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光互补”让滩涂地发电!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山东“ 绿电 ”今年底将超过煤电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经济导报记者 初磊

6月30日下午,随着莱州大型盐碱滩涂光储一体化项目一期正式并入电网,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了10050万千瓦。至此,山东成为全国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标志着煤电大省向“绿”迈出关键一步。

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岳建如表示:“新能源装机超1亿千瓦,意味着一年可以发出1900亿度‘绿电’,可满足全省城乡居民两年的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4亿吨,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山东省能源局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山东光伏发电装机6242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生物质发电装机444.6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风电装机2600.4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山东“绿电”御风而行,“风、光、火、核、储、氢”等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加快形成。“预计今年年底,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将历史性超过煤电。”岳建如说。

盐碱滩涂地披上“绿色”新衣

莱州大型盐碱滩涂光储一体化项目,是2023年山东省第一批储能示范项目,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位于莱州市土山镇银海化工产业园区周边,首批300兆瓦实现并网发电,为盐碱滩涂地披上了“绿色”发电的新衣。

项目用地约1.2万亩,全部为盐碱地。项目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案,采用光储融合技术,可有效提升新能源项目参与电网的调峰能力。项目在提升山东电力保供能力的同时,探索出水上光伏发电、水面蒸发制卤、水下水产养殖的“盐光互补”新型复合产业模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据测算,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约14.42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约5.62亿元。项目平均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0.8吨,减排氮氧化物258.1吨,减排烟尘46.23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是山东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山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布局五大清洁能源基地,让更多滩涂地披上“绿色”新衣。

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印发的《鲁北盐碱地滩涂地风光储能一体化基地“十四五”开发计划》,35个项目、1888万千瓦列入计划。其中,滨州市开发项目14个、总规模860万千瓦(光伏发电620万千瓦、风电240万千瓦);东营市开发项目8个、总规模420万千瓦,均为光伏发电;潍坊市开发项目13个、总规模608万千瓦(光伏发电565万千瓦、风电43万千瓦)。这些项目均纳入山东省保障性并网项目名单,2025年底前全部开工,2027年底前建成并网。

转型示范 多元储能

近日,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裕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华丰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氢能产业战略协议签署会在中裕深圳管理总部举行。根据这次签约,三方将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为契机,共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氢能走廊”,进一步推进加氢站项目建设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长途、中重型场景的推广应用以及商业化运营,围绕“制—储—运—加—用”在氢能全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三方将在2024—2026年,合作在河南、河北、山东区域建设9个综合能源站,构建覆盖晋冀鲁豫区域的氢能网络,打造可持续、低成本、高质量的氢能产业链发展道路。

这就意味着,新氢能项目又将落地山东,助力氢能产业发展。氢能,正是山东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聚力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的一个抓手。根据《2024年全省能源转型工作要点》,山东将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条发展,加快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等地氢能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

氢能资本逐浪山东,也是山东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攻坚突破的一个缩影。

经济导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9800万千瓦、占比超过45%,“十四五”以来装机规模翻了一番多,今年底装机占比将历史性超过煤电。山东通过出台实施全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逐步退出低效小煤电机组,新上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在加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山东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总装机2亿千瓦以上的海上风电、胶东半岛核电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提速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协同推进核电、海上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3亿千瓦左右,储能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全面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

近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征集2024年度新型储能入库项目的通知》,意在推动全省新型储能多元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征集范围包括锂电池储能调峰项目、压缩空气储能调峰项目、液流电池储能调峰项目、煤电储热深度调峰项目、制氢储氢调峰项目、调频储能项目以及其他新型储能调峰项目。

与此同时,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6月26日至27日,世界首台(套)中国能建山东菏泽660兆瓦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在济南召开并顺利通过评审,这标志着中国能建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一举提升至600兆瓦级,将大幅推进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

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官网披露,项目拟由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和山东国惠共同投资,属于“3060兆瓦新型储能基地”中的一期工程,采用大容量、超长时、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中国能建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项目位于单县黄岗镇,采用中国能建数科集团自主研发的非补燃式无外部热源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盐电联营+采储一体”技术方案。项目充分借鉴世界首台(套)湖北应城300兆瓦压气储能地下储气库工程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全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确保该项目30年运行周期内安全可靠。项目建成后能够迅速提升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提高区域电力系统稳定性,以更高的转换效率、更先进的应用平台、更经济的工程造价,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新型储能系统,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可靠有力的支撑。

据悉,由于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绿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消纳难题。山东省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处处长孟凡志介绍:“我们把新型储能作为促进新能源发电消纳的关键一招,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元发展,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记者观察 | 现货“转正”,新能源将加快入市

6月28日,泰安岱宗500千伏变电站新扩建的1号主变成功送电,标志着山东2024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程全部投运。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安全高效推动81项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程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新建输电线路1352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029万千伏安。其中,岛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有力提升了青岛中心城区供电能力;岱宗500千伏主变扩建工程提前3个月投运,有效保障了陇东—山东特高压工程受端送出和岱岳储能接入需要。

电力行业人士注意到,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能源局6月17日专门发文,从当天开始,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了正式运行。这也意味着,继山西、广东之后,光伏大省山东成为第三个实现电力现货市场“转正”的省份。

来自山东省电力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山东省发电装机容量21130.0万千瓦,其中火电11893.2万千瓦,占比高达55.9%;太阳能发电6111.5万千瓦,占比28.7%;风电2600.4万千瓦,占比12.2%;水电407.3万千瓦,占比1.9%;核电265.0万千瓦,占比1.2%。

山东是国家首批八个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省份之一,于2019年6月启动模拟试运行。一直以来,在新能源入市方面,山东鼓励集中式新能源场站自愿选择中长期交易。在山东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努力之下,山东光伏装机的比例不断攀升,因此,山东也探索将分布式光伏与电力现货市场进行衔接,推动新能源加快入市。

今年6月初,山东省能源局就发布了《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征求意见稿)》,对2023年12月19日之后备案的6兆瓦及以上分布式工商业光伏“余电上网”部分上网电量按当月集中式光伏现货市场加权平均电价进行结算。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分布式光伏要进入市场。

在这之前,山东政策鼓励新能源与配建储能联合主体可自主参与电力中长期和现货市场交易。此举有利于提高储能利用率和新能源场站的盈利能力,是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的实践。

据悉,山东电力现货市场通过选定适宜的市场模式、制定分时电价传导机制等做法,实现了市场环境下的电力安全保供。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现货市场处处长马强介绍,2023年迎峰度夏期间,高峰高价激励煤电机组发电能力提升270万千瓦,激发独立储能顶峰放电能力充分释放,分时电价机制引导市场化用户晚高峰移峰200万千瓦,有力保障了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同时,积极推动集中式新能源企业入市,截至2023年底,山东564家集中式新能源场站中,有44家风电场站选择全电量入市,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实现新能源发电价值。(导报记者 初磊)