说我的法务团队在去支持我们做出海的这些合同的准备、供应商洽谈的时候,我们自己经常讨论,我们会受制于在中国这个法律环境或者营商环境下,形成的一些固有规则和边界,包括说我们跟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的圈层,我们在去设计条款、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也都是活在我们的假设里边。

但其实你要意识到,你的伙伴、你的整个竞赛的参与者都已经变了,我们不能用固有思维去思考。这是我们在过程当中多次反反复复提醒自己要去打破的。因为人都有路径依赖,会很自然地走到自己的固有环境里面。比如我们看条款的时候会想,为什么会这么约定,我们的客户以前都是怎么样的。所以不要去做这些预设,这个对我们自己、我们团队都是有很大挑战的。其实所谓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你必须要变成本地人、本地公司,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成艳华:“出海”这个话题,今年我们财能书院也会有一些计划,到时候我们可以在财能书院内部多多互动,多多交流。

苏瑜:好的,我觉得就是中国企业结伴出行,大家一起抱团取暖。

成艳华:特别期待未来Sophia跟我们一起在财能书院这个平台上,去帮助更多的财务人在职场的路上实现成长。

END

声明 | 文章系财能无界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